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父子不同姓,父子不同姓是怎麼回事?

時間 2021-05-04 06:13:31

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傅恆是滿族人。

滿族的姓氏考

姓氏,本來是表示血緣關係的稱謂。滿族「父子不同姓」.其實是一種誤解。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隨名姓」。

滿族的民族史,雖然有過幾次變稱和變化,堯舜時為肅慎,三國時為挹婁,南北朝時為勿吉,隋唐時為靺鞨,宋、元、明時為女真。民族雖發展變化了,但有個習俗卻相沿數千年而不改。無論官方文書還是互相稱謂,都只稱名字而概不稱姓。

2023年命名滿(漢語音譯,也有的譯為曼殊,滿語吉祥之意。建國後沿為音譯滿)後,直至清朝末年,這種習俗仍然延續了下來。例如我們稱溥傑老為「溥老」,而不稱「金老」或「愛新覺羅老」。

這說明滿族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獨特習慣。南北朝時,勿吉派遣出使北魏的使臣叫乙力支,這是名字而不是姓。隋朝時粟末部首領突地稽,這也是名字而不是姓。

唐朝時為震國公的乞乞仲象,只是震國公的名字,乞乞仲象本姓大氏。金代的阿骨打,不姓阿,本姓完顏氏,阿骨打是他的名字,全稱應是完顏?阿骨打。

可是,漢族對滿族的習俗不了解,他們按照自己的習慣來稱謂滿族。如福陵有個七品官那丹珠,漢族就把他稱為「那大人」,實際上他不姓那,而姓覺爾察氏。撫州將軍常恩,人稱「常將軍」,他也不姓常,而姓富察氏。

清朝有個大學士叫瑞麟,人稱「瑞中堂」,以為他姓瑞。他的兒子懷塔布,任禮部尚書,人稱他為「懷尚書」,好像他姓「懷」。瑞中堂的兒子是懷尚書,豈不是父子不同姓嗎?

其實,他父子姓葉赫那拉氏。直隸總督那彥成,人稱「那總督」。他的兒子容安,任副都統,人稱「容都統」,「那總督」和「容都統」,都姓章佳氏。

這些雖然是由於誤解造成的,但久而久之,也確有少數滿族人沿用這種稱謂,取自己名字第一字,作為本家族後代子孫的姓氏,於是演變為「隨名姓」。清代西林覺羅氏四世祖鄂拜,任國子監祭酒,其子孫就隨其名第一字而姓鄂了,如鄂爾泰、鄂實、鄂津等等。清朝中期有個名叫萬顯豐的人,他原姓舒穆祿氏,他的本支子孫,即以「萬」為姓了。

清朝後期遼陽有個愛新覺羅?海臣,他的子孫即以「海」為姓。清末瀋陽有個喜塔拉?

文忠額,他的子孫也以「文」為姓了。

其實,這種後代子孫以父祖名第一字為姓的「隨名姓」,只是表示他們是原姓的那乙個分支,並不是「父輩一姓,子輩一姓」,也不是每一輩都要「隨名改姓」。而且,在取了「隨名姓」後。也絕不否認和忘記祖先的老姓。

例如海臣的子孫隨名姓海,都要承認和記憶自己家族的老姓為愛新覺羅。

滿族的姓氏還有乙個特點,就是「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姓」。滿族大多數是「以地為氏」和「以部為氏」的。「以地為氏」和「以部為氏」,都說明姓氏與祖先的密切關係。

「以地為氏」,就是以氏族祖先居住地的地名、山脈或河流名稱,作為本氏族的姓氏。如清朝吏部尚書隆多科,其祖先世居佟佳地方,就以佟佳為姓。佐領馬德,祖居瑚錫哈里,就以瑚錫哈里為姓。

「以部為氏」,就是以祖先原屬部族的名稱作為姓氏。如散居長白山、英額、琿春等地的鈕祜祿氏,鈕祜祿,其意為狼,當時是以狼為圖騰的部族。世居寧古塔、那木都魯、哈達、赫圖阿拉、葉赫等地的薩克達氏,薩克達其意為野豬,當時是以野豬為圖騰的部族。

這種「以部為氏」,在滿族姓氏中佔很大比例。

其「以地為氏」的滿族先人,也有大小。例如世居烏蘇里江流域的同姓烏蘇里氏,雖同屬烏蘇里,同姓烏蘇里氏,可不一定是同一家族。再說,同居一地,有的「以地為氏」,有的「以部為氏」,這樣就出現了同姓不同宗,或同宗不同姓的現象。

除此之外,清朝皇帝還賜予姓氏,這都是因有軍功和特殊貢獻而賞賜的姓氏。清朝內大臣吳拜,本姓瓜爾佳氏;兵部尚書納木泰,本姓舒穆祿氏;一等大臣扈爾汗,本姓佟佳氏。清太祖皆以他們軍功卓著,賜姓覺羅氏。

