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文化秩序「崩壞」的歷史背景

時間 2023-03-16 23:50:06

1樓:網友

1、西周社會大體情況。

西周以善農耕而聞名,因此,周的農業十分發達,種植的糧食品種繁多,基本包括了後世所有的基本品種,而鑄造、絲織等其他方面也很發達。經濟上發展,政治上穩定,於是周王朝建立了一-整套的禮樂制度。

在周朝,統治階級大致分為天子、諸侯、大夫、士四個階層,各個階層在使用的**和舞蹈方面,以及儀仗隊等各個領域,方方面面都有明確的規定。

對於各種樂器使用權利的規定也是嚴苛的,有些樂器只有天子可以享用,諸侯大夫如果享用便是越禮,而對於樂器樂師的數量同樣也有著嚴格的限制。

2、春秋時期的由盛而衰。

隨著昭王即位後就開始對外用兵,其子穆王除對外大規模用兵之外,還對內加強鎮壓,增重刑罰,「作甫刑,分墨、剔、膜、宮、大闢五刑共三千條」。

對外夷狄戎的征戰掠奪,對國內民眾的搜刮傷害,引起內外的不滿,所以昭穆之時,雖然疆土有所擴大,但其統治地位卻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在這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雖發動過幾次戰爭,但都是無力回天,最終西周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春秋時期,群雄並起,天子勢衰,諸侯國之間兵戎紛亂,社會矛盾激化,違禮、僭禮之事層出不窮,禮制的權威遭到嚴重的挑戰。雖然禮與樂在一定程度上有破壞和變質,但並沒有完全崩壞,失去作用。

2樓:一曲傾盡千年愁

春秋時期文化秩序「崩壞」的歷史背景:

1、經濟上井田制逐步解體,出現了土地所有制及相應的賦稅制度,如魯國的初稅畝,齊國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強大的諸侯開始建立直屬於君王的郡縣制,不再對土地進行分封。

2、各分封諸侯間征戰不已,周天子無力阻止。

3、各諸侯,卿大夫僭用禮樂的現象十分普遍。

4、作為傳統封建制度基礎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嚴重破壞,長子繼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權勢的卿大夫在征戰中勢力壯大,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3樓:極風荷

禮樂制度的本質是周王朝按照各諸侯的實力和貢獻所進行的一次分贓行為。是由周王朝主導的,這個禮樂制度的維繫,還是要靠周王朝的強權和實力。

在春秋中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在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領域出現了與周禮要求不相融的局面。依靠西周初期的實力制定出來的禮樂制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各諸侯的實力有了非常大的變化,當然就無法執行下去了。禮崩樂壞也是必然的事情。

具體表現在勢力強大的諸侯開始變王田為私田,變分封制為郡縣制,政權不斷下移,並紛紛制定自己的法律。這些都反映了周代奴隸制社會正走向解體。

儒家和法家對春秋時期文化秩序崩壞提出了什麼觀點

4樓:匿名使用者

1全部儒家提出觀點:以禮治國,主張恢復周朝禮制,以仁治國,代表人:孔子,孟子。

法家提出觀點:以法治國,主張用法度來治理國家,代表人:韓非、商鞅、李斯、申不害。

1:初秋時期簡介: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關於這一時期的起訖,一般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西元前770-西元前476年;一種說法認為是西元前770-西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是西元前770-西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2:儒家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還主張以禮治國,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法家政治主張:法家重視法律,強調以法治國是法家學說的核心。他們主張一切按法辦事,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至上性。

在全國要人人知法、守法。要嚴刑重罰,使人們不敢犯法,以達到令行禁止,信賞必罰。

總結:無論以儒家思想主政還是以法家制度治國,其實都是想建立乙個和平的文明社會,以保證社會有乙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從漢朝以後的成功領導者其實都借鑑了者兩種觀點的優點,並從中融合達到乙個新的高度,例如漢武帝著名的「外儒內法」,對後期各個王朝影響深遠,所以說在文化秩序崩壞處於亂世的王朝來說,通過正確的治理,才能建立乙個相對穩定和諧的社會。

5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提出仁政,以仁治天下;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和韓非子等,提出依法治國;

個人認為依法治國更合理,目前我國雖提倡依法治國,但實際執行並非如此,這根文化有關。秦孝公時,商鞅變法後有一規定我印象深刻,說如果有人將垃圾扔在路上,依法是有殺頭的可能的。那個時期秦國真正達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並不是說那個時期民風淳樸,就是因為有法,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真正的法治,而非人治。

