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天下名詞解釋

時間 2021-09-15 04:02:28

1樓:匿名使用者

指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為己有,世代相襲。謂帝王把國家當作一家的私產,世代相傳。   《禮記.禮運篇》講禹以前的社會是大同社會。

在那時,一切財產都是公共所有(天下為公),首領依其才能選舉產生(選賢與能)。講到禹以後的社會時,指出國家財產成了一家私產(天下為家),私有制已成合法,父死子繼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大人世及以為禮)。所以,家天下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到了西周時期,進一步提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口號,把天下的土地、臣民都當成君王一家的私產。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中國原始氏族社會開始解體,其最後一位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禹被兒子啟繼位為「夏後」,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的王位繼承制。使用暴力奪取政權,變選舉為世襲,為什麼就看作是社會發生了質的變化,看作是從野蠻到文明、從部落制度到國家的分界線呢?

這是有原因的。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在談到「希臘人的胞族、部落和民族」時說:「氏族制度本質上是民主的,君主制和氏族制度是不相容的。

氏族、胞族、部落——每乙個這樣的機構都是完整的自治組織。當若干部落合併為乙個民族時,其所產生的共同管理機構必和民族的各組成部分的原則相協調。」從馬克思的論斷中可以看出,啟變選舉為世襲,變傳賢為傳子,不是個簡單的繼承制變化問題,實際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

啟以前的堯、舜、禹時期,雖然部落酋長的職位早已世襲,但在聯盟管理機構中任職的公職人員,特別是最高首長的產生方式,則始終保持傳統的民主選舉,就是所謂「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件事很不簡單,反映著氏族制度的民主本質。啟一舉否定了選舉制,就是否定了氏族制度的民主本質,就是否定了氏族制度。

啟以個人意志代替人民的意志,正反映了這時公共權力已經開始脫離了人民,正反映了國家的本質。從此,不僅對這一問題使用暴力處理,對其他一切問題都將同樣使用暴力處理。它標誌著氏族制度向國家的轉化開始了。

所以,啟的奪權是質變,是野蠻與文明、部落制度與國家的分界。   到了「家天下」的時代,就需要「城郭溝池以為固」了。從本質上看,城市是階級對立的表現及其產物,是統治階級用以統治被壓迫階級的一種據點。

文獻記載,夏代作為五都的城邑已有宮殿、宗廟、社稷等建築,它們不僅是統治者政治上的需要,也是統治者思想意識的表達。夏啟宴享諸侯的「璇臺」,夏桀所修建的「傾宮」(瓊宮)、「瑤台」和「瓊室」,都是宮殿建築。夏啟《甘誓》所說:

「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其中的「祖」即「祖廟」「宗廟」,「社」即「神社」。《竹書紀年》說:

「夏桀末年,社坼裂。」神社崩坍,意味著國家政權的崩潰。   在偃師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了一座大型的宮殿建築基址,總面積約一萬平方公尺。

考古工作者根據基址遺跡進行復原,發現基址中部偏北為一座大型的主體殿堂,殿堂前面為平坦開闊的庭院,庭院南面為面闊七間的牌坊式大門。基址的四周還週繞著一組完整的廊廡式建築。從整體來看,這裡由堂、廡、庭、門等單體建築組成的一座大型建築群,其布局嚴整,主次分明,極為壯觀。

有人根據宮殿內發現的若干埋有人骨架和獸骨的祭祀坑,推測這座宮殿可能就是宗廟建築遺存。宗廟是古代國家政權的象徵。它不僅是統治者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商議軍國大事、舉行冊命典禮、外交盟會的地方。

所以我們可以說,宗廟不僅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場所,而且更是古代統治者居高、神秘、威嚴、壓下的政治需要以及與其相應的「禮」的觀念的物化表達。   「禮」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

作為道德規範,它是維護統治者利益的一切行為準則。後人所著《禮論》中曾談到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當中都有合適的等級地位。《禮記》中也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據說啟為了要顯示天子的威儀和夏王朝的富有,一改禹生前節儉樸實的作風,除了一般的會見禮儀之外,還特設「享禮」。   「享禮」就是在接受諸侯、方伯們的朝見和進獻的禮物時舉行祭祀,然後設酒食大宴群臣。吃的都是當時能辦到的山珍海味,喝的都是香甜美酒。

相傳禹時有乙個小臣子叫儀狄,用公尺造出一種醇香甘美的酒,進獻給禹,禹喝了後雖覺香甜可口,但又感四肢無力,昏昏欲睡。於是告誡群臣說:酒不能喝,「後世一定會有喝酒誤事而亡國者」。

儘管禹在當年已下了「禁酒令」,但因酒既可以助興,又能顯示出糧食的充足,所以啟還是以酒來款待諸侯。在夏代初期,青銅是一種貴重金屬,用作器物使用還很少。啟為了顯示天子的富有和豪華,用了青銅鼎、彝尊等器來盛肉和裝酒。

