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都會漢文和滿文,清朝時,皇帝為什麼不用滿文,而用漢文

時間 2021-05-04 08:02:54

1樓:小丑和小美

在清朝入關以後規定不懂滿語的滿人是不能進上書房的,但是滿族逐漸被漢化,在乾隆以後,通曉滿語滿文的八旗子弟是少之又少.

到了同治以後,滿文的學習卻發生了困難,就連皇帝本身的滿文程度也不好了。穆宗載淳在弘德殿讀書時,他的漢文學習良好,卻不喜歡讀滿文,需要變換各種花樣來誘導他學習。同治六年(1856),載淳的師傅們為了這十一歲的小皇帝不肯讀滿書,可是著急得不得了,當時醇親王奕環曾經想出讓載淳學習滿語時(偕滿諳達入,跪奏數語而出,以後清語須跪奏)的新主意,但是新奇一過,他又不肯再讀了。

太后也急得頻傳懿旨;(功課不得減,如不完擕內再讀,滿書不能認字,尤切責。) 然而載淳依然經常(滿書連日不肯讀)

德宗載湉四歲入宮,六歲依祖制入學,學習上極為用功。經史詩文都有不錯的造詣,也學過英文,卻也不肯讀滿文,雖有滿文教習,但每次上滿文課時,都不願意開口。

宣統帝溥儀 ,六歲入學,卻不用功,動輒命太監傅諭師傅,請假一天.滿文原是基本課程,他學了多年,卻連字母都沒有學會,只學會乙個字,就是每當滿族大臣跪在地上向他請安時,他必須回答(伊立)(ili)意思是(起來吧!)。

由此可知,皇室的滿文教育,在清朝前期,仍造就出不少滿文程度頗佳的皇帝與王公,但到了清末,在幾位小皇帝的身上卻出現了學習困難的情形。儘管如此,太后與師傅們卻不肯放棄,一方面可見清朝對於滿文學習的堅持,一方面卻也顯出在強調滿文的學習出現困難時,太后及臣們只是想辦法要幼帝學習滿文,卻沒有對學習滿文守否具有實質意義進行檢討。換句話說,滿文的學習到了清末,僅剩宣示性的價值了。

佐證:溥儀還講起了郭老鼓勵他研究清史的事情。有一次,開會時郭老碰到了溥儀。對他說:「溥儀先生,你要幫助研究清史啊!」

溥儀想了想說:「可惜我不太懂滿文。研究清史不懂滿文可不行……」

(末代皇帝最後一次婚姻解密)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入關之前,皇帝對漢語有了解,但是不精通。但是皇太極時代開始重視漢文,順治皇帝漢語很嫻熟。到了康熙皇帝,基本上就已使用漢語為主了,漢文基本上就取代了滿文。

乾隆曾經下令加強滿語學習,但是已經無法阻止漢語的通行。所以,

清朝入關之後的皇帝都會說漢語和滿語;而社會上,國家的工作語言,基本上是漢語為主。

3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清朝時期,漢文基本上就取代了滿文。乾隆帝時,覺得這樣對祖宗不好,下令**都必須學習滿語,作為**的一項考核制度,可是後來還是行不通。因為漢語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很豐富了,而滿語有些連平常生活的詞彙都沒有。

所以滿語就逐漸衰落了。不過清朝皇帝都會說 漢語和滿語的

4樓:來自龍門峽谷率真的紫蘇輝石

順治開始的清朝皇帝大都是精通滿蒙漢三種語言的,不過到末期基本漢化了

5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首先滿人必須會滿文,第二清朝滿人遠少於漢人維持統治不可避免學習漢文,第三滿清的皇族大都崇尚漢文化。

6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由於前朝的教訓(明朝出國幾個「著名」的皇帝,有不上朝的、修道的、做木匠的、到處玩的)和對自己少數民族執政資格的不自信,所以滿清一朝對皇子們的教育十分重視也十分嚴格。

7樓:匿名使用者

皇太極之後的清朝統治者都會漢文和滿文。

清朝時,皇帝為什麼不用滿文,而用漢文

8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更好的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全面普及滿語又不太現實,處於統治地位的滿族也只能妥協,於是漢語開始逐步佔據主導地位。

皇子們都會說滿蒙漢三種語言。特別是康熙皇帝,極力推動滿漢一家,朝廷裡的漢臣也很多,自然漢文的使用開始增多。雍正皇帝登基後,甚至將漢語作為官話,下令必須說官話。

在科舉考試中,還增加了漢語面試,漢語不過關者,不予錄用。就這樣,除了皇族或者旗人私下場合,一般都說漢語了。

9樓:俊朗如晴

鞏固統治地位,學習漢文化

1、有利於天下人減少反抗情緒,鞏固統治

縱觀清朝之前的大一統王朝—隋唐宋元明。之後為清王朝。在中國歷史的長河當中,漢族人民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自古以來在人數上便擁有其獨特的影響和地位。

