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認字的呢?古時候可沒有漢語拼音

時間 2021-06-29 23:11:52

1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乙個漢字來注另乙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注:

「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雙拼製 用乙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乙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製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贊同

2樓:匿名使用者

不用找老師,把字根背下來就行啦

在中國古代,那時沒有漢語拼音古人是怎樣識字的呢?

3樓:藍祺

在中國古代,因為沒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來注音

4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都是乙個對乙個話說,就靠著口語相傳來記住這些文字,這也難不倒中國人。

5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的人們是靠筆畫和偏旁還有老師的口口聲傳來識字的。

6樓:不要太麻煩

古代人是根據物體的形狀來描畫的,作為這個識字方法

7樓:大洋孩子

因為在中國的古代他們是不用漢語拼音的去識字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漢語拼音但是會有老師還會有偏旁部首啊

9樓:大洋孩子

在古代的時候,那時根本沒有漢語拼音所以那時的認字根本不是靠著漢語拼音

10樓:櫻桃小碗的小號

大概就是認偏旁部首吧,古代的字沒有那麼多,好認。

11樓:紫藤

古時候靠的都是口口相傳,乙個人教另乙個人的

漢語拼音始於什麼時候?古代人是怎麼認字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12樓:喬叔總攻

漢語拼音這個東西貌似是紅軍的時候弄的 那時候已經結束長征了 那幾個領導人可能有空吧 然後就弄了這個出來 從埃德加·**的【西行漫記】裡可找到

拼音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拼音之前中國人是怎麼認字的?

13樓:公子沈苒嘉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在發明拼音之前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乙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乙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

古人在拼音發明之前還有很多認字的方法:

「讀若」法。

即找乙個讀音相似的字來給原字注音,寫作「甲,讀若乙。」。如「珣,讀若宣」,我們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讀音相似。

直音法。

找乙個同音字來給原字注音,寫作「甲,音乙。」。如「蠱,音古」,我們就知道「蠱」和「古」是同音字,按照「古」字的讀法讀就可以了。

反切法。

即找兩個字來「拼」音,寫作「甲,乙丙切」。具體讀音的時候,取乙字的聲母,加上丙字的韻母和聲調即是甲字讀音。或者通俗的辦法是將乙丙兩字連起來快速讀即得到甲字的讀法,即比如:

練,郎甸切,即是將「郎」的聲母和「甸」的韻母、聲調結合起來得到「練」的讀音。(中古音練讀len,甸讀den)

等韻法。

宋代出現的《七音略》《切韻指掌圖》等韻書,將23兩個方法結合起來,相當於現在的查字典,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將漢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個韻部,四聲,即用三個座標標註乙個漢字,查詢時按圖索驥即可找到同音的字,然後按照同音字的讀法取多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同音的字,可以尋找其他幾個座標相同而有乙個座標不同字,然後按照讀音規律推測。例如「韜」字是透母,豪韻,平聲。

14樓:喜歡你纖

古代時,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乙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乙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

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注音方式還有其它好幾種,直到**時期,漢語拼音趨於完善,像現在的字典附錄裡那種不認識的符號,那就是**時人們使用的漢語拼音,到中國成立,人們才開始使用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也就是現在的漢語拼音。

15樓:張維怡

有一種古體拼音吧,你應該見過原來的《新華字典》上有那種古體拼音的字型在上面的,不過在古體拼音之前好像是象形文本和甲骨文

16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時候發明的,用字典!

17樓:匿名使用者

先有像型文字,一直後人都是死記硬背的,應該在清代時期改進的。

中國古代沒有漢語拼音他們是怎麼識字的?

18樓: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布的漢語注音拉丁方案,是指拼寫乙個現代漢語的標準發音,即普通話的語音音節,字母和拼寫在《漢語拼音方案》中有規定。2023年至2023年,由原漢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委)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這種拼音方案主要是把普通話的發音作為普通話漢字的音標來標註。

2023年2月11日,全國人大批准了該計畫的公告。

2023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國羅馬字母拼寫)。一些華僑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使用漢語拼音。2023年9月,中國台灣的中文音譯政策從「通用拼音」改為「漢語拼音」。

所有涉及中文音譯的部分都需要中文拼音,從2023年開始實施。漢語拼音是輔助漢語發音的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18條規定:

「《漢語拼音方案》是中文檔案中中文名稱、地名、羅馬字母拼寫的統一標準,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地區。」按照這套規範寫出來的符號叫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公認的現代漢語拉丁音譯標準。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023年2月11日)正式採用的漢語拼音方案,用於拼寫漢語。

作者根據漢字的普通話發音記錄他的發音。」

古人不得不用漢語注音讀漢字,產生了不同的注音測試。首先,注音在漢代很流行。比如「才,才生」就是「才」字的讀音要讀作「才」,這樣就好理解了。

有時候,乙個漢字和這個詞不一致。有時候,雖然這個單詞發音很直,但很容易理解。

但是那些有注音的漢字比有注音的漢字更難理解。另一種注音方法類似於注音法,用同調異調的字做注音。這種注音法比注音法更先進,但不太方便,因為需要改變聲調才能讀出讀音。

在東漢至明清的1000多年間,另一種注音方法在漢字注音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反切法。反切是古人在「直讀」、「讀若」之後創造的一種注音,稱為「反」、「切」、「轉」、「反語」。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拼乙個字做注音,上字切聲母,下字切韻母和聲調。

總結:其實從明朝時期開始,就開始有中外學者開始研究給漢字注音,但真正將漢字注音推廣開來的還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創造的 《漢語拼音方案》 。

19樓:吃翔也可愛

古代沒有漢語拼音,但是他們都是直接用眼睛去看去學習的,所以古代的文化都是直接生搬硬套的,去學習,去吸收。

20樓:果然解惑

所謂耳濡目染,中國古代的文化傳承,漢字學習在周邊文化氛圍渲染中自然而然傳遞。私塾等教育學習機構也在漢字學習文化傳承中起重要作用。

21樓:匿名使用者

他們通過漢字注音的方式來識字,雖然有點不方便但是因為那時候沒有拼音所以只能用這種辦法。

22樓:似初露

用同音的乙個漢字給同音的另外乙個漢字注音。還有就是反切法,用乙個漢字的聲母表示聲,用另外乙個漢字的韻母表示韻母和聲調,最後將其拼到一塊讀。

古代人怎麼計時 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

主要有十六時辰制 十時辰制 百刻製 十二時辰制 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計時制度,從而產生不少名稱。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 早 朝 晨,日入時稱夕 暮 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 正午 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 日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 或叫夜分...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

古人用搖扇子的方法避暑。這個方法非常普及,幾乎人人可用,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他們都手持一把扇子搶空氣流。而且這種方法也比較實用,在 都可以拿一把扇子降溫。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古代人避暑的方法有搖扇子納涼 避暑冰塊 避暑建築 涼茶 避暑食品 瓷枕。1 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

古代人是怎麼熬藥的,古代人是怎麼發現中藥功效的呢?

中藥文化 底蘊豐富。說到中國的藥文化,由於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長期以來,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藥事業的繼承 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