至於陶、竹、木等器就更多了。有這樣豐盛的酒食和琳琅滿目的精美食器,使得諸侯、方伯大為景仰。而且在飲宴過程中還有樂舞助興。

「樂」就是禮的規定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什麼等級、什麼場合對某樂可奏與否,禮中都有規定。啟是乙個喜歡樂舞的人,他的倖臣們知道後便在民間訪得一些新穎的歌舞,編成後取名為「九辯」、「九歌」、「九韶」,說是從天上神仙那裡學來的。   夏代禮器已成套出現。

二里頭文化的觚、爵、盉,先商文化的觚、爵、斝,都是在墓葬中常見的禮器中的成套酒器。特別是有「盉爵組合的墓在規模上一般較其它墓為大,多數還鋪撒硃砂。顯然,這種墓的規格和墓主的身份較其它墓為高。

因此,用盉爵做隨葬品應具有特殊的含義,或與當時一定身份的禮制規定有關」①。二里頭文化中也有龍紋陶片,還新出土與早商銅方鼎非常相似的陶四足方鼎,並確已有了青銅禮器和兵器——銅爵、銅鈴、銅戚和銅戈等。此外,在二里頭文化的大墓裡也隨葬有成批的鉞、戈、刀、琮、璧、柱、筒、玦、圭、版、柄飾和松綠石等玉石禮器,有的也刻有獸面紋飾,從而可見夏代禮制之一斑。

特別令人深思的是,原在太湖地區良渚文化中非常發達的琮、璧、鉞等玉器和獸面紋飾,在後良渚文化中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現在中原二里頭文化中。證明夏代的主體族體夏族在發展中能不斷吸收周圍族體的先進文化,融合成能統治整個國家並為各族都能接受的以「禮制」為目的的制度。可見禮和禮制在國家形成並維護其統一安定、在各族團結並融合成新的華夏部族中是起過重要作用的。

  對禮的維護,有時還會導致血戰。據說禹有幼子叫武觀(也有稱五觀),見其兄啟繼其父禹作了天子後的那種鋪張和享受,非常羨慕,覺得要是自己能夠繼位作王,受天下諸侯、方伯們的朝賀,有多威風!而在眼前的鈞臺大會上,武觀卻是諸侯,當然也應隨班朝賀。

但武觀心中不服,認為都是兄弟之輩,啟作為王而接受其他諸侯、方伯們的朝賀是應當的,而對自己作為啟的親弟弟就不應該要求固守此禮了。就在朝賀、祭祀、宴樂等禮儀方面都馬馬虎虎地應付,還口出怨言。啟感到弟弟的非禮,於是「放王季子武觀於西河」(今本《竹書紀年》,「西河」在今河南省內)。

武觀被放逐到西河以後大為不平,就蓄集力量,三年後「以西河叛」(同上書),即擁兵自守,自稱為王。這當然是對「夏禮」的很大的破壞。啟就命令彭國(在今江蘇徐州市)的方伯名叫壽的率兵前去征伐武觀。

武觀雖也以兵抵抗,但終究兵力不足,只好投降。彭伯壽將武觀帶回都城交給啟,雖然武觀認罪,但啟對他終不放心,還是殺了。這是啟為了維護莊嚴的夏禮、鞏固夏王朝的統治而進行的一場流血的鬥爭。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都是家天下,明白?

名詞解釋個性,個性名詞解釋

個性也可稱為性格或人格,著名心理專家郝濱先生認為 個性可界定為個體思想 情緒 價值觀 信念 感知 行為與態度之總稱,它確定了我們如何審視自己以及周圍的環境。它是不斷進化和改變的,是人從降生開始,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總和。簡單的說,個性就是個體獨有的並與其他個體區別開來的整體特性,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 穩...

名詞解釋 主觀 ,名詞解釋 主觀資料

快去學吧 主觀抽樣又稱判斷抽樣以及立意抽樣,是指根據調查人員的主觀經驗從總體樣本中選擇那些被判斷為最能代表總體的單位作樣本的抽樣方法。 沒沒曾經擁有 通常語境中的主觀是指人的一種思考方式,與 客觀 相反。所謂 主觀 就是憑藉自己的感情去看待事物,並作結論 決策和行為反應,而不能與其他不同看法的人仔細...

滅菌名詞解釋,名詞解釋 滅菌

晴晴 採用強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體內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遠喪失其生長繁殖能力的措施,稱為滅菌。滅菌常用的方法有化學試劑滅菌 射線滅菌 乾熱滅菌 溼熱滅菌和過濾除菌等。可根據不同的需求,採用不同的方法,如培養基滅菌一般採用溼熱滅菌,空氣則採用過濾除菌 金果 滅菌 sterilization 是指用物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