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時當其位

時間 2022-07-24 07:25:07

1樓:

在恰當的時機擔任合適的職位

2樓:匿名使用者

《大智慧型》課程簡介:

1、修養篇:道不遠人

2、心態篇:喜悅心

3、孝道篇: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

4、交友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管理篇:得其時,當其位

得其時,當其位。領導就是領袖和導師。領導者的價值體驗在把追隨者培養成領導人。

乙個好的領導人具備1,生命取向要高;2生命體驗要深;3生命能量要強。除此之外,首先要明白溝通沒有錯與對,只是立場不同,觀念不同,要有同理心去認可別人,認同別人的同時更容易看清自己。乙個企業不僅僅是創造物質財富,還要培養精神財富,企業精神就是企業的核心文化。

乙個好的領導者會擁有讚美心,因為讚美是人際溝通的潤滑劑。同時讚美會讓對方把正確的事情堅持的做下去。自我溝通,自我審視也是乙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很多時候,當與別人發生衝突,總是責怪別人怎麼樣怎麼樣?而從自身尋找原因了嗎?!最後化小愛為大愛,具備利他心。

利他心能夠把自己放在他人的地位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在其位而謀其職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就是不越級的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在其位而謀其職的bai意du

思是在那個職位zhi上,就應該去考慮那個職位上dao的事情。

在其專位而謀屬其職的相反句子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文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讀音】:bú zài qí wèi,bù móu qí zhèng【釋義】: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去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出處】: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5樓:匿名使用者

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6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什麼職位,就幹與你職位相關的事

7樓:匿名使用者

「在其位而抄謀其職」的意思:

文段:不bai在其位,不謀

du其政

讀音:bú zài qí wèi,bùzhi móu qí zhèng

釋義:不在dao那個職位上,就不去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出處: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泰伯》著名文句: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任重而道遠」

「死而後已」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本篇的基本內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曾子在若干問題上的見解。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注釋:

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

三:多次的意思。

民無得而稱焉: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讚揚他。

譯文: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讚他。」

為什麼司馬徽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8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現在的地位非常高, 高到文人方面基本沒有什麼人能夠超越的地位;這和歷代文人的吹捧不無關係, 為什麼呢? 孔夫子說了, 讀書都是為做官的(學而優則仕); 但有點不好意思主動去要! 如果有人主動來給我官做,那就更好了, 當然主動給官做, 如果主動上門請則更好了, 最好有個人出來三請四請才最好!

而歷史上也基本只有劉備三次請諸葛亮(不僅劉備去了,還去了三次; 太牛了!). 歷代文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夠得到諸葛亮的待遇.

而現實生活中, 這樣的明主又是很難得到的,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歷代文人莫不對此行為大為褒揚! (易中天的觀點)

得其主說的是: 劉備三顧茅廬, 劉備必然能夠信任諸葛亮, 諸葛亮得到信任後必然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 實際後來確實也是得到很好的發揮(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曹操的專利, 諸葛亮在的時候, 劉阿斗的地位肯定是不如漢獻帝劉協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比曹操還狠, 但是曹操給罵的不行, 而諸葛亮名聲卻很好!).

不得其時:劉備見諸葛亮大概是 建安十二年底, 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 而在三國時期和三國以前, 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東晉以後,江南才開始成為經濟中心), 曹操佔據北方後, 必然會統一全中國(南方統一北方,貌似只有明朝朱元璋北伐和近代北伐是成功的);天下統一大勢,已經基本形成.沒有什麼變化了.

而劉備和曹操是死敵; 且劉備的能力比之曹操(劉備打戰不如曹操, 文學不如曹操, 政治眼光不如曹操, 比曹操強的只有一點就是做人),還是差了一點點; 諸葛亮跟隨劉備幹革命; 必然是一條無比艱辛的道路! 不得其時!

假設諸葛亮早五六年遇到劉備, 說不定劉備還能和曹操涿鹿中原一翻. 而建安十三歲年, 僅能夠偏安一隅已經是最好的可能了, 而劉備和諸葛亮的志向又不僅僅至於此! 所以不得其時候(有慾望,而得不到才是痛苦的.)

