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應該怎麼解釋

時間 2021-09-16 19:17:55

1樓:賴國肖浩博

和秦始皇一樣殘暴,但是沒有得到秦朝滅亡的結果。

「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yǒu

wáng

qínzhī

shīér

miǎn

yúwáng

qínzhī

huò)」這句話是司馬遷對漢武帝的評價。

後世對這句話的理解是:

1、「有亡秦之失」體現在:

(1)漢武帝為實現自己的文治武功,完成大一統,耗費了鉅額的錢財,使國庫越來越空虛;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壓制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3)迷信奢侈,重用酷吏,使人民的處境越來越困難。到漢武帝晚年,社會出現動盪,農民不斷暴動。

2、「避免亡秦之禍」的原因:

面對危機,漢武帝能夠勇於承認錯誤,並宣布停止征戰,減輕賦稅,除去**,注意恢復民力,使一場嚴重的社會危機過去了。

所以說,漢武帝雖有「亡秦」的過失,卻避免了「亡秦」的災禍,仍不失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2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不顧當時的國力,用幾十萬大軍攻打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脅。而後又徵發大批農民修築長城,戍守邊疆,苦役百姓,民不堪命,致使秦最終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西漢建立後,經過長期休養生息,國力強盛,因此漢武帝得以徹底擊敗匈奴,使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於生產發展。

秦始皇為了個人享樂,修建宮室,營造陵墓,使大批農民離開土地,社會生產遭到破壞。漢武帝興修水利,治理黃河,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其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均與秦始皇的濫用民力相差甚遠。

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雖然都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但前者通過思想上的統一鞏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統,光大了儒學,而後者起了箝制思想、摧殘文化的惡劣作用。

但漢武帝同樣也具有「亡秦之失」:初登皇帝寶座後,貪欲膨脹,大肆揮霍天下財富,壓榨民脂民膏,長期征伐「四夷」,「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到漢武帝晚年,社會危機極度嚴重。大臣徐樂上疏指出:

當時已出現「土崩」之勢。漢武帝接受徐樂的意見,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提出:「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這就是徵和四年發出的「輪台哀痛之詔」——下詔罪己,改弦更張。正由於控制了貪欲,轉變了政策,漢武帝才創造了「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的歷史。

3樓:匿名使用者

秦皇漢武,皆有萬世之功,此處略下不提。單就失之禍之而言:漢武帝登上皇帝寶座以後,貪欲膨脹,大肆揮霍天下財富,壓榨民脂民膏,長期征伐「四夷」,「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

在對外征伐的同時,對內又大興土木,多次巡遊,祭祀名山大川,舉行封禪大典,這極大地增加了人民群眾的賦稅、兵役和勞役的負擔。到漢武帝晚年,社會危機極度嚴重。大臣徐樂上疏指出:

當時已出現「土崩」之勢。漢武帝接受徐樂的意見,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提出:「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這就是徵和四年發出的「輪台哀痛之詔」——下詔罪己,改弦更張。正由於控制了貪欲,轉變了政策,漢武帝才創造了「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的歷史。

4樓:垚兄

任何兩個人所處的年代、各種環境不同,即使再怎麼相似,也不可能複製、貼上。但是對於各個不同的朝代,只要制度不變,其結局基本大同小異,這是一種趨勢,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5樓:匿名使用者

是人就有過錯,漢武帝也不能看透世事,熙熙攘攘為利而活,統治者快樂是百姓痛苦,收斂了百姓好過些。

6樓:賬號

這是人們對漢武帝行為的一種評價,漢武帝尚武,愛好打仗,連年征戰,幾乎把文帝景帝積攢下的一點積蓄敗光了,不過的確是打的很過癮,把匈奴收拾的挺狠的,據說,漢武帝時期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兵役賦稅很高,只是後來武帝收斂了一些,沒有使漢朝斷了命,所以說漢武帝有秦始皇一般的殘酷統治,的確做到了「有秦始皇(那樣把國家帶往滅亡)的過錯,卻沒有秦國滅亡那樣的災禍」,,,,,

7樓:永晟精密發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犯了導致秦朝滅亡同樣的錯誤,但是並沒有想秦朝一樣滅亡。見得的說,就是說,同樣的錯誤,兩種不同的結果。

8樓:漢高祖土豪劉邦

漢武帝用大軍北擊匈奴,徵發大量農民服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類似,但達到了與秦始皇不同的效果。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由於他「興造功業」多方建樹,西漢出現了大統一的局面,封建**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9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的理解是:漢武帝這個人啊~秦國滅亡雖然他有一定的責任~但是並不全是他的責任!

