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的思想體系屬於哪一家,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40

時間 2021-08-11 16:02:18

1樓:策士吧問道鬼谷

關於《戰國策》的思想體系應屬哪家,在歷史上就存在著極大的爭論。在《戰國策箋註》中,作者就這一問題有以下解釋:

《戰國策》在歷代圖書目錄中,有兩種安排:一種是放在史部雜史;一種是放在子部的縱橫家。前者如《漢書·藝文志》在春秋家。

唐代《隋書·經籍志》認為《戰國策》“其屬辭比事,不與《春秋》《史記》《漢書》相似,蓋率爾而作,非史策之正也。備而存之,謂之雜史”。五代《唐書·經籍志》、北宋《新唐書·藝文志》、南宋《通志·藝文略》、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均如此。

另一種安排始於南宋 龜公武《郡齋讀書志》,認為“歷代以其記諸國事,載於史類。予謂其記事不皆實錄,難盡信,蓋出於學縱橫者所著,當附於縱橫家。”宋 元間《文獻通考·經籍考》列於縱橫家,元代《宋史·藝文志》、明代《百川書志》同。

由上可見,在歷代的專家學者中,有將《戰國策》歸類於史部,也就是由史家著作的書,其思想體系應該屬史家;也有將《戰國策》歸類於子部,也就是由縱橫家著作的書,其思想體系應該屬縱橫家。

2樓:愛書如命的人

縱橫家。從內容來看是記載縱橫家的活動、言行、思想。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40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極為豐富,百家爭鳴,以儒家、法家、道家為代表。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仁政、德治、禮制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管理目標。

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惡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法制、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達到崇君權和富國強兵的管理目標。

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張,進而提出無為而治的管理方法,最後指出要實現的管理目標是至德之世。

擴充套件資料: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值得商榷)。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的另類。在先秦諸子諸家當中,唯獨法家的思想,是必須獻出性命來實踐,流出鮮血來祭奠,是血染的思想。這裡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當時許多有罪或者無辜的貴族和貧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韓非。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

道家主張“齊物”“逍遙”,對萬物的態度是“無所恃”。

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4樓:壞蛋

因為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極為豐富,各種思想百家爭鳴,我們以儒家為代表進行分析。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仁政、德治、禮制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管理目標。

儒家的管理思想——仁政德治論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作為利益一元化管理體制的維護者,積極主張恢復周王朝初期的管理模式,並賦予了自己的理想於其中,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仁政、德治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模式。

仁政:孔子提出“仁”。‘‘仁者,愛人。

”“民之仁也,甚於水火。”孟子依此提出‘‘仁政”。“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於掌上。

”“不忍人之心,是為仁心;不忍人之政,是為仁政。”孟子進一步指出:“仁者無敵。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郡大夫不仁,不保宗廟。”

德治:儒家主張施仁政,其中的重要內容是反對苛政與任意刑殺,認為“苛政猛於虎”。儒家倡導用道德感化的方式來統治人民,因此主張德治。

孔子主張:“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政、刑只能起鎮壓作用,使人不敢犯罪;德、禮則可以籠絡人心,使人知恥歸心。要“為政以德”、“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使民也義”。孟子主張: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禮制:推行仁政德治,必須要藉助一定的制度規範,這就是“禮”。“禮”最初指祭祀的器物和儀式,到了周代把禮從儀式中區別開來,發展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隸主貴族等級制度和以奴隸主貴族的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度。

儒家認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5樓:滄海半杯

一. 以人為本

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視人的價值和地位,考慮人際和諧,善於運用人的智慧和計謀等。

二. 以德為先

優秀的品格因素會給領導者帶來較大的影響力和樹立良好的威信,使下屬產生敬重感,作為學習的榜樣。

三. 中庸之道

中庸在《禮記.中庸》中解釋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程頤的解釋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朱熹則解釋道:"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之道運用於管理中包括以下幾方面觀念:

1. 凡事要適度:中庸之道反對處事走極端,主張任何事情要遵循一個適當的"度"。

2. 統一把握好矛盾的雙方:從事物對立的兩方面找出解決的問題的答案。即所謂"執兩用中",這樣就能統一考慮到矛盾中對立的兩極,不至出現偏頗,在對立面的互補中取得一種整合效應。

3. 掌握靈活多變的原則: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勢相應的變通。

4. 保持矛盾雙方的協調:《禮記.

中庸》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的目的是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但和並不是無原則的和。孔子說: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東西相加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由此看出孔子反對在管理中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是追求一種有原則的協調與和諧。

四. 無為而治

"無為"是道或天道的一項重要屬性,並非無所作為。《老子》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人道要效法天道,就管理者來說,"無為"是指人適應自然,自覺服從客觀規律的管理行為過程。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過"無為",最後達到"無不治"的管理效果。具體說,"無為而治"在管理實踐中的作用有:

1."無為"可以減少管理的心理阻力,避免引起反感。道家認為,以智取天下,別人還之以智;以力為出發點,別人還之以力。

《老子》認為"智慧出,有大偽"。治天下者機智巧詐,被管理者反而因之作奸作偽。因此,在管理中不人為破壞自然規則,順應自然,就能夠防止下屬出現心理牴觸,使下屬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管理要求,實施有效管理。

