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沒有拼音怎麼辦,古代的時候,沒有拼音人們如何認字?

時間 2021-08-11 17:33:43

1樓:牛牛的天空下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來注音。這樣便先後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於漢代。這一點在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說文解字》中對漢字的讀音常常說“讀若某”或者“某聲”,就是這種情況。例如《說文》中的“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 後代的經學家把這種方法說成“音某”,也是同一個意思。

比如唐代陸德明編寫的《經典釋文》有“拾,音十”。直音法雖然簡單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侷限性。有時候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音字的情況,比如“丟”字,我們找不到同音字來注直音;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漢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難懂、難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這是違反學習原則的。

另一種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聲”。“刀”是平聲字,“到”是去聲字,單用“到”來對“刀”字注音是不準確的,因此必須法“到”字的聲調改變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讀音。

同樣的,這種注音法雖然比直音法有所進步,但是由於需要改變聲調,然後才能讀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還有一種注音法,就是我們熟知的反切法,又稱反音、切。反切法自東漢到清末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對漢字標音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樓:

直接認字,就像我小表妹一樣,幼兒園沒上完,就能看三國演義了

古代的時候,沒有拼音人們如何認字?

3樓:小凝聊娛樂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兩類:以字注字、雙拼制。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

比如“讀若”法: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注:“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肇”注“兆”。(《爾雅》)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

比如:緩,胡管切。(《廣韻》)“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沒有拼音,但有著類似拼音的思路。自上古開始一直沒有“聲”、“韻”的概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之前很長時間並沒有意識到一個音節可以分成子音和母音等部分,一直是以音節為單位整體教整體學的。

後來隨著東漢佛教傳入,梵文經典進入中原。梵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子音母音分得很清楚,人們受梵文的啟發,覺得漢語似乎也可以這樣分開,於是才有了聲韻分開的意識。

與此相對應,中國古代以書面形式記錄漢字讀音,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 音,打比方說就像是“箱,讀如香。”這樣寫法時,“讀如”兩個字後面的那個字就是用來注音的。

一般都是用一個簡單字為複雜字注音,但如果你連那個簡單的也不認識,那就沒啥辦法了。在這種方法之下,還是有大量的字需要口傳的,因為一方面要知道一系列的簡單字,另一方面是有些複雜字同音字幾乎沒有,直音法也注不出來。

在有了聲韻分開的意識之後,古人發明了反切法,即用兩個字注一個音,常寫作像是“誇,苦瓜切。”其中最後一個“切”字與讀音沒有關係,表示前面的兩個字是反切注音用的。前面的“苦瓜”兩個字,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後一個叫反切下字。

取上字的聲母k,取下字的韻母和聲調 ua1,合起來就是“誇”的讀音。

這樣的注音方法還是必須要口傳一些簡單字,但是它至少解決了同音字很少的難字的注音問題。

4樓:白小度

我們小時候剛剛上學就是開始學拼音,古代時候的人們就已經學會了拼音,古代人認字有他們自己的一套獨特方法。

古代識漢字有好幾種方法,有直音法,反切法和譬況法。而他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直音法一個字去代替另一個字的讀音。這樣的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但也有明顯的缺陷如果一些字的同音字很生僻、甚至沒有同音字,那麼這個方法就不能用了。

後來古人發明了反切法,就是利用兩個字注一個音,如“誇,苦瓜切”,那麼誇這個字的念法呢就是“苦”字的聲母加上“瓜”字的韻母拼接而成。

其實古代時期漢字比拼音出現的早,那時候老師讀學生跟著讀,指著字一個一個的念不用記住怎麼寫,會背就行了就比如千字文跟順口溜一樣,小朋友背什麼都很快的。一兩個星期就記住了記住之後就刻腦子裡了一輩子不忘然後一邊背一邊寫學會一千個字一個月就行了。其實一千個字不少了生活中常用的字也就三四百個。

所以古代的啟蒙教師,也就懶得費心講意思了。就是讓你死記硬背,生記住。記住以後,隨著人們年齡增長,和周圍漢字環境的影響養成,對於讀書識字這種事有實際需求的人,自己就懂了。

如果家道中落,孩子進入了不需要讀書識字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會把小時候學過的那些忘光。

古代的學堂、私塾先生捧著書本大聲朗一句,學生也捧著書就跟讀一句,重複又重複,一字一句,口耳相傳,朗朗讀書聲,不絕於耳,所以,古代並無拼音。

5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古代,古人要認識漢字,就用漢字來注音。這樣便先後產生了直音法和注音法。

6樓:手機使用者

拼音只是幫助我們讀字,認字還是得靠記憶,見的多,背的多自然就能認識。

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大部分的漢字都是形聲字,所以古人就想到了形聲字法。形聲字是由形旁或者是聲旁組成,形旁指的是類別,而聲旁指的是是讀音。

