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 如果將「舜發於」與「人恒過然後能改」這兩個自然段順序進行互換,行不行為什麼

時間 2021-05-04 08:12:38

1樓:等待_那陣風

答案: 1. 本文的論證方法是 立論。

2. 道理論證。

3. 不行。理由:

文章的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談「生」後談「死」。第一段主要是緊扣「生於憂患」的內容來論證;而第二段的中心則談到治國之道,這是緊扣「死於安樂」的內容來論證,原文的這種結構,對應論點內容呈現的先後順序。如果互換後,行文的邏輯就會產生混亂,所以不能互換。

( 溫馨小提示噠:我的答案,僅供參考。 )

2樓:桃園仰天長笑

1、不行,因為

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由此自然匯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立論

3、對比論證

3樓:匿名使用者

是立論:圍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論點從2方面進行論證。若是駁論,應是提出乙個與題目相反的論點,反駁它,得出「生於……」。

不可換。段1是從正面解釋生於憂患,段2是從反面解釋死於安樂。

4樓:匿名使用者

1 不可以,邏輯不通

2 立3 道理論證

啊啊,亞美蝶

5樓:正法明大自在

1 不可以,邏輯不通

2 立3 道理論證

6樓:匿名使用者

1。不行。從小到大,從個人到家國。

2。立論

3。舉例論證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

7樓:十六夜

1.d2.a

3.c4.①(通過這些)來使他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不斷增長他的才幹。

②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5.不同意。雖然我們國家現在國力強大,繁榮富強,令世人矚目,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停滯不前,而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積極進取。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永遠繁榮富強,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原文及翻譯

8樓:我是乙個麻瓜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乙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乙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9樓:穆子澈想我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先秦: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乙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乙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一、賞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著,作者從乙個人的發展和乙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全文採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二、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

《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10樓:溏心丫頭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中國著名儒家典籍《孟子》,題目是後人所加。文章採用舉例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

原文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膠鬲 (gé)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áo)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注釋1、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   2、發:起,指被任用。

  3、於:從。   4、畎畝:

田間、田地。畎:田間小溝。

  5、舉:被起用。   6、築,搗土用的杵。

  7、士:獄官。舉於士,從獄官手裡釋放出來並得到任用。

  8、故:所以。   9、任:

責任,使命。   10、於:給。

  11、 是:這樣的。   12、苦:

使……痛苦。   13、勞:使……勞累。

  14、餓:使……受飢餓。   15、乏:

絕。空乏: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16、身行,同「身形」。   17、拂亂:使……顛倒錯亂。

  18、拂:違反,阻撓。亂:

擾亂。   19、所以:用這些來。

  20、動:使……驚動。   21、忍:

使……堅強。   22、曾:通「增」,增加。

益:增加。   23、恆:

常。   24、過:過失。

此處是有過失的意思   25、然後:這樣以後。   26、衡:

通「橫」,阻塞,不順暢。   27、作:作為,奮起。

指有所作為。   28、徵:表現、表露。

  29、發:抒發。喻:

了解。   30、入:在裡面,指國內。

  31、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

輔佐君主的賢士。   32、拂(bì):同「弼」,輔弼,輔佐。

    33、出:在外面,指國外。   34、敵國:

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   35、生於憂患: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

  36、死於安樂: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37、版築:

指築牆   38、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拂:通「弼」,輔佐。

解釋: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濱隱居之地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用這些方法來使他們內心驚動,使他們的性格堅定,更增加他們原本所沒有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在內心中有困擾,在思想上有阻礙,這樣以後才能奮發;(乙個人的想法)在臉色上流露出來,在聲音中抒發出來,這樣以後才能被人們知曉。(乙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那麼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以後,人們才明白,由於憂慮禍患,人謀求生存發展;由於安逸享樂,人萎靡死亡。

11樓:特特拉姆咯哦

原文: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乙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乙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出自:戰國 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擴充套件資料

文學賞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

特別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辭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採用一連串結構相同的句式,對於同一論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千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萬里不可阻擋的氣勢。孟子文之稱雄辯,這類句式的採用是很重要的乙個原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便採用了這種句式,一起首連舉六位聖賢的成功事蹟,從數量上給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覺得「生於憂患」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接著又極力鋪排艱難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磨難,反襯了聖賢成功的不易;

一般說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巨集大氣勢;若處理不當,也可致繁複拖沓之虞。其後的漢大賦,由於片面強調了這一特點,往往使人難以卒讀。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採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

原因在於,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盡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

以起首一段為例,共六句話,六個動詞,包括乙個「發」,五個「舉」,既表現了人物由微賤趨向顯達的運動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因為堯的賞識,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與努力,故曰「發」;傅說等是臣,是賢人,他們的成功,固然因為自身的才能與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翻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及翻譯一句一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 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之中 2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3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4 管夷吾舉於士 5 孫叔敖舉於海 6 百里奚舉於市 7 故天將降大任 8 於斯 9 人也 10 必先苦其心志 11 勞其筋骨 12 餓其體膚 13 空乏 14 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15 所以 16 動心忍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讀後感

水管道人 安逸享樂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享受,但這往往是墮落的開端 憂愁禍患的確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痛苦,但卻是催人奮進的精神食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孟子所列舉的人物 舜,傅說,膠鬲,管夷吾,等等為自己的時代作出貢獻的人們無疑都接受過生活,精神上的考驗。我想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翻譯

nm牛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翻譯為 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這句話出自孟子著作 孟子 告子下 中一則短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