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麼計時 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

時間 2023-07-08 20:28:58

1樓:幹萊資訊諮詢

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製、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

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計時制度,從而產生不少名稱。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_。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早在商朝時期,古人便發明了圭表計時,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長桿,通過影子長短的變化來判斷時間。

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

2樓: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卡薩布蘭卡996

古代計時方法。

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乙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曰「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古人說乙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乙個小時。

刻」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豎立一桿,利用陽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動來記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日刻」。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鐘在時間長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一百刻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現在說的十五分鐘。

一盞茶」、「一炷香」

明清**中常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

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一歇」、「半歇」

歇」也是古人表示時間的用詞,有「一歇」和「半歇」的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會兒」的意思。例如《水滸傳》十五回,說阮小二哥幾個把「三隻船廝並著劃了一歇,早到那個。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的計時方法一般如下。

1.太陽、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們仰望天空來判斷時間。太陽顯示日期,月亮顯示月份。古巴比倫人把一天分成24個部分,也就是24小時。

2.日晷 人們注意到,隨著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樹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從一邊移到另一邊,以此可確定一天時間的變化。

3.水計時 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使用水鐘計量時間。水從乙個碗滴到另乙個碗。

4.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溼繩子來計時。後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裡的油所需的時間。

5.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乙個玻璃球流到另乙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6.機械鐘(1世紀) 第一台機械鐘通過使用重物驅動轉輪,帶動指標計時。

7.鐘擺(17世紀末) 乙個名叫克里斯蒂安·於讓的荷蘭人,最早發明了走時準確的鐘。這些鐘由乙個鐘擺控制。相同長度的鐘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

這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2023年發現的。

8.航海鐘(1世紀)乙個英國鐘錶匠約翰·哈里森在2023年發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鐘",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鐘。

9.電子鐘(19世紀初)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鐘提供動力。今天,我們通常把這種鐘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

10.石英鐘(2023年)石英是一種礦物,當電流通過它時,它每秒鐘振動32768次。今天,大多數的鐘錶都有一塊石英晶體。許多鐘錶使用數字代替了鐘面。

11.原子鐘(2023年)原子鐘是最精確的。這種時鐘在37萬年裡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原子鐘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4樓:_蘇離微

好像是沙漏,分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還有「更」要的話追問吧。

5樓:南昌志明

您知道古時候人們是怎麼計時的嗎?根據太陽照射桿子形成的倒影?這只是其中之一,他們還會用「龍舟香漏」和「延佑滴漏」等更簡單易懂的方法!

如果那只當鬧鐘的公雞被宰了,怎麼辦?古人當然不會吊死在一棵樹上。除了漏壺和日晷外,古人還發明了香鐘。

就是以特製的模子製成盤香,盤香粗細均勻,燃燒時間才能準確。再從燃燒後剩餘的盤香上的刻度來推測時間。後來,古人對香鐘進行了改良,在香火燒到固定刻度時,上面掛的重物就會落下,撞擊盤香下的金屬器皿,達到鬧鐘的效果。

古代人用什麼計時?

6樓:後威鑫

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有:

1.日晷。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製的圓盤組成。

2.圭表。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3.漏刻。

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2023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鐘,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誌來報告時間。

4.渾儀。

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面座標的觀測儀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乙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西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古希臘約早60年。

5.天體儀。

天體儀,古稱「渾象」,是我國古代一種用於演示天象的儀器。我國古人很早就會製造這 種儀器,它可以用來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可以說天體儀是現代天球儀的直接祖先。

6.水運儀。

水運儀象臺是在北宋時代把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儀器,是蘇頌、韓公廉等人在開封設計製造的。宋元佑元年(公元2023年)開始設計,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

7樓:大虎鴨頭

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2023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鐘,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誌來報告時間。

古代時期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8樓:蘇默

您好 古人記錄時間的方式有燃香、日晷、漏刻等。燃香起源於古時僧人打坐,一炷香的時間為一小時左右。日晷是利用影子測時間的計時儀器,漏刻則是利用滴水來測量的時間的。

一、燃香我們在古裝電視劇集中應該看到過劇中的角色說過「一炷香的時間」這樣的話,它起源於古時候僧人打坐時利用燃香來記錄自己打坐的時長,那時一炷香燃盡的時間為一小時左右。二、日晷日晷也是過去經常被用來看時間、記時間的東西,它是通過利用太陽在不同時間的影子的方向來測出當前時間的計時儀器,它是由晷針和晷面組成的。三、漏刻漏刻又叫漏壺,是利用滴水來測量的時間的。