8樓:斜陽下的寶寶媽

所謂溫故而知新,沒有拼音可以認識字,反覆讀,反覆背就可以認識很多字,背的多自然就會認識。

9樓:貓咪愛喵喵喵

反切法,用一個漢字的聲母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的韻母表示“韻母”和“聲調”,最後將其拼到一塊讀。

10樓:常大大璐

古人沒有拼音的時候他們就認字,把字背熟就行了,所以當時的學生就是讀字。

11樓:ever一

其實不靠拼音靠記憶,是很早以前人們識字的方法,這種方法太難,所以後來才發明了拼音。

12樓:armia溫晴

沒有拼音,他們就直接念字,背的特別麻溜順口,讀多了也很容易就認識字了。

13樓:願望實現了

加坑路口不會'''我哈哈哈哈,肯定不會啦,我都會摸摸貓貓,當然了,那個咯咯嘰嘰嘰

在沒拼音前,古人是如何認字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在教學生字時,常使用兩個常見的字進行反切或直拼出這個生字的讀音。東(都籠)圈(曲連)

15樓:匿名使用者

用常見字給生僻字注音

沒有拼音的古代人是怎麼學習漢字的

16樓:

漢字的結構主要是由聲旁和形旁組成。除開少數不包含聲旁的字,多數字除開各種聲旁(包括一級聲旁和二級聲旁)之後剩下的部件就是形旁——這個意義上的形旁才五百多個。所以學漢字字形,主要是要記住一千多個聲旁和五百多個形旁的問題。

學字者如果本來就是說漢語的,就只要將這些字形跟口語裡的“字”對應起來即可。

至於學字的讀音,西周造形聲字時,最初各聲旁的對立體現的就是字音的對立——諧聲時是按“聲基”來判斷的——漢字一個字的字音在那時是“子音字首+主幹子音+子音中綴+母音+子音韻尾+子音字尾”的結構,音基是指其中的“主幹子音”類別相同(比如是t/th/d/n/l是一類)、母音相同、韻尾相同。也就是說,最初的字音由聲旁的不同來體現。

不過那時還沒拼音。到了東漢,才借鑑了梵文拼音的概念,開始用“反切”來表示字音以讓人們容易學習當時的讀書音。反切就是取兩個字來標音——用上字的聲紐拼下字的韻(但須要注意的是,這個相拼是拿當時的字音來拼的,不能用現代音去拼)。

反切剛出現的時候,是零散地不成體系地進行拼合的。但到了南朝時,反切這種拼音手段已經非常流行並逐漸系統化。分析當時的字書裡的反切,可以發現實際多數反切已呈系統化,反切用字的範圍逐漸縮小;當時那些反切規則比較有規律,似乎是建立在對聲紐、韻部的類別的詳細分析上的。

而南北朝到隋唐的韻書,則是對這些反切用韻部分類的形式作了字音分類。同一韻的都擺在一起,然後同韻不同聲紐、介音的,又各自分開。

唐之後,還開始流行“韻圖”,就是將字填到一個分析當時字音的**裡——縱列是聲紐,橫行是韻部、介音、聲調這些資訊。韻圖實際展現的就是拼音。但由於漢字的學習需求主要還是來自於漢語本身的使用者,所以實際學字時基本用不上(要學漢字,直接對應口語和漢字即可),因此一般只用於分析音韻與辨明訓詁的用途。

其實現代不用拼音照樣能學漢字,現代拼音最大的作用其實是讓人們能用拼音快速地輸入漢語文字。

古代人沒有眼鏡近視了怎麼辦,古代人沒有眼鏡近視了怎麼辦? 5

孫文靜水瓶 眼鏡在古代絕對是身份的象徵。15世紀中期,這種西洋玩意兒才傳進中國。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故而皇帝當作好東西賜給大臣。一是古人患近視眼的概率不多。為什麼?他們沒有電腦,不用一天到晚盯著螢幕看 他們沒有遊戲機,不用擔心孩子在網咖裡幾小時甚至幾天不出來 那時的學生讀的書沒有現在的學生多,以前...

古代人結婚時候有哪種奇怪的講究,古代人結婚大都有什麼講究?

墨顏說歷史 古代青年男女結婚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且男女雙方在結婚之前不能見面,這一點使我感到非常奇怪。 加油幹哦 據我了解,古人成親,男方要準備聘禮,男方前講聘禮送到女方家,當然得準備大紅花轎,二人臺的,花轎後要吹拉彈唱,領隊的必須是男方的小叔子或者是媒人。 zd一生淡定 新婚夫婦入洞房的時候...

古代人什麼時候開始結婚的,古代人什麼時候開始留辮子

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 年已及笄 笄 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 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語出 禮記 內則 女子 十有五年而笄 笄 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 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