這樣,他們就與原來的族人同宗而不同姓了。

另外,還有三種情況可以更改姓氏。一是因為分居而更改姓氏;二是因為承嗣而更改姓氏;三是因為遷徙改地或改部而更改姓氏。此外,還有「以姓為氏」有特殊含義。

所謂「以姓為氏」,是指滿族人以其先世在宋、元、明時期的女真舊姓作為滿族姓氏的。這種「以姓為氏」有三十五個。清初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祖先在金朝時舊姓為鈕祜祿氏,清時就以「鈕祜祿」為姓。

滿族冠漢字姓的規律是:一是諧音取姓。如葉赫那拉氏,冠以「葉」姓;敖濟氏冠以「敖」姓;恆吉哩氏冠以「恆」姓;二是將滿姓譯義,求相近的漢字為姓。

如滿姓巴顏,漢譯富有的意思,就求相近的「富」字為姓。三是沿用金朝舊姓。即以祖先在金代所冠漢字姓為姓。

如伊喇氏(金代移喇氏),金代曾冠劉姓,仍延用「劉」姓。四是沿用明朝舊姓。明朝時女真首領多有賜姓,這種賜姓,以「李」為多,還有張、郭等姓。

五是恢復原漢字姓。早期加入滿民族共同體的漢人,由於長期生活在滿族共同體中,已基本同化。因此,在姓氏上,也效慕滿族多音節姓氏。

2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所說的那2個人,他們的姓氏是富察氏,並不是沒有姓氏,其中還有一位皇后,孝賢皇后富察氏。滿足的名字當時是很多字的,一般人稱呼的時候都是直接稱呼他們的名,而他們的姓氏只有在官方或是重要場合下的時候才正式叫。為了方便都是只叫他們的名。

3樓:苗小乖

傅恆 李榮寶 福康安都是名字啊

他們的姓氏是富察氏

所以他們的全名分別是富察氏·傅恆、富察氏·李榮寶、富察氏·福康安

4樓:匿名使用者

姓啥你知道嗎?康熙,乾隆都姓愛新覺羅

5樓:夏侯秋厹

那是滿族的人,他們都是這樣的

父子不同姓是怎麼回事?

6樓:十秊

有些說不清楚,有隨母姓,也有隨祖父母姓的,特殊原因的情況下這是正常的。我有個朋友從小和祖母生活,隨的就是他祖母的姓。中國也沒有明確規定要隨誰的姓啊,具體就要問你那朋友的父母咯

7樓:馬蹄蓮

唉!可能是超生的吧!像我似的,出生後就不跟父母姓阿!

8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啊,隨父,隨母都一樣!

為何戰國時期,父子不同姓?

9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有父子不同姓的,但是不是您上面說的那些,扶

蘇和胡亥都是名,不是姓。

不能跟隨父姓一方面是因為出生地點,比如秦始皇嬴政就因為生在趙國叫趙政。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為庶出(就是妾室生的孩子)只能隨母親的姓,比如司馬穰苣本來是齊國田氏貴族,就是因為庶出一度沒有姓氏,後來做了大司馬才以官職為姓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他爹叫嬴異人,兒子叫贏扶蘇和贏胡亥,只是把姓省略了叫而已。嬴政,如果省略姓就乙個字政了,叫著彆扭

11樓:秋馳

始皇帝的老爹也姓贏,叫贏異人。

秦國國君基本上都是贏姓一脈相傳。

當然,戰國時往往父子不同姓。

因為那時的人民可以自由遷徙和從業,

今天是趙國人明天就能遷到楚國去,今天是商人明天放下秤砣抄起鋤頭就是農民了。

所以那個年代裡家、姓的概念還相當的模糊啊。

直到後來始皇帝皇權**建立後,

定戶籍、定職業,百姓喪失了自由遷徙和從業的權力後,姓氏的概念才得以鞏固。

為啥父子不同姓

12樓:辦梓

」 兒現就讀於家鄉縣中,名付澤宇。老爸工作於蘇州,名傅修建,即網名彭城阿呆者。無意特別宣傳,只是想強調這倆人的的確確父子關係,且具有絕對的血緣關係。

那為何不一樣的姓氏呢?說來有些故事的。 初入小學時,我的書本與作業本上上老師都是規規矩矩的寫上「付修建「三字的。

但到了小學三年級時見幾位五年級的付姓同學都用「傅」字。他們向我賣弄說兩個字一樣,可以通用。而事實上,他們之所以這麼說並非因為他們學問太淺,而是在好多人心目中至今仍這麼認為。

