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如何有效的進行散文教學

時間 2021-08-11 17:43:37

1樓:匿名使用者

散文在初中教材裡佔有一定量的篇幅,教好這類文章,提高課堂效果,是語文教師不能迴避的話題。面對一篇散文,老師要怎麼處理才算到位,學生要學到什麼程度才算學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知道,散文難教,但教散文過癮。

教散文最能展現教師的才情,最易與學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與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學藝術發揮到了極致,走出課堂,有不可言說的愉悅。長期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尋求散文的這種教學境界,試圖建構自己課堂教學的理論,最終找到一條出路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能經得起應試的檢驗,同時還具有操作性。

三者有沒有契合點呢?

散文屬於文學作品,教學上,應按照文學作品的鑑賞來處理。文學作品的鑑賞,首要的任務是要完成對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字語言和藝術手法的分析。一般情況下,就某一篇文章來說,散文的教學無外乎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的;就單元教學目的來說,應該通過某篇範文的教學,教給學生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掌握該種文體的基本特徵,培養閱讀散文的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另外,初中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相對較差,教學中要加強朗讀,先讀通順,再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自己的感悟。積累也不容忽視,名家名篇最好能夠熟讀成誦。

說起來,這是教學外的功夫。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體特徵。散文的特點是題材廣泛,感情真摯;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洗練,樸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

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學的基本套路。由於散文常以第一人稱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情緒變化、心理體驗表現得形象生動,因此散文教學要抓線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鮮明的自我和個性,注意形象與精神情感的結合。第三,要教好散文還得要具有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的過硬本領。

教師較高水平的範讀,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於感染學生調動學生。

舉凡操作性的東西,總得講究個方式方法和先後順序。散文教學,我以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敘事散文、抒情散文還是說理散文,一般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記述來抒情寫意、明理言志。通過閱讀文字,弄清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徵,這是閱讀散文的第一步。

如楊絳的散文《老王》(初中八年級(上)第二單元),通過閱讀梳理可以發現,前半部主要寫他生活的艱苦和精神的悽苦,作者從老王蹬三輪的職業、殘疾的身體、簡陋的居住環境等方面著筆;後半部以時間為序,回顧作者與老王交往的四個片段(a、願意給我們送冰塊,車費減半。b、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c、文革時期,他的生計越來越困難。

d、去世前一天硬撐著身子給我送香油、雞蛋。),寫老王的為人,著重突出其善良的品質。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對文字內容的形式感知,接著要深入解剖,通過聯絡背景、捕捉動情點、連線感悟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讀《老王》,通過對作者所寫的與老王交往的幾個片段的細心揣摩和分析,聯絡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文革期間受**,在幹校勞動改造),結合我的友善言行和愧疚的心理活動,就不難理解作者要表達關愛弱者與不幸者的主題。

一般情況下,在歸納出散文的主題後,要順勢進行拓展,圍繞人文性做點文章,以陶冶學生的心靈。比如《老王》一課,要在理解主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關心現實生活中像老王一樣處境的老李、老張,與人為善,同情關愛身邊的弱者。

3、賞析語言。散文的精妙或體現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在其謀篇佈局的匠心獨運,或體現在表現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在遣詞造句的精煉生動。散文的教學難得面面俱到,在對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有了巨集觀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語言的表達應用方面細心揣摩咀嚼,說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處,那麼就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揣摩咀嚼的過程有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讀《老王》可以思考:作者為什麼在老王送雞蛋一事上要濃墨重彩地刻畫老王的外貌?

為什麼要著意表現他的弱不禁風?文章是這樣寫的:他面如死灰,兩隻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隻瞎,哪一隻不瞎。

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裡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裡的殭屍,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作者為什麼要呼叫多種修辭手法來描繪他的外貌和形態呢?

這是很值得去咀嚼的。獲得答案的過程,既是對文章的反芻,也是對自己思維的開發。揣摩咀嚼還可以藉助聯想,圍繞文章內涵作發散思維。

這樣的品賞,也可以說是讀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過程。

當然,在依次研討形象、情感、語言的過程中,朗讀這一最傳統的教學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貫穿始終的。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助於學生熟悉課文,有益於煥發課堂的生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散文尤其要讀,只有多讀,方能品出蘊藏在字裡行間的韻味與真情實感,才能體會文章的精妙。優美的篇章與文段

2樓:無愛無傷

在國際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2023年,《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公佈,新課程改革由理論走向現實。 散文一直是語文教材中的主導文體。

“如果一個民族和國家中的許多人,都能較好地理解散文的奧祕,較為純熟和完美地運用散文來交流各自的心靈與思想,那麼我們的文明程度可定就會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與昇華。”(林非語)現當代散文篇幅短小,人文意蘊豐富,語言自然靈動。其作品的閱讀最能體現人文性的特徵,最能提升人格、陶冶情操,也最能考察一個人體驗、感悟、鑑賞的程度和水平。

新課改後散文在教材中的比重又有增加,散文教學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原因,散文教學並未引起語文教師足夠的重視。教學中,或把散文教學混同於其他文體的教學,或把散文分成一個個的知識點來分析,惟獨沒有突出散文字身特點的教學。