從隋王朝至清王朝中,只有元與清為漢人以外的民族統治!他們既要學習漢民族的優秀文化又在人數方面位於劣勢,所以,採用漢文本及漢語言來安撫知識分子和底層百姓,以此增加人民對其統治合法性的認同,增強社會穩定

2、漢字使用廣泛,利於交流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百姓遍布大江南北,多以漢語為交流媒介,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和薰陶,是人民養成了難以磨滅的精神烙印。

清王朝入關後,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與近乎堅不可摧的漢文化,也曾妄想推廣滿語,但最終失敗,他們是在時間過後才理性地認識到,漢字的不可替代性,所以積極地主動地改變自身

清朝皇帝早朝是大臣們是用漢文還是滿文

10樓:

順治入關以後,滿清皇族接受漢族文化,逐漸漢化,語言也應該隨之改變 。

尤其是皇帝,清朝皇帝從小變開始接受滿漢兩種教育,有既有滿族師傅又有漢族師傅,滿族師傅主要教武功騎射,漢族師傅教文化課,語言也是既要學母語又要學外語 。

所以皇帝是滿漢雙語都會說的。

比如順治皇帝是出了名的熱愛漢族文化,對漢族詩詞歌賦很有研究,當初在他上學的時候,就學滿語還是學漢語的問題上跟他叔父多爾袞就發生了很大衝突,多爾袞堅決不讓福臨學習漢語,對他的漢族教育嚴加干涉,因為他一向是很反對漢化的,因此福臨很生氣,說「我要是不學漢語,漢族大臣跟我說話我聽不懂,不知道他說什麼,我聽懂了我不會說,我不知道怎麼交流,叫我怎麼當這個皇帝???」

所以說,在皇帝上朝時,大臣們說什麼語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他們說滿語還是說漢語,皇帝必須都要能聽懂。

而且,隨著漢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滿語其實是在逐步消亡,逐步被漢語取代的,滿族人要想長期統治漢族人民,必然把學漢語當作乙個趨勢,我覺得自清朝入關後最多經過兩三代人數十年,滿族人就都會說漢語了。

既然兩種語言都掌握了,那想說什麼想怎麼說也就隨他們自己了,語言永遠都只是工具而已。

清朝皇帝寫聖旨時,是用滿文寫還是用漢文寫?

11樓:匿名使用者

清制規定,頒給親王、世子、親王福晉、公主的為金冊,頒給郡王、郡王福晉的為鍍金銀冊,貝子及貝勒、貝子夫人、外藩蒙古親王、郡王貝勒的為龍邊紙冊。頒給五品以上**的聖旨,顏色、底紋圖案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給五品以下的**,則顏色是純白色的。這些聖旨所採用的布料,是「江寧織造」專供皇宮頒發聖旨而織就的提花錦緞。

頒發 給五品以上**的多彩聖旨,含有金黃、大紅、咖啡、赭石、橘黃等色,錦緞底紋有仙鶴、獅子、卷雲等圖案,絢麗多姿,雍容華貴。詔書均為33厘公尺寬,最長的為500厘公尺,最短的約有300厘公尺。聖旨兩端織成兩條提花翻飛的銀龍,「奉天誥命」四個篆字端莊古樸,望之令人頓生威嚴肅穆之感。

清代聖旨均用漢文和滿文合璧書寫,漢文行款從右至左,滿文行款從左至右,合於中幅書寫日期,並鈐蓋「制誥之寶」。聖旨內容由翰林院撰擬,經內閣大學士奏定後,再按品級填發。書寫則由皇帝從進士中親自評點選拔出來的最優秀者「庶吉士」來承擔

12樓:匿名使用者

入關前用滿文,入關後為了適應大多數漢朝**使用漢文。導致乾隆時期很多八旗子弟都不會說滿語了,只會漢語

13樓:匿名使用者

清代的官方文書是滿漢合璧書寫。

14樓:匿名使用者

都有,還有蒙文、藏文

清朝時朝廷中的檔案用的是漢文還是滿文

15樓:

你好,清朝重要的的檔案都是由滿、蒙、漢、藏、回五種文字書寫的,這與清朝時期的民族政策有關,滿、蒙通婚是清王朝歷來的規矩,而藏、回地處邊陲,最重要的是起到了穩定的作用。

在民間,老百性依然沿襲了明朝時期的日常生活方式,除了衣著、頭髮外,其他好象也沒什麼特別的。科舉考試制度,清朝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八股取士制,清朝時期,歷代皇帝,都很推崇孔孟儒學,提倡八旗子弟說漢話,學漢學,以至於到了清朝晚期能說一口滿語的八旗子弟很難找到了。

希望能幫助到你,

望採納!

