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幫我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一下,認識他人和認識自己哪個更容易

時間 2021-07-20 12:49:00

1樓:南門立木

認識自己比較難,認識他人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所以通過如何認識他人,拐個彎來認識自己,或許比較可行。今天就隨談一下如何認識他人。有句古話叫「聽其言、觀其行」。

認識他人,基本上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這是最直接、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其它間接的材料,如聽他人對其的評價或事務的陳述,畢竟是經過加工的,再詳細的解說,也不可完全再現當時的情景、背景,總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失真。更何況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的加上自己的判斷,會受自己偏好、心情等等影響。

100個人對「聽其言、觀其行」會有100種的理解。下面談談它在應用到「如何認識他人」身上的我的理解。

舉個現實中普遍存在的例子。一位普通商人,信佛,做生意掙了錢,就燒香謝佛;做生意虧了,就開始罵佛。對該商人的「行」,有何見解?找100個,肯定可以發現有很多不同的見解。

對於一位思維邏輯嚴密和信仰堅定的人,可能會指出該商人存在的問題。如果他信佛,如果承認這一點,那麼無論生意是虧是掙,都要去感謝佛,虧的時候也要去感謝,因為,如果不是佛,虧的會更慘。(這是做學術的人要有的思維,呵呵)

對於只信仰堅定的人,可能會指出該商人其實不信佛,帶有私念,不純,所以才會虧;如果是他,就會祈求下次得到保佑,能掙回錢。(西方的信仰,比較統一,大家都認乙個人耶和華)

對於信仰不堅定、偏於自私的人,可能會完全認同這商人。(東方存在此類問題居多,不統一,如佛多,有觀音、有如來、有土地公公,可以舉n多。東西方的信仰問題有其歷史淵源,佔不討論。)

這些認識都是存在的,怎樣的認識才是正確的呢?怎樣的認識才算是真正認識這位商人了呢?要回到這個帶有價值判斷的問題,我們先要有乙個標準。

個人認為乙個比較合理的判斷標準是:真正認識他人,是通過他人的言行,認識到言行背後的深層次的意識或思想或思維。行為都是有意或無意在主體的某種意識下做出的,這種左右行為的意識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東西。

它一般不容易改變,而且也很難改變。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那樣,本性難改,很難改,其實這個本性也就是意識。舉個身邊經常看到的例子,有些人不管怎麼努力,怎麼用功,學習就是上不去,我們通常這時會說遇到了瓶頸問題。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可以理解為是該同學目前思想深度只能支撐他目前這個學習水平。要想有進一步的提高和突破,必須思想層次能有再次的提公升,要把支撐先提上去。

如果我們通過他人的言行,認識到他人言行後那些支援該言行的意識或思想或思維,我們可以認為算是真正認識他人了。我們可以通過他所具有的意識,**他的行為,而且基本上可以比較準備的**到。這也正是有些人認人很準的原因。

這些認人比較準的人可能只是以事推事,通過觀察到的行為推出可能出現的行為,並沒有認識提公升到意識或思想層面。但是歸根結底,真正算是認識他人——要認識到他人行為背後的意識或思想,這個觀點應該沒錯。

現實中我們也經常會有這種經歷或感受,有時候看到某人做了一件事,認為他真是傻或天真或愚昧,換成自己肯定不會這麼做,如果事實的確是你所想的這樣(強調一下,這是乙個前提),那麼恭喜你,你的思想深度比他高很多了。只有在兩個人在思想深度上差異很大的時候,乙個人對另乙個才會有這種高屋建瓴的感覺。比如說,看到乙個小孩子做出你認為很天真的事,換成現在的你肯定不會這麼做,那是因為小孩的思想深度根本不和你在乙個層面上的。

現實生活中經常有個比喻。站在山腳下的人、半山腰的人,山頂的上的人,更高一座山上的人……,顯然站在不同位置上所看到的深度和廣度都不一樣。人與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思想層面上大家都是有或多或少的差異,甚至有時候差異很大,笨人和聰明的人總是客觀存在的。

認識他人的過程,其實同樣是在認識自己。如果真做到認識他人了,那麼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就不會有大的問題。因為你能夠完全理解他人的行為了,既然理解了,那麼又怎麼會有問題呢?

