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演義》,兩個問題速求,好的加分。是高手就留言

時間 2021-08-30 10:01:31

1樓:孤帆釣雪

1、董卓一開始掌握的不是漢獻帝,而是:漢少帝——劉辯。 董卓廢掉少帝,立獻帝,所以引起十八鎮諸侯討董卓。

董卓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挾制少帝」但是這樣控制皇帝速度比較慢,曹操也是一步步,用了幾年的時間才完完全全控制住皇帝,並且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清除忠於漢室的忠臣。而董卓為了更快、更有效的控制皇帝,採取了最極端的手段——「直接廢立」。因此,還沒等董卓號令天下,天下諸侯就群起而攻之了。

2、其實我感覺吧。。。這東西隨緣,強求不得。關羽忠心於劉備,曹操如果死氣擺列非得留下關羽,那他也就不是曹操了。

關羽如果最終選擇留在曹營,那他也就不是關羽了。 況且曹操不留關羽的利益比留住關羽的利益更大。因為關羽不但替斬了顏良文醜,而且欠了曹操的人情,這才有後面的華容道。

曹操放走了關羽,不但成全了關羽,也成就了自己。 如果當初曹操留住關羽,那麼曹操無非多了一員猛將而已,而曹操,並不缺猛將。

2樓:在在在了了了

1.曹操和董卓的不同結局是因為實力不同而已,並非挾天子。即使是曹操,其實也沒有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比如袁紹,劉備等,誰也沒聽他的呀。

只是在封建社會,挾天子本身是大逆不道的,所以這就成了曹操的標籤,其實是藉此侮辱曹操,就連他取得統一北方的成功,也歸結到挾天子而非自己實力上了。

董卓為人輕狂,以為控制了京城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其實各地諸侯都不聽他指揮。董卓也不過控制了京城附近地區而已。

如果不是諸侯們各懷鬼胎,想著趁機擴大自己地盤。董卓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他的繼任者李傕和郭汜不是曹操一打,都完蛋了嗎。

不過董卓專權,給了各個諸侯們徹底脫離**控制的機會。因為董卓之亂,所以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了。獻帝在曹操迎接他之前,在洛陽吃糠喝稀,哪個諸侯搭理他。

不是傀儡時,諸侯都讓皇帝自生自滅,更何況皇帝後來成了傀儡。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在強大的軍事實力基礎上的錦上添花。曹操的地盤,大多是自己身先士卒打下來的。

那些諸侯自己流汗流血爭地盤,然後為了乙個傀儡皇帝受制於曹操?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張繡,袁紹,劉備,孫權就是明證。

亂世誰的拳頭硬,道理就在誰這邊。不服從皇室詔令,可以說是曹操矯詔嘛。至於**,那時老百姓能活著就不錯了,還敢操這份心。

那些投降的諸侯,與其說是投降漢室,不如說是畏懼曹操對敵人的心狠手辣。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政治優勢,個人感覺有點像雞肋,前期可能有好處,但也不會很大,後期還成了曹操的負擔。漢獻帝自我意識覺醒,曹操對此深了不是淺了也不是。如果他沒迎接漢獻帝,他的名聲沒這麼差,同樣是想當皇帝,孫權的名聲不是比他好多了。

但為什麼當初謀士會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呢,主要是春秋時期齊國使用這個策略很成功,所以那些謀士參照一下歷史。但是時代背景變得很厲害,齊國用這個戰略,尊天子是他的外在表現,真正內涵是維護各國政治平衡基礎上當老大,比如甲國侵略了乙國,齊國就以天子的名義幫助乙復國同時教訓甲。所以當時齊國的話大家都聽。

但是三國時期,大家只想消滅所有諸侯自己當皇帝。這是非生即死的鬥爭,沒有任何道義情理可講。

2.理論上不可能,但假設一下:

(1)按照**關羽忠義,那曹操如果不是個封建意義上的奸賊,關羽有可能被收服

(2)曹操如果能借刀殺人除掉劉備,也可能收復關羽

(3)收服劉備就能收服關羽

歷史上,關羽在和劉備失散而跟隨曹操的那段日子,曾請求曹操把乙個女俘虜給自己,因為關羽對她很是愛慕。結果曹操起了好奇心,想知道能讓關羽傾心的女子長相如何,結果好奇害死貓,曹操最後把那女俘虜監守自盜了。這是易中天講的。

如果此事屬實,關羽永不再投降曹操。要不臉往哪擱呀。

3樓:匿名使用者

1、是挾天子以令諸候,所有公文都是天子的名義發出的,諸候就不敢不從,表面還是得服從的。

2、將劉備收為己用,給他**厚祿,有了劉備這張王牌,關張自己不會不從。

4樓:匿名使用者

1.董卓並沒有仗著獻帝的名義做多少事,這個人狂妄自大,擁幾十萬之眾就覺得行事可以肆無忌憚,沒必要打著別人的名號,而且這個人凶名遠揚,有實力的諸侯知道依附於他沒有好下場,就聯合起來跟他對著幹,再次,這人的實力沒有像曹操那樣統一了天下的三分之二,所以諸侯躲到自己的根據地就不怕了,還聯合起來討伐他。而曹操勢力大,海內人望,所以就沒碰上多少反抗的,反抗的也是有死而已。

2.關羽這個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個大丈夫,能收就是運氣,運氣不好碰上的晚那就不能強求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擒賊先擒王,曹操當時能把劉備留下的話那麼關張2人也就死心塌地的歸順曹營了,畢竟曹操打的是漢家旗號。

6樓:

董卓昏庸 基情四射

5篇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按章數順序來,要300字,主要是抄句子品味句子,好的加分。

7樓:匿名使用者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

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

「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醜,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乙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

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我也是從別人那複製的。希望能幫到你。

8樓:公孫百戰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

關於《三國演義》的50道題 帶答案的

要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300字以上,帶著賞析,好的加分,5.0分!!!!!!!!!!!!!!!!!!!! 100

9樓:匿名使用者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

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

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

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描述的乙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

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

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乙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

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乙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敘述的。

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絡,不會在乙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唯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乙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型」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型」,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乙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占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

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

求關於三國演義的問題,關於 三國演義 的問題

無敵文遠 曹操下江南 來得凶,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 有勁難使 諸葛亮徵孟獲 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 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 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幹 倒了大黴 張飛販私鹽 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 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 乾乾淨淨 張飛賣秤錘 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 略施小技 曹...

關於三國演義的問題,20個有關三國演義的問題和答案

有關三國演義的問題,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說的是劉備與曹操的故事,這個 大招都是留在最後關頭。 張遼那時候聲名不顯,職位也不高,輪也輪不到他 府思拱清卓 臥龍是諸葛亮,鳳雛是龐統,常勝將軍是趙雲,而美髯公卻是 水滸 裡的人物,美髯公朱仝 20個有關三國演義的...

三國演義問題,三國演義的問題

之所以稱諸葛為臥龍是因為他住在臥龍坡,他自號臥龍,書上有提,就跟那個自號為五柳先生的人一樣,人們就叫他臥龍被。之所以稱他們 伏龍,鳳雛 我想是他們的謀略和才學可以稱得上是人中龍鳳,伏和雛我想和他們的出山有關,諸葛不是有首詩的最後一句什麼什麼天時來著,就是說他們等著出山的意思吧。諸葛亮隱居在臥龍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