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前,悟後的生活有什麼不同?開悟之後的生活又

時間 2021-07-24 14:15:23

1樓:有溝就會火

大學畢業兩年後,因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先後跳了幾次槽,最終應聘到一家民營企業。應聘之前我就了解到,這家企業是一家大型集團公司,下轄十幾個子公司,在當地是一家頗有實力的公司。幾經跳槽後的我之所以選擇這家公司,就是看中了這家公司的實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然而,令我想不到的是,進公司後,公司卻將我們這批新員工充實到了集團下屬的各個子公司裡擔任一般職位。而我,比起別人來,卻更慘,我被分配到了集團配載公司下屬的福建分公司主持工作,擔任手下只管幾個兵的配載分公司經理。 接到人事部的**後,我的心中很不服氣,不理解老總為什麼要將我這個名牌大學高材生發配到基層。

衝動之下我抱著博一博的心理,去找老總交涉。進老總辦公室之前我已抱定了破釜沉舟的決心:如果我的衝動引起了老總的不滿,那我大不了走人,如果交涉之後老總給我重新分配了工作,那我就留下來。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在老總辦公室,當我說明來意後,老總沉吟了一下,卻與我**起了乙個園林方面的問題。他說:「我原先是學園林專業的。

在昆蟲的王國裡,有一種叫做『天牛』的害蟲。天牛幼蟲在羽化之前,要在樹木中呆一段時間,而在這段時間裡,它會危害樹木,所以,護林員必須想辦法捉到它。要捉到它,並不難,只要根據它行走的方向,就可以捉到它。

因為,天牛幼蟲在樹木中行走極有規律,它的行走方向是自上而下在樹木的身體裡穿行。也就是說,如果一根樹枝有好幾個蟲眼,根據它的蟲眼的走向,我們完全可以斷定,它一定隱藏在最最下方的乙個蟲眼裡。」 說到這裡,老總問我:

「你知道天牛幼蟲為什麼要向下走嗎?」我茫然地搖了搖頭,老總接著說:「天牛幼蟲之所以要向下行走,是因為它要永遠取食最新鮮的木質啊。

這樣羽化出來的天牛成蟲,才是最有活力、最健康的。將天牛幼蟲的智慧型引申到職場,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越是高層的地方可能越容易破壞掉人才的創新能力,而在基層則不然,基層的實際操作可以使你成長為最有創新能力、最具發展潛力的員工。

當然,我之所以將你們這些新員工安排在基層,就是希望你們能在基層得到歷練,能夠像天牛幼蟲一樣,學會嘗試著向下走,並且堅持不懈地深入下去,直到將自己歷練成乙個能展翅高翔的『成蟲』,並為我所用……」 老總的話,讓我受益匪淺。之後的日子,我愉快地接受了那份工作,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將配載公司的工作搞得有聲有色。一年的任期期滿後,我被老總調了回來,在沒有任何背景、任何關係的條件下,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擔任了集團市場公司經理。

而跟我一起進公司的那批新員工,也與我一樣,在基層練就了騰飛的翅膀,先後從「天牛幼蟲」轉化成了乙個馳騁於職場的「成蟲」,乙個個成了公司的骨幹。 這件事使我悟出了乙個道理,那就是:當你處在事業的低谷,在最高層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時,不妨先耐住寂寞,向下走一走,這一走,說不定還會越走越開闊,最終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來。

每個人都要經歷從「天牛幼蟲」到「成蟲」的蛻變,就看你有沒有勇於向下走的境界。(文:佚名)乙個人總是在自己的感受裡面生活,執著於自己「心」的感受,其實這些感受就是讓我們嘗受到痛苦的主要原因,因為當我們用「我自己的感受」來分別和判斷一切事物時,就會產生「對」與「錯」、「愛」與「恨」、「是」與「非」的分別,而產生種種煩惱。

心,就是製造一切法的根源。製造快樂就會有快樂的感覺;製造煩惱就會有煩惱的感覺;放下就會心安;不放下就會提心吊膽!所謂「放下」,不是要我們將家庭、事業、父母、小孩統統丟掉,也不去關心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人和事,如同木頭一般。

放下,就是要我們放下「執著」。在掛礙中放下;在貪戀中放下;在「有執著」中放下執著。因為心有執著,就會困在裡面,想到「錢」就困在「錢」裡;想到「情」就困在「情」裡,心的每乙個起心動念往往都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綁」住了。

如果始終固執在這些自我的感受和想法中,往往就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的痛苦和矛盾。 《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怎樣才能「心無掛礙」呢?就是以「緣起性空」觀照自己的生活,了知諸法本無自性,並以「止觀雙運」時時訓練我們這顆心,將「空性」引導入我們的生活當中,放下執著,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感覺去分別。如果我們的心能夠鬆弛、包容、不在意、不計較、不攀緣任何外在現象,心就會很坦然地屬於自己,此時才能感受自己內在的那份明朗,「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隨時隨處體悟自己當下的真實,不去追憶過去,不去妄想未來,這種當下的真實感受,就是生活的真品味!