算是內定的「通假字」吧?但可能是為了書寫方便,也可能是因為前輩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至今用「付」作姓的高達95%以上,但百家姓裡卻只有「傅」而無「付」的。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以「付」作姓者又都口口相傳我們的老祖先在山西,姓傅,很矛盾的表達。

在此情況下我標新立異了一把,既然百家姓僅有「傅」字,且承認自己就是傅氏後人。那很多人依然還「以付作姓」,唯因以訛傳訛,唯因水平不高。於是乎我在高中以前各種場合簽名時以「付」居多。

但自辦身份證起,我就正式用了「傅修建」三字,一直至今。 既然身份證上是這三字,那刻章,****、參加考試、銀行存款、投稿署名等等比較正式的情況下都自然都一律籤上「傅修建」了。至少要保證與身份證一致啊,否則會有很多麻煩的。

但這方面的麻煩沒了,另一方面的麻煩又來了。不僅戶口本上一家老老小小就我的姓氏與眾不同。現在全村同姓成員中,以「傅」作姓者亦寥寥無幾。

於是為數不多的幾位幾乎成了鄉人中的另類。但這幾個另類卻與祖上姓氏一脈相承譜上可查,頗有點「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之味道。只是掌握真理的人有時也不免尷尬而已。

兒子可能懂得了老爸的尷尬,首先表示支援:我以後再辦身份證改過來。女兒跟著說;「你改我也改。

」。我海吹道「沒那麼容易也大可不必」。老爸好歹是個偶爾寫寫字的人,寫字的人往往都有個筆名,這「傅修建」就當是筆名吧。

如果老爸日後名聲混大了,這個筆名就一直用下去,象巴金魯迅一樣世世代代使用,直到永遠,有人追問,大不了也來個原名「付修建」,或曾用名「付修建」之類。 如果不出名呢?兒子與女兒同時問。

我說那就無所謂了,只要你倆記得是我把你們養大**的就ok了,其它統統無關緊要。兒子調侃道:也是,說不定哪天你名出大了,很多人都隨你改過來呢。

我說那也同樣不太可能。至多是有好些人說:那個姓傅的其實和我們這些姓付的是一家人,如此便滿足了。

兒子又說:這有啥意義?本來就是啊。

我說:「未必!」你沒見有些親兄弟吵罵起來,吵得都不像乙個娘養的嗎?

連一家人都不像了**還談得上象乙個姓的人呢?聽完我的話兒子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名人的名字很重要,普通人的名字只是個代號而已——說這話的人想必也是個普通人吧?

反正我是。

為什麼古時候的父子不同姓?比如周武王姬昌他的長子卻叫伯邑考,越王允常他的兒子卻叫勾踐?為什麼?

13樓:匿名使用者

你搞錯了,bai誰說父子不同du

姓。你說的周zhi文王姬昌他的兒子武王時dao叫專姬發,都是姬姓。越屬王允常他姓姒,勾踐也是姓姒。

不要弄錯了哦!中國從三皇五帝開始就是父系社會,所以當然是跟著爸爸姓的。其實我想說一下,那個不叫姓,那個其實是氏。

中國古代不叫姓的,是氏。

14樓:匿名使用者

1.你所熟知的抄可能不是

他的全名而是bai

簡稱du2.父從子姓的規律也不是那個時期就確zhi立下dao來 也不是說一定就要遵循的 可能是自董仲舒三綱五常之後才更平常3,對父母的孝順可以通過別的方式表現的 不一定要按姓氏 比如濮存昕就是蘇民 雖然父子不同姓 但依舊是個孝子

清朝為什麼叫大清,清朝為什麼叫清朝

無常冥使 不是馬!是被一條狗領出去的,狗叫 清 所以國名為 清 而且他還命令滿人不許吃狗肉,所以清代開始時所有滿人都不能吃狗肉,即使現在也有極少數滿族人還延續了這個傳統,不過在滿族青年人中很少有知道這個傳說的了 也是因為這個,那些反清者才叫清朝官士為 清狗 的。真笨! 古代的帝國都叫大x帝國,清朝就...

清朝為什麼叫清朝

霓脦那些 名稱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 大清 入關後成為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 也是最後一個 把 大 字加入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皇朝。皇太極改國號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確記載,有說法認為是為了掩蓋女真曾臣服於明的歷史以鼓舞士氣 清 之國號,或雲是金的諧音,而且滿人尚青...

宋朝和清朝有什麼區別 宋朝和清朝有哪些不同點

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宋朝是以漢民族為統治階級的建立起來的政權,清朝是滿族建立起來的政權。是乙個少數民族為統治階級的政權。另外,宋朝實際上只統治了大部分的中原地區,南宋更是只有半壁江山。而清朝是統一了全中國。宋朝和清朝第乙個區別就是乙個是漢族人建立的政權,乙個是滿族建立的 第二個區別是宋朝沒有統一,而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