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到底誰是主張「仁政」和「德治」能不能稍加說明

時間 2021-09-12 03:20:35

1樓:娛樂小八卦啊

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倫理思想--「仁」。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簡單的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統攝「義、禮、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個人修養的最高標準。

2、孔子的政治理論――「德治」與「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國主張,認為統治者應「正己然後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擴充到政治領域, 要求君主愛民, 施行仁政。

他還提出「正名」的主張,認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應安守本分, 名實相符,並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觀。

孟子的思想:

1、性善學說: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礎。孟子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就是人類文化規範——仁、義、禮、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認為,乙個人如果不願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棄」、「自賊」。

2、「仁政」思想:孟子繼承並發展孔子「仁」的思想,從其性善論出發,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學說。「仁政」就是國君能夠「與民同樂」,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學說,包含了對人民的重視,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說把人民看作是國家政治的根本。這是孟子學說中最光輝的組成部分,是對我國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的總結和提高。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樓:璃乂玥

孔子主張道德文治, 認為統治者應「正己然後正人」, 以德治民, 達到「為政以德」的地步。 孔子還把「仁」擴充到政治, 要求君主愛民, 施行仁政。因此孔子反對戰爭, 刑罰。

他認為天下有道, 就無須以律法治國, 苦統治者「修己治人」, 以身作則, 教導人民, 國家便會大治。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就是百姓安樂的王道,要實行王道,又要「尊賢使能」。

3樓:王藥師

孔子思想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

孟子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也提出「仁政」、但他還提出「王道」有「民本」思想,主張德治,更主張了解事物客觀規律而遵循。

4樓:小北紐發帖鎖激

孟子繼承並發揮了孔子仁學德治及西周以來的民本思想。以民貴君輕、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為核心的系統的仁民安民、平治天下的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德治思想的極大超越,在儒家思想史乃至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具突破性意義。孟子的民本仁政說與現代民主既有本質上相悖的內涵又有許多相通的精神,經剔除糟粕、揚棄改造,其對促進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促進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具啟迪與警示意義,也終將顯示出其對孔子德治思想之超越。

呃,我認為,孔子主張仁政,孟子主張德治更確切一些。

5樓:零度塵世

都主張仁政,而德政孟子明顯一點

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的孟子,被後人尊稱為什麼?

6樓:可愛的zzz聖

發展了孔子的思想 ,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孔子是聖人 而之後的孟子也是儒家的因此被稱為亞聖

亞聖(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英文名稱:mencius)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

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為了給他乙個好的學習環境給他找了3個地方。後人稱職為孟母三遷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

「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亞聖---孟軻

私淑於孔子

孟軻(約西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鄒(今山東省鄒縣)人。他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以此到齊、梁、魯、鄒、宋、滕等國遊說諸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他同時卻又十分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變,他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堅信人性本善

孟軻的性善論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也是他教育理論的根據。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來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為善的傾向。這些「善端」是天賦的,為心中固有的。

因此,又叫「良知」。

後天教育至關重要

孟軻認為人的本性雖然具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但還必須通過教育,加強道德修養,盡量去擴充和發展這些「善端」。他主張只要人們不斷地探索內心的「善端」,就會通過對人性的了解而達到對天命的認識。

孟軻最強調的是內心的道德修養;但他同時也不否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他認為後天的環境可以改變先天的心性,後天的惡習,可以使人喪失善性。孟軻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為了爭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養「明人倫」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說:「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為真正的大丈夫

孟軻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夠實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夠「居仁由義」的人,並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樓:少跟俺來這套

尊稱為「亞聖」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哲學思想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

「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在《孟子》中有雲: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鍊,然後才能得之。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程序。他在書中講了乙個故事作為比喻: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公孫丑》)上)

「民貴君輕,社稷次之」用現在話的意思就是:民(人拳)高於君(正拳),(豬拳)社稷(郭嘉)就是個屁。你只管噗呲噗呲的像屁一樣的呲之出去就行了。

這是不是很符合西房反動勢力的言論啊?

所以孟子就是鍋外繁華勢力的急先鋒(2000多年前他就開始幹翻襠反正腐的勾當了),是已知潛伏最久的特五,是漢撿、是公尺帝的走苟、是買鍋嘴。

所以歷代官方都不敢公推孟子,只有魯莽無知的蒙元敢公然推孟子,還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最後不到百年就被收割了。等到了明朱元璋直接就又把孟子甩出儒家聖地孔廟了。

孔子的“仁”與孟子的“仁”有何不同

霅霅前溪白 1 孔子的仁是仁者愛人,是儒家思想關於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的總的原則。孔子的仁更多地是一種人倫思想。2 而孟子的仁,則是在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的基礎上,從人倫思想發展到政治哲學。就是在仁者愛人的基礎上,要求君主要能從愛人出發,推恩於人,實施仁政,從而能實現王道理想,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仁...

孟子是孔子後來的什麼大師,孔子和孟子是什麼關係

9點說史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 亞聖 孟子 約西元前372年 西元前289年 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 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 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

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區別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人,那個時候王室開始衰微,禮樂制度開始崩潰,孔子所提出的的思想主要是為了恢復舊有的禮樂制度,他的思想是以 仁 為核心的,從個人開始,然後推及到周圍,乃至全國。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戰國始於三家分晉,司馬光在 資治通鑑 開篇明確指出,周朝的禮樂制度到三家分晉的時候,被破壞殆盡了,這也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