9樓:

因為司馬徽眼光遠矚,結合現今動亂的社會,已經看出了曹魏將會統一未來的局勢。他雖了解諸葛亮的才能,劉備渴望恢復漢室的雄心。雖精神值得贊佳,但遺憾的是,乙隻小蟲和乙隻大象博弈。

雖想極力挽回,但勝敗可想而知。所以司馬徽會感嘆,這種感嘆也隱藏著渴望奇蹟的出現,也希望劉備得諸葛亮能成功。這裡時的解釋是說:

不利的時間,不利的時候,不利的局面。他們的相遇是值得讓人感動的,只是相遇在動亂的社會和統一漢室的決心不對罷了。只能說是逆天而行,因為這樣的相遇是可悲的!!

所以司馬徽會感覺很惋惜。如果他們的相遇是太平年間。如果他們相遇時劉備兵力強足,也是值得欣慰的。

不知樓主是否滿意?望採納!!

10樓:喜腦弓子

諸葛亮遇到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乙個亂世之中,一生操勞是在所難免的,最後諸葛亮無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說明了這一點

11樓:雪兒趣事

為什麼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12樓:白蓮出水傲骨

因為劉備雖是明君,卻太過仁慈,不適和當皇帝,幾次坐失良機,加上又有那麼個倒霉兒子

13樓:求濛雨

當然如果在讓徐州的時候就能碰上,三國歷史絕對會被改寫

14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叫不得其時,如果是天時肯定不對,因為如果是天時大一統,前面司馬徽一定不會推薦諸葛亮來亂世。所以司馬徽講得是劉備得臥龍早了,應該讓劉備得荊州以後再出現。因為劉備當時已經50左右。

此時沒有諸葛亮,打曹仁,夏侯惇肯定是硬仗,必定劉表讓位,多次,交集多了讓荊州就多了。劉表必定自己守不住,劉備肯定像徐州一樣接受了。此時沒有什麼比生存更重要。

如果此時沒有諸葛亮,沒有天下三分理論,那麼他就不會不要命和前途講求仁義,只會先接受,此時接受,再有諸葛亮,再聯合東吳再取西川進而取天下。後來雖得荊州,但是借的。後面也不會有東吳有偷荊州的口實。

他們名不正言不順,就是偷荊州關羽也不會死,因為理虧。

司馬徽曾說: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為何後來又嘆,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15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得臥龍(孔明)之後似乎就對人才的發掘上就不太重視,所以才會有耒陽縣龐統理事的故事。後來龐統更是星墜落鳳坡,只剩下諸葛亮勉強維持

16樓:匿名使用者

不矛盾,劉備有了孔明後確實是安了天下。然而不得其時確實在說孔明應該早點跟隨劉備,他跟隨劉備時天下大勢雖未定卻已經過了群雄逐鹿中原的時代,掀不起驚天大浪。這也與諸葛亮的性格有關,他過於謹慎,很多好機會都被錯過。

我朋友曾經笑談莫非是孔明在南陽農民做久了,膽子也變小了,呵呵 希望採納

17樓:匿名使用者

不得其時,是為司馬家族統一作了預言

水鏡先生說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是什麼意思?

三國中水鏡先生說 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的意思是 諸葛亮遇到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乙個亂世之中,一生操勞是在所難免的,最後諸葛亮無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說明了這一點。諸葛亮一心為大漢盡忠,但是他盡忠的時候,大漢其實已經是乙個空殼子了,而且當時曹魏 孫吳的政權都是非常強大的,如果諸葛亮要...

三國中,水鏡先生說 孔明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是什麼意思?那什麼時候才是其時呢

意思是當時天下大勢已經比較明朗了,劉備雖然是明主,但是年紀不小了差不多50歲了,還是連基業都沒有。要是孔明能早出生個20年,在18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就開始輔佐劉備,那麼局勢就不同了。那時候選擇很多,大家都還沒有多少家底,拼個人能力的會佔便宜。孔明207年出山,劉表明明已經沒什麼用了,劉備擁有那麼多...

因得其情,哀衿而勿喜請解釋啊,「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如果能夠偵破案件的真相,切勿沾沾自喜,對於犯法的人,應該抱著乙份哀矜憐憫之情。出處 春秋 孔子 論語 子張 原文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白話譯文 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 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