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二障所指是啥,佛家所說六根指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5-02 02:16:52

1樓:匿名使用者

【二障】

﹝出楞嚴經義海並宗鏡錄﹞

[一、煩惱障],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不能顯發妙明真性,是名煩惱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謂執所證之法,障蔽智慧型之性,是名所知障?【二障】

又作二礙,即煩惱障與所知障。這是唯識學上對貪、嗔、痴等諸惑,就其能障礙成就佛果的作用所作的分類。煩惱障、由我執而生,是俱生起的迷執;所知障、由法執而生,是分別起的迷執。【二障】

﹝出天親論﹞

障即障礙。如金剛經中,須菩提得無諍三昧,蓋由離此二障故也。(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

[一、煩惱障],煩惱即見、思惑也。謂須菩提證得第四阿羅漢果時,見、思二惑,俱已斷盡;心空寂靜,諍從何起?是故得於無諍,實由離此煩惱障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二、三昧障],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即無諍三昧也。謂須菩提證得第四果時,既得無諍三昧,若於此三昧心有取著,即為有諍。是故得於無諍,實由離此三昧障也。

2樓:匿名使用者

煩惱障 所知障。煩惱障 解脫障。理障 事障。內障 外障。立腳不同,二障名詞意指有所分。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事障,一是理障!

佛家所說六根指的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一、佛家所說六根是身體的六種感覺器官,也指六種認識的能力,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乃物質上存在之色法,意根則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

1、眼根:眼能見色者是,以能對色而生眼識,故謂眼根;

2、耳根:耳能聞聲者是,以能對聲而生耳識,故謂耳根;

3、鼻根: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對香而生鼻識,故謂鼻根;

4、舌根:舌能嚐味者是,以能對味而生舌識,故謂舌根;

5、身根:身能感觸者是,以能對觸而生身識,故謂身根;

6、意根: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對法而生意識,故謂意根;

二、補充延伸:「根」即能生之義,「六根」能生「六識」,故名六根。其所對之境稱為「六塵」,眼所看到一切境界稱為「色塵」,耳朵所聽到的一切音聲稱為「聲塵」。

「識」有分別之義,眼根接觸色塵生起眼識,能分別各種物質,耳根接觸聲塵能生起耳識,能分別各種音聲,以此類推。又「六根、六塵、六識」被合稱為「十八界」,是佛教以人的認識為中心,對世界一切現象所作的分類。

5樓:匿名使用者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即: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乙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乙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

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乙個比喻,那麼,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從六根所接觸的物件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溼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漪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6樓:匿名使用者

六根其實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一詞來意:眼耳鼻舌身意之六

官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名為根。大乘義章四曰:「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

7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

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物件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象,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溼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即思想反映的事事物物,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那麼,為什麼要稱為六根清淨呢?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因為,乙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與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一旦到了六根清淨的程度,超凡人聖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於清淨二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不介人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淨了,事實上,凡是貪逐於物境的受用,便是六根不淨,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捨的情形,就是六根不淨。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淨與不淨,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8樓:匿名使用者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9樓:千度人生夢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指的是六根不染凡塵,不被相轉,不為物動。

佛教「六根」是指什麼?

10樓:小咦叨叨

佛教所說的「六根清淨」是指哪「六根」?我果然是凡人,做不到!

11樓:匿名使用者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即: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乙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乙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

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乙個比喻,那麼,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從六根所接觸的物件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溼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漪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12樓:

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前五根為色法,是物質之法。後意根為心法,非色法,無形色。意根在唯識裡也叫末那。即是十八界之一的意根界。

前五根又分勝義根,浮塵根,何謂?我們的大腦掌管眼耳鼻舌身功能的整個神經系統為勝義根,而我們身體表面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以及除大腦外的身體部位都是浮塵根。

13樓:田雍鄔訪天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根。

根者能生這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會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並不能生耳鼻等識,餘可類推。

14樓:暢家禾晶茹

比如眼根,由明暗兩種相刑,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如琉璃體,浮根四塵,流逸奔色。這句話裡面講了眼根和眼根的形成,講了眼睛。

講了眼睛和眼根的關係和作用。楞嚴經裡有系統的闡述。你要想明白,要仔細體會才行。

15樓:

在我看來,六根的問題只有靠自己領悟。他人的言談固然可以啟迪,但人是絕對自我的動物,所有認識都靠自己

16樓:釋妙偉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儲存,再從六識的記憶儲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互動回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淨的目的,便在斷絕並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17樓:

眼、耳、鼻、舌、身、意

佛教的主張是什麼?

18樓:匿名使用者

你要先知道「佛教」是什麼意思:

佛教就是:佛學+教育

佛學:教人從善,從而快樂幸福。

教育:就是主動去教化他人

所以佛教的主張就是:自覺,覺人。(覺:覺悟、悟到)

1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講究因果報應,有因必有果,要廣種善因;講究禁慾,用肉體的痛苦來減輕自己的罪過;不要太執著,即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總之是勸人為善。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20樓:莫憶千

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是: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

佛教教義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兩大方面:

1、關於善惡因果與修行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實踐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說教方面。佛教的善惡因果觀與修行法門,既與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說教有共通之處,又自有其殊勝之處。

2、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理論方面、哲學方面、辯證思維方面。佛教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論,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禪悟)基礎上的成果。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的教義核心:

1、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

2、十二因緣亦稱「十二緣起」。

簡單地說,緣起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乙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緣起的定義是: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話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

佛教什麼稱上品中品下品下生,佛教中說的上品 中品 下品,這三品在世間人是什麼位置?

1 上品上生 一生即開。0小時。2 上品中生 經宿即開。12小時。一夜 3 上品下生 一日一夜。24小時。4 中品上生 蓮華尋開。24小時後。疑為三天。5 中品中生 經於七日。疑為6日。6 中品下生 經七日已。7日。7 下品上生 經七七日。49天。8 下品中生 經於六劫。6大劫。80.64億年。9 ...

中國佛教建築中的塔,是由印度佛教中的什麼演化而來的

潛川如斯 佛祖化緣的 缽 佛祖涅槃之前,阿難詢問如何處理佛祖的法體時,佛祖把平時化緣的缽翻過來說 如是覆之 於是佛祖涅槃後燒出無數舍利子,佛 們就以翻過來的缽為原型,置放佛祖的舍利子,並稱其為 窣堵波 音譯自梵文的 發音為st pa 所以最早傳入中國的塔有著明顯的覆缽造型,隨後逐漸與中國的古建築融合...

佛教中身材很高的佛是什麼佛,佛教中什麼佛最大

是什麼佛不是由身材高低來判斷的,而是由外貌特徵 手印 法物 坐姿等來判斷。在寺廟裡一般塑得最高的佛是釋迦摩尼佛。常見的佛像 菩薩像 羅漢像以及明王像各自不同的特點。佛像特點小乘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一個,大乘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量的佛。在無量的佛中,經常描繪供觀禮拜的有 現世的釋迦牟尼佛 未來世的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