乙個修行的人,首先就是乙個懂得生活的人。對心性的修行是沒有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的,它是無時無刻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的,在行、住、坐、臥與舉手投足之間,放下自己的固執、是非、計較的觀念,每乙個念頭都要非常積極地面對自己,這就是修行。學佛,首先要學會過一種不執著的生活!

(文:佚名)

2樓:我是

如喪考妣,慈悲喜捨,再無我。

如喪考妣,是懺悔,懺悔以往的妄,滔天的惡習今世不知何時才能改完

南懷瑾:開悟與不開悟的人的世界有什麼不同?

3樓:匿名使用者

開悟的人(真正開悟的人)和不開悟的人重要區別在於:開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而不開悟的人則相反,他們無意識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簡直是「任何」。所有想法都是自己從虛無中建立的,都是從本無所有的心地上構建的,所以諸佛(開悟的人)不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哪怕某種想法看起來多合理或真實。

覺悟的心不以「合理」和「看起來真實」為理由和依據來確定它自己的存在是真的,這種習性是頭腦的。頭腦以「合理」、「看起來實在」等來支援和證明它自己的夢幻是真實的。心不,覺悟之心因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它不會被自己所生出的任何存在(念頭、事物、感受等)所欺騙。

它不會顛倒「主」與其「虛造之物」。所以,諸佛能活在空無中,活在空性中。因為確確實實體悟到「五蘊皆空」中並活在「五蘊皆空」——五蘊之外的「涅槃寂靜」中,所以,諸佛菩薩能夠一直呆在「如來世界」,一直在「真如」中,一直在「三摩地」中,一直在「究竟涅槃」中,從不「顛倒夢想」。

但凡夫不同,凡夫相信自己的所想是真的。一是我們不得不相信,因為我們從沒出離過自己的念頭之叢;二是,我們不得不相信,因為不相信自己的所想,意味著我們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參照,那樣,我們的頭腦將想象不出它自己是誰、在哪、如何存在,它將感到非常恐怖。所以,我們凡夫或作為凡夫的我們,不得不相信自己的想法。

我們以不斷生滅相續的「想法」和「感受」混合成「我」,如同「想法」是骨架、「感受」是水泥——塑成了乙個泥人,因為認同想法和感受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認同「自我」真的存在,並是「實體的」(有人認同身體為我)。但諸佛、菩薩——那些真正開悟的人,他們早已識破了這點,不僅僅是頭腦上的知道,而是體驗中的事實——「五蘊皆空」,因為認識到「眼之所見、身之所受、心之所想、體之所為、以及出現在自己頭腦中的概念等」皆不是真的,所以他們不會被什麼所障礙住。心不能再禁錮它自己。

他們不得不活出自由,那是他們唯一的狀態。

世上有無數的修道者宣稱自己是開悟的,但他們依然相信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所想是真的。比如他們對待「神通」、「未來」、「死亡」、「輪迴」、「證悟」等的態度,比如他們反應於他們的想法——仍舊「悲傷」、「痛苦」、「憤怒」、「恐懼」、「擔心」等。任何情緒上的劇烈反應,都是把乙個虛假的想法當成了真實的結果。

若不是這樣,若不是相信自己的所想是真的,有誰會在自己的內在「大動肝火」,並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去「改造」、去「改變」、去「傷害」自己或他人呢。正因為我們迷惑了,正是因為於剎那「『一念』又迷入了『虛妄』」——把乙個虛假的「想法」當作「真實」的了,才發生那樣的情況的。否則,有誰因為一場電影裡的乙個人物的一句話或其所做的一件事,而「大動肝火」——大怒、傷心、痛苦等呢。