我們要盡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也就是不斷的自我開智。如何提高思想深度了,顯然這個很難,否則大家都很聰明了,那或許並不是一件好事。經常說,傻人有傻福,傻也未必不好。

當然,追求上進還是值得鼓勵的。要想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也就是有個自我突破,需要很多方面的積累,是眾多方面的量變匯集到的乙個質變。或許自我反省——自省,算是乙個方法或方面;善於學習他人成功經驗,吸取他人失敗教訓也是乙個方法或方面,等等。

2樓:00世界

用嚴謹的態度來分析你的問題:"認識"的含義是很多的.

不過看你的意思,你所說的認識,應該是對乙個人的比較全面的了解和認知.

從理論上講:認識他人比認識你自己要難得多.

原因:你首先得進入你要認識的人的世界,包括心理和生活的世界.這是第一關.

然後,你還需把你得到的關於他的資訊在自己的世界裡進行處理,得出你對他的認識的結論.這又是一關.最後,你還需確認你得到的結論是否正確,否則你就得到了乙個錯誤的認識.

顯然,你要認識他人,太費周折了.

相反,你要認識你自己,你不需要經歷第一關,第二關,甚至第三關也是不必要的.

事實上,認識自己是很輕易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對某些人而言,比如你,提出這樣的問題,實質上是你想驗證一下你對自懶惰的認識是否正確.即使是這樣,也僅僅只需過第三關.

結論:由上述可見,認識自己比認識他人容易得多.;)

而象樓主這樣提出這種問題的人,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極不自信的一類人.

因而,不相信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最終好象也看不清楚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自信的人,從來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和正在幹什麼.

反問你一句,你覺得你想知道別人該幹什麼和正在幹什麼容易還是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和正在幹什麼容易?

3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認識自己是容易的,因為認識自己只需要一次,而認識他人是沒有止境的。從旁言所述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需要花很多時間了解乙個別人而已,而了解自己只需要一天或是一年。因為只有乙個自己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怎麼分別呢?每天你都會發現自己新的性格特點,懦弱的,強悍的,睿智的與無知的,同樣的發現不是也發生在你所言的「他人」身上麼?這個世界最顯而易見的特點不是時時刻刻的變化麼?

從這個角度講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同樣簡單,而又同樣困難,不是麼?

5樓:老夫不發少年狂

當然是認識他人更容易

認識自己的話就好比---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6樓:蹲廁看腰力

我嚴重懷疑樓主是騙分的

我也懷疑我是來騙分的..

樓主你讀懂了嗎?~``這個是就以哲學的角度分析認識他人和認識自己不同性

7樓:匿名使用者

認識他人更容易。

他人就好像一面面鏡子,我們從他人的身上映照出自己的影子,先有了對他人的認識,才返照出自我,成年人會有很多的分別意識,後天形成的,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能合理理性的分析他人的本質和特點,然而認識自己,是乙個非常困難的過程,我這個字分為三種,自我,本我,和他我,也就是你自己眼裡的自己,和他們眼裡的你,和真正的那個自己,一般的人無非就是活在他我的虛榮下,尋找自我,本我不明白是何物。

8樓:明煌珠寶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談談對哲學的認識和理解

9樓:呼阿優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是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具體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是一門智慧型之學,學習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看待和認識世界,可以幫幫助我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於哲學是一門方**的學科。

因此,它還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去認識事物,用正確的方法分析事物,如哲學中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分為二的觀點等。

擴充套件資料

外國哲學家對哲學的理解與定義

1、羅素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

一切確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2、柏拉圖

柏拉圖指出:「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誌,它是哲學的開端。柏拉圖滿蘊深意地說:

「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驚奇)之女,並無誤溯其血統。「iris」(彩虹)向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

