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在道教指的是什麼?佛教指的又是什麼呢

時間 2021-05-04 18:14:08

1樓:匿名使用者

靈性,指的是靈根,佛家的慧根。指的是道佛收徒弟的條件,佛收徒弟收徒是很嚴格的·要緣分·你的身體奇特,聰慧,主要是緣分·靈性單個來說就是完美的體與智的結合·

2樓:

靈性是泛指靈體世界的眾生,或是 靈魂

3樓:匿名使用者

在道教的角度來說:萬物初生後就會被這世上的七情六慾所染!有了所謂的思維,感情,和會做所有會做的事!所以道家的修煉就是要脫裡六道!

在佛教的角度來說:萬物從初生開始就有了靈性,這是以為意識體的存在和精神體的存在而且在這裡還包裹前世今生而自古出現最早的靈性則是地球本身,而後被分割數塊成就裡無上功德,進入了乙個嶄新的時期,為名正法時期,為後一千年為像法時期,再後一萬年為末法時期,也稱為滅世。靈性的養成皆為此,剛開始時為最純潔,數年後應環境影響,性格養成也會不一了!

拿佛教的話就被稱之為:貪,嗔,痴,恨,愛,惡。這就是佛教稱為紅塵!

4樓:匿名使用者

吾人若仔細回憶歷史走來,各國各朝代也均有其盛世之治,除了明君推行正確合乎當代的政治制度外,盛世之治也多伴隨著當代合乎民情的宗教,在教化民心(如唐朝),可見宗教延伸之於人心,與人類文明並行相輔相成,所達到的持久平衡,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也在當時發揮了其本身的正面作用。

若由一般所認知的意議為出發點,文明科技所代表的是人心的慾望,宗教信仰代表的是人心的精神求善,由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當此二者並進平衡時,在史實上所呈現的是穩定的盛世,因為人心不論內在外在,皆呈現平衡,但若二者在有相當落差時,人心也較不平衡,盛世之治也隨之消失,卻言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實是其來有自。

許多人在面對生死、困頓、彷徨不安的時候.都會想要尋找寄託.宗教就是一種心靈上的慰借以及力量的**,如果信仰的宗教能夠安心依託自己,並且對他人發布善意,助於人群,就是好的信仰。可藉的是在人類物質文明的偏頗下,宗教的真諦開始被蒙蔽,有些惡質教義反而形成了更大的貪嗔痴,不少心靈因此誤入岐途。

人的一生中會遭遇吉凶誨懺、禍福生死,各式乖張不平等之事,以及無可避免的天然災變,萬物之靈的人類懂得思考、富有靈性,也具七情六慾,因此距今兩千多年前,五大宗教先後創立,最初的用意,都是為了平撫淨化民心,使人心有所依歸。

五大宗教雖因地區風俗人文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教義,但最原始的動念是一致的,佛教講求萬法歸一,道教強調抱元守一,儒教主張執中貫一,**教、天主教講求默禱親一,回教、清真教則說清真返一。這個「一」字,指的就是真理,真善美的道理,亙古不變通達的至理。

人類萬物都是相同的乙個法性,萬物起源都形如蝌蚪,人類的受精卵是如此,種子發芽是如此,卵生胎生的動植物是如此。所以原形都是一樣的,只是慢慢長成之後才形貌各異。老子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命的源起是聚滋的,俗話說「千年種子萬人栽」,一棟房子久未人住,沒人撒種灌溉,但仍會在角落生出花來,在屋頂長出草來;一池窪地慢慢積水成了水塘,沒有放進任何生命,但會開始有浮游物,有蝌蚪,有小魚。萬事萬物從一開始,這就是至道、真理。

講求至道的宗教皆是良善的,只是信徒在信仰宗教的態度上要有一把尺,否則過於執著,反而心生罣礙、拘泥型式;反之,沒有任何心靈信仰的人,容易茫然無措,或是失去善惡規範。好的信仰是一種心靈**,所以不該有我是人非的排他性,不該有跟我信不同一種宗教的人就是次等人的觀念,而且應該要以修行之功來應世,不僅顧及自己的修為,更應該行善度人,另外不應該因為了悟生死,便目空一切,失去修為。

好的宗教本身並沒有罪,錯的是人類假借宗教名義.行利益爭奪之實,製造世界禍源,這不僅不是立教先賢所樂見的,也非祈求世界和平、社會祥和的人們所希望看到的。

四、人類心靈深處的問號何者能夠解答科技或宗教

世界五大教派體系,佛教、道教、儒教、回教、**教的形式是因有五大洲不同國土的形成,五大洲當中又分布著五種膚色人種,黃膚(中土、亞洲)、白膚(西方、歐美)、黑膚(北方、非洲)、紅膚(南方或遍布)、青膚(東方、中東),這些都在在的顯現了道宗的五行理論,東方屬木色青、西方屬金色白、**屬土色黃、南方屬火色紅、北方屬水色黑,此為道宗的後天五行論,早在各大洲形成前即已指出,如早期道教之主要經典-太平經,即已言世分陰陽、五行、天道、地道、人道,治世者若不明此道難以長久,今日中醫理論的前身-道醫,亦是以此五行理論做為診斷基礎,如:仙佛合宗有言心屬火、賢屬水,神凝於上,以火煉水,心腎相交。