本文從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現當代散文選文的特點和現當代散文自身的特點著手,反思現當代散文教學的現狀,重點**新課標下現當代散文的教學策略,希望能提高現當代散文教學的效率,增強學生的個體性與主體性,以培養學生廣泛地閱讀興趣,努力擴大他們的閱讀視野,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進而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 在第一章緒論中著重談了中國現當代散文的特點及中國現當代散文和中國古代散文的區別。第二章主要思考了高中新教材中現當代散文選文的特點和現當代散文教學在高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進入**的主體部分,在對新課標下現當代散文教學目標解讀和現當代散文的教學現狀的反思後,提出了現當代散文的教學策略:重散文的文體知識;重整體感知與體驗;重多元和個性的解讀;重教學的拓展延伸。最後對現當代散文的教學評價進行**。

新課標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教版)**`研討答案

3樓:月之吱

菩薩蠻大唐王朝國力空前強盛,國家從長期**復歸於統一,封建經濟和文化獲得了充分發展的良好條件,再加上朝廷在各方面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尤其是確立了以詩賦取土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對仕途的壟斷,使大批有才華的寒門子弟脫穎而出,最終創造了唐代文學的空前繁榮 。有唐一代作家作品數量之多,成就之高,影響之大,都是前未曾有的。

唐代詩歌堪稱一代文學標誌,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是詩歌史上的**時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輩出,大家紛呈。詩歌創作幾乎遍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全唐詩》收錄的詩人就有兩千餘家,詩作近五萬首,而實際遠不止此數。

4樓:匿名使用者

韋莊《菩薩蠻》共五首,是前後相呼應的組詞。本詞為第二篇,採用白描手法,抒寫遊子春日所見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圖。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寫江南水鄉景色美,一寫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壚邊”二句進一層寫壚邊肌膚潔白嬌嫩的美女。江南既有“碧於天”的美景,又有“畫船聽雨眠”的生活,還有雙臂潔白如雪的美女,組合成“遊人”只應該在江南終老的情意。

然而結末二句轉入“未老莫還鄉”的深沉感嘆之中。詞人以避亂入蜀,飽嘗離亂之苦,時值中原鼎沸,欲歸不能,“還鄉須斷腸”一句,巧妙地刻劃出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詞人思鄉懷人的心態,可謂語盡而意不盡。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人人盡說江南好”,是與第三首詞的“如今卻憶江南樂”對應的,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他所寫的“人人盡說”,這其間所隱藏的意思是自己並未曾認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說江南好而已。下面的“遊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別人的勸說之辭,遠遊的人就應該在江南終老,以前王粲《登樓賦》曾說:“雖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願久留,中國還有句老話:

“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而韋莊這兩句詞,似直而紆,把懷念故鄉欲歸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蘊藏在這表面看來非常真率的話中了。“只合”,合者,該也,什麼人敢這樣大膽地對韋莊說你就該留在江南終老,在江南你是一個遊人客子,而卻勸你在江南終老,那一定是你的故鄉有什麼讓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勸你在江南終老。

因為韋莊是在中原一片戰亂中去江南的,當時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婦吟》中所描寫的是“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在這種情況下,江南人才敢這樣勁直的勸他留下來。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鬱”的特色,就正在這表面率直而內裡千迴百轉的文字中得到充分體現了。下面則是對江南好的細寫,說江南確實是好的,“春水碧於天”是江南風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綠,比天色的碧藍更美。

“畫船聽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於天的江水上,臥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和中原的戰亂比較起來,是何等的閒適自在。更進一步,江南又何嘗只是風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壚,一作“罏”,又作“爐”,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雲:“買酒舍乃令文君當爐”。

江南酒壚賣酒的女子光彩照人,賣酒時攘袖舉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這幾層寫風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寫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層,他下面的“未老莫還鄉”,這麼平易的五個字卻有多少轉折,佛經上說“才說無便是有”,說“莫還鄉”實則正由於想到了還鄉,他沒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囑口吻的“莫”字,細細地品味,就應該聯想到陸放翁的《釵頭鳳》“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那一連三個“莫”字所道出的一片無可奈何之情是極為深婉而且沉痛的,韋莊詞此處的“莫”字,也表現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說“莫還鄉”是叮嚀囑咐的話,是你想還鄉,而現在卻有不能還鄉的苦衷,“還鄉”是一層意思,“莫”是第二層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層意思,因為人沒有老,在外漂泊幾年也沒有關係,王粲《登樓賦》說:

“情眷眷而懷歸。”人到年老會特別思念故土。韋莊詞似達而鬱,五個字有三層意義的轉折,表面上寫得很曠達,說是我沒有老所以不要還鄉,而其中卻是對故鄉欲歸不得的盤旋鬱結的感情。

後面他說“還鄉須斷腸”,這正是別人之所以敢跟你說“遊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為你回到那瀰漫著戰亂烽火的故鄉,只會有斷腸的悲哀。講到這裡再回頭看“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人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為什麼讚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鬱”了。

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積累

暖神格格 搭建平台 創設情境 適時開拓 語文課程標準 明確指出 閱讀教學是學生 教師 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 對話 正充盈著如今的語文課堂,它展示了新課程理念下富於靈性和生命性的課堂景觀。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對話 是乙個環節,是乙個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形成了師本之間 生本之間 師生之間 生生之間互動的...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語言積累》教研活動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趙學紅 一 主持人發言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都注意到許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在寫作時,即使有內容也不會組織語言,所以同學們很怕寫作文。可見語言的積累作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環節確實很重要。那麼怎樣積累語言呢?今天咱們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語言積累這個主題談談自己的...

如何實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如何讓語文教學做到開放性教學

一 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 由單一的課本知識延伸 擴充套件到課外閱讀。大量閱讀和寫作對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二 實現課堂教學的開放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實現其開放性的意義最大,難度也最大。教師應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將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這一關鍵性問題,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運用開放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