在其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真展現出來。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3、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於萬物的生成。

乙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4、黑格爾

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為物件,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小邏輯》。

5、諾瓦利斯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諾瓦利斯(1771—1801)關於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衝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6、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科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10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是對智慧型的了解,科學是對知識的了解,哲學不一定成就知識,但哲學是我們理解萬事萬物的一把尺子,不同的尺子會產生的不同的理解。

11樓:我不是你的人

一句話哲學就是用腦袋不斷地去思考周圍的事物從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12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就是讓你知道追求智慧型的不可能。

13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概念很大,研究的東西也很多,大略說一下,它和其他學科有大的區別,研究其他科學都可以得到一些知識和結果,研究越多,得到的相關知識就越多,但哲學不一樣,甚至相反,它不能貢獻知識,研究的越多,會發現我們所知道的反而越少了。研究哲學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世間很多的「自信」,許多以前認為不是問題的,研究哲學後,卻發現很多都成了問題。我們可以說,哲學的一大作用是減少人類的自信和偏見。

舉個例子,路邊有棵樹,你看見了它,按常識講,你看見了這棵樹,這沒有任何的疑問,但是真要細細**一下,你就發現,你是不是真的看見了這棵樹成了乙個不那麼顯而易見的問題。如果,在場有10個人,你看見了這棵樹,其他人也看見了這棵樹,但是你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樹的樣子是不同的,如果你聲稱自己看到了這棵樹,而其他人也聲稱自己看到了這棵樹,但你們看到的這棵樹卻是不同的,那誰看到的才是這棵樹真正的樣子呢?你說你看到的才是這棵樹,那其他人就不同意了,其他人說他們看到的才是這棵樹你也不會同意,因為你分明知道你看到的這棵樹的樣子和他們所見到的是不同的,要是說這棵「樹」同時是這樣,又同時是那樣,也不對。

到這裡,只有兩種解釋了,(1)這棵樹是有的,但是和所有看見的樣子都不同,它真正的樣子隱藏在現象下面,是所有看到不同樣子的原因,(2)並沒有「這棵樹」這種東西,只有「樣子」這種現象。

以前的科學和哲學都認為樹是有的,但是與所看到的現象不是一回事,但現代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所謂的樹只是現象----粗細,顏色,形狀等等,用不著假設那棵看不見,聽不見的「真正」的樹,只要現象就夠了。

你把這個例子琢磨明白,哲學算是啟蒙了。這是哲學中比較基本的「現象與實體」問題。

從哲學的角度解釋一下1 ,從哲學的角度解釋一下1

解析一下其中的構成元素 1 1 2 1 數,表示事物的數量,是人類對自然事物的最簡的抽象,抽象到僅僅抽取事物 整體的存在 屬性而忽略其它所有屬性。加號,用於連線兩個數,表示把兩個數進行加法運算。加法運算,人類從宇宙中發現的數量運算法則。表示 結果是 這樣的意思。2 數,是由兩個1經過加法運算得到的數...

請大家幫我分析一下!幫我分析一下!

男生沒有安全感,女生肯定覺得不安全!為什麼這樣說,你口袋錢不夠,男人如果有錢,你說話就有分量!女生就不敢說你什麼了。如果你沒錢,說什麼都是你的不對。因為,乙個有錢的男人,就證明你是有能力的人。乙個有能力的人,說的話,基本上都是對的,根本沒有吵架的必要!都聽你的,不就成了,乙個巴掌拍不響。快快提公升你...

請幫我分析一下我的生辰,請幫我分析一下我的生辰八字

一語驚心 生辰八字 庚申年 辛巳月 乙巳日 乙酉時 一 你的八字命盤 下列是你的八字命盤。你是綠蛇,出生於白猴年。日天干代表你,所以你是屬木。年 祖先 月 父母 日 自己 時 子孫 陽金 陰金 陰木 陰木 白猴 白蛇 綠蛇 綠雞 八字命盤從陰陽干支三合曆取得。上排是天干,由五行 金水木火土 輪流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