道教自道祖老子立下經典至東漢張道陵教主創立道教至今,這一段多元性的發展,自神仙、丹道、清靜、養生發展到道醫、道樂、道畫等等的這過程當中,對整個中土的人文科學都有深遠的影響,後來也都成為社會與科學的基石,如丹道之於化學、冶煉、醫學,無為觀之於政風、管理,養生之於醫學、體育、武術,五行論之於天文、地理,皆與民生科技結合,道教在歷史上是唯一有此多元發展並與科技結合的宗教。

五、進代科技發展與宗教發展之消長

在歷史的延伸當中,當代人承繼了先聖先賢們的心血智慧型結晶,正處在一倍速發展的時代,宗教與科技文明互相參雜為用,其正面意義是互相平衡並進,但其危機卻是彼此開始變的不單純,扭曲本來正面的意義,就如一昧的痴狂於單一教義,而不了解宗教的本質或一昧的否定,只認定邏輯事實,擁抱全物化人生,心底卻猶有最後的問號。

有如過去數年間,民間所謂的飛碟會,執意於世界將毀滅,於是攜家帶眷、變賣家產,赴美等待外星人來接,又如許多神秘教會信徒為得永生而集體自殺,不自殺則被殺,此皆是不了解宗教本質而為他人有機可乘,導致一昧痴狂於單一教義所造成,又有現實主義者,只執於現況,眼見為真,殊不知一般人的一生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時間是被自己的眼和腦所愚弄、被欺騙而不自知,就如前所述邏輯式思考,只能適用到外宇宙的乙個階段,而無法通盤了解內宇宙人心常有瞬間數念,導致事的不同結果,更是此縮影。

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未來的結合

在世界各大宗教形成之前,人類在上古時代早已以各種型態生活著,在文明不斷的進化當中,人類逐漸感受出人類生命似乎被種種的吉凶悔懺所圍繞,也逐漸意識到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它物種,是因為除了有形的生理結構外,更有一種無形的靈性,存在於人類心中、或稱靈魂也好,或稱思想也好,但它始終常與人類的理智互相衝擊,而難以有所依歸,先聖先賢們有鑑於此,便創立了各種宗教,以淨化人心,使人心有所依歸。

由此可見,人類社會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所產生能流傳至今的各家宗教教派,其最原始的那個動念是一致的,只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所形成的教義讓各個宗教有著不同的風貌,但真理所形式的至道,其本質是相同的,故而言至道是不分家的。

雖言至道不分家,但在人類物質文明的偏頗之下,宗教的真諦開始被蒙蔽,宗教的感應被有意的擴張或強調去符合人性的貪嗔痴,而形成了更大的貪嗔痴。所以至道也是應該有所嚴謹的特質來定義的,就如以下所言:

一、「是此齣彼、入主出奴」非至道

即強調我是人非的排他性,或信我者是上等的,不信我是次等的唯一性,皆非至道之為,至道者乃是能容天下百川的。

二、「著相滯形,執守不化」非至道

即執著於外象,不明究理,而產生不自然的對應,簡而言之,會裝模作樣,更甚者則裝神弄鬼來譁眾取寵,非至道所為。

三、「守靜不能應動,應動不能守靜」非至道

有靜態的修為,但卻不能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反之去從事有正面意義之活動卻又忽略了現實生活的修為,也並非至道所為。

四、「出世不能入世,入世不能出世」非至道

脫離塵世,自我修行,卻不能以此修行之功來應世,反之亦然,也非至道所為。

五、「修性而不能了命,了命而不能盡性」非至道

有好的修性,平時也都慈言愛語,卻不能了悟生命的義意而有所掛礙,反之了悟了生死,卻目空一切,失去修為,也非至道所為。

六、「自渡而不能渡人,渡人而不能自渡」非至道

即只顧及自身修為,不能在行有餘力時,將好的智慧型發揮,使他人受惠;反之自身的修為都已不足,還妄稱渡有緣、渡眾生,以至不利人又不己,或利己不利人,更非至道所為。

先賢立教之衷,絕非今人所引之,謂神秘莫解,或牽強附會,均已失其本意,更甚者以此互相傾壓,了命而不能盡性,略得見一二便已目空一切,要了解今人在自然科學領域之研究,已能有效的掌控物質的運用,人類的智識領域,已可深入太空,細入本體,卻還不能解開自身生命的奧秘,也並未對宇宙本體有所結論,先賢遠見於此,立教定心,開闢大領域,引領有識者帶領眾生開啟太虛大門,若今人不識先賢用心良苦,僅於小道互爭長短,是得其功而失其用矣。

因此唯有在至道不分家的趨勢觀念下,以及邏輯科技開啟物化的情結,兩者方能相輔相成,源源流長的在未來結合,才是吾民之福,其實二者本為一體,互為體用而已,分的是人心,分則小用,合則大用。

參考資料

請問宗教信仰是什麼?