6樓:匿名使用者

禮崩樂壞和儒家法家無關。

春秋時期禮樂制度崩壞的時間

7樓:夜殤洛

周後期,皇室對諸侯的約束力日漸縮減,諸侯威信日益強盛,以至於後來出現周天子靠諸侯定江山的局面,同時也是為「戰國七雄」的 出現創造了條件。由此可見「禮樂崩壞」是必然的結果。原因如下:

1、周朝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儒家所標榜的有著良好秩序的禮樂文化時代,春秋戰國打亂了這一秩序,各諸侯國自行其是,周天子成了乙個牌位,整個社會重新洗牌了。原來政出天子,學在官府,不論祭祀、征戰、日常生活,一切都井然有序。

2、春秋戰國時期的「禮樂崩壞」,主要表現就是**政權衰落,諸侯力量強大,政令不由天子出而出於諸侯,這在禮法上叫「僭越」,周以後的所有犯上的、作亂的,都可以用「僭越」一詞概括定性。

綜上所述「禮樂崩壞」的時間為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的交替之間。

8樓:婉嫕男

到春秋後期,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

到春秋後期,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這些卿大夫在奪取國君權力的同時,不但僭用諸侯之禮,甚至僭用天子之禮。按禮,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這時季孫氏也用「八佾舞於庭」,孔丘斥責說: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禮,天子祭祖唱《雍》詩來撤除祭品,這時魯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認為這種事不該出於「三家之堂」。按禮,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於泰山,這時季孫氏「旅於泰山」,孔丘又指責他不懂禮(《論語·八佾篇》)。

卿大夫這樣「僭禮」,實質上就是奪取政治權力的一種表現。

9樓:看看三哥

春秋後期。那時候周室衰微,諸侯爭霸,諸侯們開始擅用天子之禮。禮崩樂壞由此而始。

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的原因是什麼

10樓:弓康平

【答案】c

【解析】禮樂指西周時的社會等級制度。在西周時制度的制定與戰爭的發動都由周王決定。而春秋時這一制度遭到破壞。

請問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的原因是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認為是人們有追求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東西的慾望(其實主要指西周森嚴等級的分邦建國制度遭受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諸侯追求更高的周天子的待遇和權力),所以他說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而要解決當時混亂的現狀需要回歸到分邦建國時代,每個人都要克己復禮,嚴格按照社會等級行符合社會身份之事,這樣人人安分守己,就不會生亂了。

當時的生產力逐漸發展,原本不允許私有買賣土地的現實改變,諸侯國日漸強大,周天子的權威被削弱,諸侯國通過戰爭、買賣等手段兼併土地擴大人口,意圖取周而代之。

12樓:總是墨眉

任何時期生產力大發展,就是「禮樂崩壞」之始,一戰二戰都類似。最近的可能是機械人革命。

13樓:匿名使用者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春秋時期鐵器牛耕出現極大的提高了人犁地的生產力,人們發現集體重大田比分開種效率高,故封建土地主開始土地兼併,以前傳統家族貴族自然抵不過新興有更強能力的地主貴族,但新興貴族往往要一起競爭,在土地兼併郁烈的情況下,由下到上開始競爭動搖,巨集觀上看是諸侯國的兼併與爭霸,森嚴的奴隸制無法應付地主階級的興起,周天子這個規定的首領自然無用了,而掌握農業的地主階級成了名義上的主人,由於競爭是殘酷有革命性的,由周天子與原始道義為準的禮樂制度便瓦解。

春秋時期的越國在今我國什麼流域,春秋時期的越國,吳國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早期在錢塘江流域.極盛時期為長江中下游和淮河中下游.越國早期建都會稽 今浙江省紹興市 疆域大概為北至浙江省杭州市.西至與江西省交界處,南至浙江省衢州市,東至浙江省寧波市.到春秋末期,隨著吳國的窮兵黷武,越國乘勢滅掉吳國之後 前473年 遷都姑蘇 原吳國都城,今江蘇省蘇州市 基本沿襲了吳國的疆域.範圍...

春秋時期陳氏切齊國成功了嗎 春秋時期齊國的發展情況

齊桓公是怎麼稱霸的,歷史已經擺在那裡了,就不用說了。齊桓公以後,他的5個兒子依次即位,內亂不已,想稱霸只是白日做夢,也就只能欺負一下鄰國而已。晉國稱霸以後,齊的鄰國魯 衛都投靠了晉國,齊頃公 齊靈公妄圖挑戰晉國,只能是不自量力。靈公以後,崔氏 慶氏 欒氏 高氏 鮑氏 陳氏相繼掌權,君權旁落,齊景公雖...

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有幾個,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都有誰

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有5個分別為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1 齊桓公 齊桓公 前643年10月7日 春秋五霸之首,西元前685 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