除非我們迷惑了,除非我們忘了那是電影,那是電影裡虛構人物的所為,否則,我們不會真的攪動自己的心,傾動感情。我們凡夫一直生活在這樣一場貌似真實的電影中從未走出,因此,我們相信這,相信那樣,我們有很多故事,我們感覺有很多事情要去解決和創造。這就是迷惑。

開悟的人對世界的解釋是否始終如一?確切地說,真正開悟的人對世界從不解釋,即便他偶然對事物發表了某種看法——他也不認為他說的就是唯一的直相或真理。因為他知道,真相是不可知的,而真正之理亦不可說。

即使是真相,那也是乙個故事。而能被說出的真理,已經離開了真相。「凡有所見皆是虛妄」,他們徹底的不被任何所迷。

凡夫因為相信自己的想法,而想法會變。所以通常,他們對世界或事物的解釋不停地變化。今日這樣想,他們這樣說;明日又那樣想,他們又那樣說。

今日相信這種理論,他們認為這是對的;明日又相信那種理論,所以又認為那是對的。所以,凡夫對世界和事物的解釋與看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因為想法變,我們眼中的世界和事物不得不變。

這是凡夫的世界。「無常」在凡夫的世界就是這樣恆常不變的。但在佛,則無無常,亦無非無常,他們在一切語言文字之外生存。

不可說,不能說,不必說,他們活在所有的「說法」之外。

佛和凡夫的世界有何不同?如果你是凡夫,你的所見即所是——你活在實地的世界裡;如果你是佛,你只活在「心」裡——「非空、非不空」的心中。對於佛來講,沒有外在世界,也不存在外在世界,所有的都是內在世界。

一位佛並非踩在地球上,雖然你認為他明明站在塵埃中。但對於凡夫,你只能站在地球上——岩石上、泥土中、大理石地板或水泥地板上。你不可能站在除此之外的別的地方,因為你根本沒有看到除這一切有形象的事物之外還有什麼,所以你不得不站在你所認為的實地上。

凡夫的世界是他的眼球,甚至眼球也被忘記——他們的世界,只有地球。但十方三世諸佛,只在乙個地方——「心」——淨土的世界。他的眼裡沒有地球,只有心。

當然,活在世人之間,他會認同你的想法——他活在地球上。

佛與凡夫有何差別?你不知道佛的世界,除非你成佛;但佛知道你的世界,因為他從你那兒經過過。我們都站在相同的地方,但因為迷的層次和悟的境界不同,同一世界變成了三千大世界。

因為走不出想法,所以你活在六道中而非淨土裡;因為你相信自己的想法,所以恒沙劫你日復一日的走不出。一念一世界,一覺一輪迴。因為不能覺性常住,因為念念轉心,所以我們凡夫,於本無輪迴中,自見輪迴;於本無流轉中,自取流轉。

枉受自造虛妄之苦。諸佛醒世,覺燈長明,耀照世人,悟者先醒。出離生死,顯示常淨,性相如如,不動塵境,為佛之事。

善知識,佛為迷海中舟航,諸苦受夠,因緣具足者,登彼之舟,至超生死岸,永在極樂!

人的一生到底在悟些什麼?悟透了在具體生活矛盾中又能怎樣

毅忍先生 悟透了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活的很坦然,即便是一些矛盾解決不了,但是自己知道了矛盾的存在,最起碼可以去避免矛盾的發生,你說的再世俗和強勢面前要不要低頭的問題,我覺得這要看什麼事,有些事是要忍得,不能脾氣太壞,而有些事真的傷到自己的自尊心,自己的人格的時候是真的不能忍得 官渡獸藥 你過的是你...

半坡居民的生活跟河姆渡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不同 1。半坡人種粟,而河姆渡人種水稻。2。半坡原始遺址則出土了用以捻線的石製陶製紡輪。從半坡陶器底部發現的麻布印痕分析,當時最細的線紋直徑0.5公釐,已和今天的線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織機,織成麻布,製成衣服。3。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普通使用磨製石器 木器 骨器,生產方面能種...

音響功放前級和後級有什麼不同?哪個更重要

柯艾 音響功放前級的作用是處理音訊小訊號,把來自於功放的小訊號作適當電壓放大,但不放大功率,可能還帶有高低音控制或音效控制的功能。音響功放後級的作用是功率轉換,把從前級傳來的訊號通過功率管或功放ic進行放大。前後級是依存關係,都一樣重要。 者尼文化傳媒 音響音箱前級主要處理音訊小訊號,進行電壓放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