5樓:周木木的小公舉

一、宗教信仰信仰中的一種,是信奉某種

特定宗教的人群對其所信仰的神聖物件(包括特定的教理教義等),由崇拜認同而產生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

這種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現和貫穿於特定的宗教儀式和宗教活動中,並用來指導和規範自己在世俗社會中的行為,屬於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

二、**教是以信仰耶穌**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東正教(easten orthodoxy)、**教馬龍派等等統稱**教

中文中"**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穌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和**教馬龍派的統稱一般用"**宗教"這個詞

三、佛教的信仰就是讓人們斷除「惡」的行為、行持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的行為,通過修行減少自己內心的煩惱的方法、簡單來說教義唯有「無我利他的悲心,通達一切萬法的智慧型」 。

四、伊斯蘭教的信仰為和平、順從、安寧,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愛護世界上的一切被創造物(生物和礦物,)敬主愛人以求兩世的和平與安寧。

五、中國大部分信仰佛教,也有少數**教和伊斯蘭教,天主教的信徒。

六、宗教信仰為人生提供慰藉。作為一種哲學範疇, 宗教信仰具有追求為生活尋找支撐和意義的顯著特徵。表徵著人對終極關懷的渴望,它給人注入神聖的目標,引導人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從而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願望、行動等的根基。

是一種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是人的一種價值意識的定向形式。

任何信仰都指向未來,指向所求的方向,指向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形成某種信仰,表明人決心按自己已有的某種理念來生存,表明人願意自覺提公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表明人希冀按自己的願望來改造心靈、改造自己、改造人生和改造世界。

中國的宗教發展

1、2023年有佛教寺院1.3萬餘座,現有2萬餘座,出家僧尼20餘萬人;2023年有道教宮觀1500餘座,現有3000餘座。2023年有乾道、坤道2.5萬餘人,現有5萬餘人。

2、伊斯蘭教是為回族、維吾爾族等10個少數民族中的大多數群眾信仰。2023年,有穆斯林約1800萬人,現達2100萬人。2023年有清真寺3萬餘座,現有3.

5萬座,伊瑪目、阿訇4萬餘名。其中,新疆穆斯林約1100萬人,清真寺2.4萬餘座,伊瑪目和阿訇有2.

8萬餘名。

3、天主教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擁有教徒約300萬人,2023年教徒人數約400萬人,現有教徒530萬人。2023年有教堂、會所4600餘座,現有6000餘座;有教區97個,主教60位,神父2200多位,修女3000多位。

4、**教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擁有**教徒70餘萬人,2023年教徒人數約1000萬人,2023年時中國**教徒1600餘萬人。**教教牧人員2023年有1.8萬餘人,現有3.

7萬餘人。2023年有**教教堂、聚會點3.7萬餘處,現增長至5.

8萬餘處。

自2023年至今,中國**教會累計印刷發行《聖經》達7000萬冊(含出口部分),共有22種版本,已成為世界上年印刷聖經最多的教會。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道教和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和尚與道士,所信奉的神不一樣,玉皇大帝這些就是道教,如來佛祖就是佛教,兩教派宗旨不一樣,奮鬥目標不一樣。道教和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張道陵在東漢安元年 142 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雲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創立了道教。所以道教成立時間為公元2世紀。而釋迦牟尼生活的年代為西元前6世紀,所以佛教比道教...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是什麼,道教和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張道陵在東漢安元年 142 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雲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創立了道教。所以道教成立時間為公元2世紀。而釋迦牟尼生活的年代為西元前6世紀,所以佛教比道教早成立約七百年左右。佛教於公元1世紀左右傳入我國。但老子和釋迦牟尼是同時代的。老子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道家不等同與道教。道教與佛...

佛教和道教在古代歷史上的鬥爭中為什麼道教總是輸

囯士瀟湘館 佛教和道教是我國的兩大宗教,它們從西漢時期起,就已經成為我國文化中的一部分,並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屬於它們的印記。雖然我國歷史上,存在過儒 道 佛齊頭並進,共同發展的和諧局面,但大多時候佛教和道教並不太平,它們一直爭論不休,出現過十多次佛道之爭。道教是發源於我國本土的一個宗教,它的前身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