清朝皇帝是先起滿文名字,再翻譯成漢文嗎?

16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皇太極之前是只有滿文名字,由於皇太極開始重視漢學,當時又很重用漢臣范文程等,就開始用漢字為皇子取名,如福臨、但他的兒子裡也有取滿文名的,如博穆博果爾、豪格。到順治帝福臨給孩子取名時就都用漢字了,但此時沒有排字輩。到康熙帝時漢學已經在清皇室佔了主流,皇子起名就都用漢字,而且有顯示輩份的字。

17樓:歸幼白

我記得清朝的皇帝 要會

漢文,滿文,藏文,蒙古文等...好多

18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的工整排輩不是從乾隆開始的,在康熙為他的兒子們命名的時候就出現了.而康熙是乙個注重漢學的皇帝,他的知識淵博到很多漢人都沒法比,而康熙之後的皇帝都必須學習漢文學,比如乾隆也是乙個漢學知識比較豐富的皇帝,所以估計他們的名字是先取的漢名!

19樓:保覓晴

他們的名字是滿文的,他們的年號啊名號啊這些是漢文的。

20樓:忘你談何容易

估計是漢名,因為大清要和漢族互通,所以起漢名是對民族之間的一種友好關係的確立!

清朝最後幾位皇帝是不是只會漢文不會滿文了

21樓:予意在山水

在清朝入關以後規定不懂滿語的滿人是不能進上書房的,但是滿族逐漸被漢化,在乾隆以後,通曉滿語滿文的八旗子弟是少之又少.

到了同治以後,滿文的學習卻發生了困難,就連皇帝本身的滿文程度也不好了。穆宗載淳在弘德殿讀書時,他的漢文學習良好,卻不喜歡讀滿文,需要變換各種花樣來誘導他學習。同治六年(1856),載淳的師傅們為了這十一歲的小皇帝不肯讀滿書,可是著急得不得了,當時醇親王奕環曾經想出讓載淳學習滿語時(偕滿諳達入,跪奏數語而出,以後清語須跪奏)的新主意,但是新奇一過,他又不肯再讀了。

太后也急得頻傳懿旨;(功課不得減,如不完擕內再讀,滿書不能認字,尤切責。) 然而載淳依然經常(滿書連日不肯讀)

德宗載湉四歲入宮,六歲依祖制入學,學習上極為用功。經史詩文都有不錯的造詣,也學過英文,卻也不肯讀滿文,雖有滿文教習,但每次上滿文課時,都不願意開口。

宣統帝溥儀 ,六歲入學,卻不用功,動輒命太監傅諭師傅,請假一天.滿文原是基本課程,他學了多年,卻連字母都沒有學會,只學會乙個字,就是每當滿族大臣跪在地上向他請安時,他必須回答(伊立)(ili)意思是(起來吧!)。

由此可知,皇室的滿文教育,在清朝前期,仍造就出不少滿文程度頗佳的皇帝與王公,但到了清末,在幾位小皇帝的身上卻出現了學習困難的情形。儘管如此,太后與師傅們卻不肯放棄,一方面可見清朝對於滿文學習的堅持,一方面卻也顯出在強調滿文的學習出現困難時,太后及臣們只是想辦法要幼帝學習滿文,卻沒有對學習滿文守否具有實質意義進行檢討。換句話說,滿文的學習到了清末,僅剩宣示性的價值了。

佐證:溥儀還講起了郭老鼓勵他研究清史的事情。有一次,開會時郭老碰到了溥儀。對他說:「溥儀先生,你要幫助研究清史啊!」

溥儀想了想說:「可惜我不太懂滿文。研究清史不懂滿文可不行……」

(末代皇帝最後一次婚姻解密)

清朝每個皇帝都很能幹,為何衰落的這麼快

回鍋肉炒雞蛋 要說古代較為勤政的朝代,那就要說清朝了,畢竟清朝也是我國古代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一定會銘記前朝的歷史教訓的。相比之下的話,明朝的皇帝就懶得多了,就好比明朝的嘉靖,以及萬曆皇帝,那麼多年都不上朝,當然這裡面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只是不上朝的話,不就跟個甩手掌櫃差不多了嗎?清軍入關以後...

清朝皇帝列表清朝歷代皇帝簡介清朝歷代皇帝一覽表

柒點柒零柒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6年 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 1643年 天聰 崇德 昭陵 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 1661年 順治 孝陵 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 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

滿清十二帝都有誰,清朝十二帝都有誰 啊?

好像清朝只有11個皇帝,努爾哈赤創立了 後金 不叫 清 所以如果說是滿清皇帝,應該只有11人,分別是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順便bs下那些只會複製,貼上的人!順泰康年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慶萬年 這是嘉慶60大壽一位大臣的賀壽聯 滿清十二帝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