2."無為"可以減少衝突。道家認為,過分的利益引誘,回導致相互爭鬥。

管理者既要滿足下屬的合理需求,又要防止貪慾帶來損害。"聖人為腹不為目",主張生活簡單,反對追求官能享受。管理者"無為","清心寡慾",即不過分注重利益,就會有利於管理。

3."無為"可以充分發揮組織機構的作用。老子有句名言:

"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夫烹小魚者不可擾,擾之則魚碎;治大國者當無為,為之**傷。"在組織中一旦建立起穩定的組織機構,明確各自的分工職責,就應充分發揮其作用。

管理者應適當超脫,避免主,隨意決策,不干擾日常的管理工作。這樣就能達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的境界。

道家"無為論"其實是最優管理原則。從正面看:無為而治主張實行開明,自由,各司其職;從方面看:無為而治是反對蠻幹妄為,粗**涉。

五. 以和為貴

"和"既是"和諧","協調"的意思,也有"合作"的含義。和諧是管理成功的標誌,是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

兵法講得更明確:"上下同欲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前兩者是講內部關係和諧,後者是指審時度勢,把握戰機,不是絕對不打,而是要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日本企業經營戰略專家上野明概括成功企業的特徵時說:"不單純重視‘和為貴'的想法,而且重視‘和而不同'的想法。下級對上級能坦率提出反對意見,上級能謙虛地傾聽部下的反對意見的廠風,是優秀企業的共同點。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從

泰勒開始,因此他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1、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1903)----管理要科學化、標準化;要倡導精神革命,勞資雙方利益一致,高效率是僱員和僱主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

2、吉爾布勒斯夫婦的動作研究(1907)----通過動作研究,可以開發工人的自我管理意識; 他們開創疲勞研究先河

3、韋伯的組織理論(1911)----規章制度是組織得以良性運作的保證,是組織中合法權力的基礎.韋伯認為,社會上有三種權力,一是傳統權力,依傳統慣例或世襲而來而擁有;二是超凡權力,**於自然崇拜或追隨;三是法定權力,通過法律或制度規定的權力。對經濟組織而言,應以合理合法權力為基礎,才能保障組織連續和持久的經營目標。

4、法約爾(被稱作經營管理之父)的一般管理理論(1916)----管理的五大職能及14項管理原則,開創領導理論的先河

5、梅奧的人際關係理論(1933)----提高工人滿意度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首要條件,工人是社會人,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經濟人;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必須注意與正式組織保持平衡高滿意度**於物質和精神兩種需求的合理滿足

6、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1943)----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序,低階層次需要滿足後,人將追求高層次需要。

7、麥格雷戈的人性假設與管理方式理論(1960)----提出了著名的x理論-y理論, x理論認為:1)人一般天生懶惰並設法逃避工作;2)缺乏進取心,不願意承擔責任;3)安於現狀,反對變革;4)缺乏理性,易受環境影響。必須進行獎賞或強制監督甚至懲罰等外部刺激,才能使其完成工作。

y理論認為:1)人並非天生懶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2)逃避責任、缺乏進取心是由外部原因造成 ;3)大多數人能夠“自我指揮和我控制”,不需強制和懲罰;4)參與工作需要報酬,但最重要的是自主、自尊和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5)大多數人都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6)一般人的潛能只得到部分的發揮。管理者要重視員工之間的關係,培養員工的歸屬感和集體感。

8、赫茲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1966)----赫茲伯格認為,能對工作帶來積極態度、 較多滿意感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多為工作內容或工作本身方面的因素,叫做激勵因素,如成就感、同事認可、上司賞識、更多職責或更大成長空間等。能使員工感到不滿意的,屬於工作環境或工作關係方面的,叫做保健因素,如公司政策、管理措施、人際關係、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

9、韋廉大內的z理論(1981)----一切企業的成功離不開信任、敏感和親密,因此完全可以以坦白、開放、溝通作為原則進行民主管理。

大致是這樣的,最新理念彼得聖吉博士的“第五項修煉”。

戰國策之西周卷翻譯,戰國策之東周卷的翻譯

西周 西元前1046年 西元前771年 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所建立,定都於鎬京 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部 由於周朝後來將都城東遷洛邑 今河南洛陽 稱東周,所以稱這一時期的周朝為西周。西周從西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西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

《戰國策》中有哪些寓言,《戰國策》裡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狐假虎威 畫蛇添足 百發百中 田父擅功 土偶與桃梗 設為不宦 驚弓之鳥 驥遇伯樂 南轅北轍 買千里馬 鷸蚌相爭 以禕珈藍 南轅北轍 曾參殺人 驚弓之鳥 鷸蚌相爭 戰國策 裡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1 驚弓之鳥 過了一會兒,有乙隻大雁從東方飛來,更羸虛射一箭就把這大雁射落在地上。魏王說 可是虛射怎麼會出現...

《戰國策 燕策》的主要內容,《戰國策 燕策》對當時的君王有什麼啟示

鴻運 戰國策 燕策 共有三策32個故事,你所指是 燕策 中的那一策?或那個故事?戰國策 的主要內容及文學與史學價值 樊廣中 作者更以濃筆重採刻畫了一批以遊說為生極盡縱橫捭闔之術的策士形象,如朝秦暮專楚 能言善辯 為獵取屬功名利祿不惜一切手段的蘇秦 秦策一 危言聳聽 言而無信 翻雲覆雨 欺詐狡猾的張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