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總被排擠的因果,佛教認為報復人後,為什麼會受果報?

時間 2025-07-22 15:30:07

1樓:東方欲曉

被排擠的人的因果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被排擠之人自己的原因,一般是不合群,情商低,不會做人,不上進,因此被排擠。

第二種被排擠判轎襲是他人的原因,通常有的人性格剛正不阿,有才有得,但不會左帆仔右逢源,更不會去與他人同流合汙,掘兄所以這種人也會被排擠。

2樓:交小小

善良的人或許會受到欺負,不是總是被人欺負。對一般的人來說,也很難說,誰就是善良的人,誰一定就是惡人悔源。只是善惡或多或少而已,勉強說成善人惡人。

而佛法是讓人為善去惡,試問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願意與乙個惡人在一起,還是願意乙個善良臘蘆的人在一起?佛法講因果,通三世、多世,其觀察期並不是一碧局態世之短。所謂善惡終有報。

這個凡夫無法證明,實踐出真知,但是在佛法中也有很多淺顯易通易得的道理,可以用之一試究竟。那麼一葉落而知秋,或許你就能知道其它深、難的道理到底是對與不對了。

3樓:網友

佛教總被排擠是因為佛教提倡清心寡慾,又是外來宗教。

4樓:一季花開傷離別

佛教總被排脊亮擠的因果。

因為兆野滑佛教是外來的,後來才慢慢融入到我國,被人認可,所族臘以佛教總被排擠的因果。

佛教認為報復人後,為什麼會受果報?

5樓:海印放光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宇宙真理。

別人傷害我們,別人必有惡報,我們報復去傷害他人,也會有惡報。即使是人間法律,正當防衛合法,但防衛過當也是違法。報復他人,就好比是防衛過當吧。

6樓:自省

報復他人當然會有果報了,來生一定會遭到類似的傷害。

7樓:網友

佛教講求因果輪迴,也就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8樓:來自鳩茲廣場風度翩翩 的紅梅

因果報應,有因必有果,就像是捨得一樣,不捨就得不到一樣!

9樓:網友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樹給孤獨園向佛陀問訊。當天晚上經行時,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蟲。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丘前去找他時,發現昆蟲的屍體。

他們認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就勸告他們:「正如你們沒有親眼看見他殺生,他也看不見這些昆蟲;而且,身為阿羅漢,他沒有殺生的念頭,所以並沒有犯戒。」

他們接著問佛陀,尊者的眼睛為什麼會瞎掉?佛陀講了如下故事。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醫生,為一位婦人治眼疾。婦人答應醫生,如果能夠徹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兒子願意做他的僕人。後來婦人的眼睛痊癒了。

但她因害怕真的變為僕人,就向醫生撒謊,說她的眼睛愈來愈壞。

醫生很清楚她在撒謊,為了報復,就給她另一付藥方,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由於這罪行,這醫生在往後很多世都是瞎子。

佛陀感嘆道:「惡業會跟隨造業的人,就像車輪尾隨牛的足跡一樣。」

出自《法句經》

感悟盲尊者迦丘帕喇過去生中,因蓄意報復,招感多生眼盲的果報。而佛世時,他因眼盲誤傷小蟲,卻並不犯戒,因為心中毫無傷害之意。

可見,罪業的核心在於「心念」。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時刻關注起心動念,謹慎取捨因果。即使遭遇不公待遇,也應通過符合法律、戒律的方式保護自己,切不可以以嗔心故意傷害眾生。惡業如影隨形,最後受苦的還是自己。

佛教中的因果?

10樓:莫文靈雲南

因果梵語(hetu-phala),通常因果在佛門中可分為三種因果,何等為三?分別如下:

一。種因得果:何謂種因果呢?

佛法深信一切人事物,乃至宇宙萬法,其所形成,必有前因與後果的流程。換句話說,若無前因,果就不能成立。譬如一棟房屋的形成,就是果(結果),但這棟房屋由各種不同的材料、元素、鋼筋、水泥、人工、木架、工程師、建築師,等等條件所共同促成的。

若無這些條件,房屋就無法建造完成,既然能成立房屋,就離開不了那些種種材料,水泥。等等,問題出來了,若以佛法而論:房屋建成即是果,那些材料等等即是因緣,若無因緣和合,果即不得生,普天之下,一切的一切,皆必然如此一般,這稱為種因得果。

二。雙重因果:何謂雙重因果呢?