早期的漏刻通常是讓水從壺中的孔流出,漏壺中則有隨著水面下降的浮箭,可以通過浮箭指示的刻度來檢視當前時間。

9樓:帳號已登出

古代時期的人們是用太陽歷來計時的,一天分12個時辰 ,乙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小時。

10樓:帳號已登出

他們是用日晷或漏來計時的,這兩種方式都是比較準確的,我國的古人還是有著很多智慧型的。

11樓:撒的謊

都是用漏斗進行計時的,或者是點香,還有羅盤的方式也能夠去進行計時,不過古代有打更人,也能夠知曉時間。

12樓:大超說教育

古代時期古人是通過「日晷」來計時的,這是一種計時的儀器。

13樓:阿樂秋季雨

他們是根據沙漏進行計時的,同時也是看太陽的方向,而且那個時候也有圭表,日晷等等。

古人如何計時的?

14樓:乘回夢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看這一問題,首先是古人對於時間段的劃分,其次是古人用於計時的工具。

首先,在古代,自西周起就有了以十二個月劃分一年,以十二時辰劃分一日的曆算方式。古人認定的一天的開始往往是夜半時分,以十二地支來命名十二個時辰。

分別是子時(23:00-00:59)、丑時(01:

00-02:59)、寅時(03:00-04:

59)、卯時(05:00-06:59)、辰時(07:

00-08:59)、巳時(09:00-10:

59)、午時(11:00-12:59、未時(13:

00-14:59)、申時(15:00-16:

59)、酉時(17:00-18:59)、戌時(19:

00-20:59)、亥時(21:00-22:

按照人們的活動,又有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的說法,古人的乙個時辰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兩個小時。比時辰更小的單位則是刻,如果按照通用的百刻製來算,每刻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分鐘,古人一般採用某時某刻的方式來表達時間。實際上,古代的時辰劃分和刻度劃分在不同時期也有差別,還有十時辰制、十六時辰制或是一百二十刻、九十六刻等。

其次,古人用於計時的工具也是很多元的,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日晷、漏刻、香燭這幾樣。最初,古人是根據太陽的影子位置來判斷一天內的時間的,這是日晷發明的基礎,日晷又稱圭表或日規,由一根垂直的石柱和乙個石板(一般為圓形)組成,晷面有刻度,人們可以根據影子落的位置判斷時間;

漏刻也是一種常用的工具,漏指漏壺,刻指刻度,是根據水滴落下的時間均衡的原理發明的一種儀器,壺中的刻箭上標有數字,這樣也可以判斷出時間,與此相近的還有沙漏,原理也相似;香燭也是古人常用來計時的工具,古代的蠟燭上有刻度,也可以作為時間的標示,古裝劇中常說的「一炷香的時間」反映出古人也常用香燃燒的速度來作為計時的工具。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

古人用搖扇子的方法避暑。這個方法非常普及,幾乎人人可用,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他們都手持一把扇子搶空氣流。而且這種方法也比較實用,在 都可以拿一把扇子降溫。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古代人避暑的方法有搖扇子納涼 避暑冰塊 避暑建築 涼茶 避暑食品 瓷枕。1 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

古代人是怎麼熬藥的,古代人是怎麼發現中藥功效的呢?

中藥文化 底蘊豐富。說到中國的藥文化,由於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長期以來,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藥事業的繼承 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這裡,...

古代人是怎樣看“日全食”,古代人如何解釋日食現象?

張朋輝 1.古代人把 日全食 俗稱 天狗食日 日 代表天帝,皇帝是天之子。如果出現日食,就是妖孽侵犯皇帝統治的凶兆。唐朝 推背圖 李淳風認為,發生日食是皇帝失德,奸黨當道表現,日全食一般應念在國亡君死,天下大亂,城池淪陷,疆土丟失。如夏朝日全食天下大亂,唐朝日食安史之亂,1842年日全食鴉片戰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