就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是名雙重因果。譬喻一顆種子而言,種子可因可果,如何而說呢?因為種子當下就是結成的果,是站在果位,但是果的當下,亦可當因來種植于田裡,如是具備有雙重條件的關係,佛法稱之雙重因果。

若以時間而論,即是三世因果,過去所造為因,現在所受是果,現在所受之果亦可當因而作,以後再感受果,如是週而復始,至於無窮,佛法稱為三世因果。

三。無盡重疊因果:何謂無盡重疊因果?

就是無量劫以來,所造作的善惡,因而不斷累積重疊,重疊又開花,開花又累積重疊,如是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反覆共薰,窮劫不止,形成因果不斷周旋,猶如鐵煉,一環鉤一環,緊密不松,沉淪的眾生,起惑、造業、受苦、乃至無盡受生,一切因果亦復如是。

11樓:弭笑卉

因果是典型的佛教詞語。佛教認為,我們所做的任何事,在做的時候,都相當於種下了乙個種子,這個種子在未來一定會結出它所對應的果實,這個果也叫報。結這個果實的因,就是之前所做的那個事。

做不同的事未來得到的果報也不同。總的來說,做善事就會得善報,做惡事就會得惡報。

12樓:網友

要真正明白佛法中的因果,就要明白因果迴圈所需要的環境。就如同種子無法憑空生長髮芽,需要土壤水分熱量營養等等。同樣,因果如種子,沒有合適的環境,因也無法形成果報。

因果迴圈的環境,就是智慧生命的本質本性。這個智慧生命本性就如同宇宙,蘊含的一切因果所需要的土壤水分熱量等等因素,因果就是在生命本性這個生命宇宙之中,像種子一樣反反覆覆的開花結果繁衍生息。這個智慧生命本性,就是佛法中的佛性,也叫菩提如來等等稱謂。

就是現在研究的智慧生命之謎。所以佛法修行者的終極目標就是(了生死,證涅槃)。明白生命生死的根源,從生老病死煩惱困惑中解脫。

13樓:prince神風

阿彌陀佛!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講的是空性,「因果不空」講的是緣起。

不是除了「萬法」以外還有乙個「因果」,此二者是乙個意思。萬法的本性是空的,因果的作用是不會空的。因果的作用就是緣起,緣起是不會空的。緣法就是因果,因果就是緣法,只是用詞不一樣。

佛教被滅了4次這什麼因果,關於佛教的因果報應問題

荒誕不經 佛對事物生滅 興衰的客觀規律是有認識的。佛言 善男子,我先說言唯有文殊師利乃解是義。今當重說,至心諦聽。善男子,諸佛世尊有二種法 一者世法,二者第一義法。世法者則有壞滅,第一義法則不壞滅。復有二種 一者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二者常樂我淨。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則有壞滅,常樂我淨則無壞滅。復有二種 一...

問佛教 性格重要還是因果重要,關於佛教的因果報應問題

因果和性格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因果是一個客觀的規律,而性格 膽魄 學識 能力等是因果規律作用形成的果報。因果規律的基本表述是 一個人現在的一切狀態是他過去的造作 業 的結果。過去無數的因,在今生這一特定的時空卻不是一下子都同時起現行作用。一般是強的先報,弱的後報。起現行作用的因又有親疏不同,如一個人...

關於佛教因果的問題,關於佛教的因果報應問題

緣法皆空 唸佛就能消除自己的業障?這是不可能的,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在此,不排除唸佛的其他功能,如幫助修行,保持一心不亂,等等 業障好比一本 功過錄 中 過錯 如財務報告中的 成本 功德 如同 營收 果報 如同 營收 減去 成本 即 營收 成本 的總計。你說 成本 能夠被消除掉嗎?答案是不能夠,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