10樓:寧波合美

總結:是人都有過錯,漢武帝也是人,也會犯錯。統治者的快樂駕馭在百姓受苦至上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每個皇帝都有自己事情去做,我們站在我們這個時代評價褒貶,也許當時的時代與認知,只能這樣做呢

12樓:旁寄靈

漢武帝運氣好:和秦始皇乙個德行,結局比他更好。

13樓:姑蘇夜鐘

我在書上看過,秦皇漢武有不少相似之處。都好大喜功,也都大動土木。所以漢武帝給國家造成的損失,與秦始皇相類。

但無亡秦之禍的意思是:秦始皇建立秦朝前是戰國。戰事不斷,老百姓先就長期遭受兵戈之苦。

秦始皇又大動土木,老百姓更是受不了這個苦。自然要起事,而漢武之前則是文景之治。國家的基礎比秦始皇好得多。

還有,秦始皇去世之後,是昏君胡亥,掌大權的又是大奸臣趙高。自然斷了秦朝的命。而漢武之後,是比較明智的漢昭帝。

輔佐的大臣又是能臣霍光。西漢那時,自然無類似亡秦之禍!

14樓:

字面意思啊,就是他幹了同樣的壞事,但是沒有得到同樣的懲罰。

15樓:豪便宜

武帝好大喜功,征伐匈奴耗盡了國家的力量,這點與萬世基業的秦始皇十分相似,而且兩人都是雄才大略,創下了不世功勳。

漢武帝後期下輪台罪己詔,懺悔當年的行為,停止征伐匈奴,與民休息,這才延續了漢朝的江山,所以說他「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

16樓:1230風火

消耗國力太嚴重了,但運氣好,沒被滅!

17樓:傾袖默荏

他們說的都對。漢武帝為實現自己的文治武功,完成大一統,耗費了鉅額的錢財,使國庫越來越空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壓制了思想文化的發展;迷信奢侈,重用酷吏,使人民的處境越來越困難。到漢武帝晚年,社會出現動盪,農民不斷暴動。

不過,面對危機,漢武帝能夠勇於承認錯誤,並宣布停止征戰,減輕賦稅,除去**,注意恢復民力,使一場嚴重的社會危機過去了。所以說,漢武帝雖有「亡秦」的過失,卻避免了「亡秦」的災禍,仍不失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18樓:匿名使用者

從現代哲學思想來看,這個問題的核心正是對封建集權社會政治體制終極弊端的**。

集權體制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失對最高權力的有效制衡體制。因此,這種社會體制的優點與缺點都表現的非常極端。

優點是皇帝想做的事沒有政治阻力,可以橫掃一切國內的政治障礙。

易於辦成大事,比如修建長城、阿房宮、圓明園等。只要皇上想修,不管有什麼困難,花多少錢、死多少人都能修。

直到整個社會再也無力承擔,最終亡其國、新舊更替。

19樓:

漢武帝為了發動征討匈奴的戰爭,提高賦稅,實行鹽鐵專賣,使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武帝末期的人口相比文景時期大有下降,全國各處到處是民變,這與秦始皇末期很像,所以說「有亡秦之時」。

只是後來昭帝、宣帝相繼繼位,採取休養生息的國策,才緩解了社會矛盾,避免了「亡秦之禍」

20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理解什麼意思嗎?

因為漢武帝窮兵黷武,損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漢朝在他領導的時候人口數量驟降,財政支出龐大,底層百姓生活悲慘。幸好的是他爺爺與父親兩朝所積累下來的財富足夠他這一系列的對外戰爭,加上漢武帝在後期也認識到了自己窮兵黷武的弊端,開始注重民生,減輕百姓賦稅,否則漢朝也有可能會像秦朝那樣子,由於戰禍不斷,賦稅繁重而導致百姓舉旗造反。

21樓:匿名使用者

犯了相同的錯

但要吸取教訓

會有和他一樣的過失

但避免了他覆滅的禍端

為什麼說漢武帝雖有亡秦之失卻無亡秦之禍

22樓:談笑周郎

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治理國家時,犯過相似的錯誤,有過相似的失誤。比如,兩位帝王都注重加強**集權,實施**。秦朝遵行的是法家的治國思想,漢武帝雖然尊儒,但其實是外儒家內法家。

兩位帝王都窮兵黷武,給國家造成兵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北卻匈奴,南征南越。漢武帝傾全國之力征討匈奴。漢武帝也和秦始皇一樣大興土木,建皇陵,殺戮大臣,求長生。

給國家造成沉重的災難。這些錯誤與秦始皇的錯誤大同小異,都是漢武帝的「亡秦之失」。那為何漢武帝沒有「亡秦之禍」?

這是因為與秦始皇相比漢武帝有一大優點,那就是他在他的執政晚年知道悔悟,並且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來挽回曾經的過錯。他頒布了「輪台罪己詔」做自我檢討,親自下田耕作重視農業發展。他雖錯殺太子劉據,逼死衛子夫,但在臨死之前幾天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去母存子,指定顧命大臣,安排好所有後事,最後安然從容死去。

反觀秦始皇,由於惡言死,言路閉塞,不立皇后和太子。在最後一次大巡遊中突然病死沙丘,最重要的乙份遺詔還沒發出去,後事沒安排好,死的十分慌亂。這就為趙高等人沙丘政變提供了機會,導致秦帝國在他死後三年便走向滅亡。

所以知錯就改的漢武帝「有亡秦之失卻無亡秦之禍」。

23樓:您註冊失敗了

一樓說的已經很全了。但是還不夠。漢武帝時,農民起義事實上已經是此起彼伏了。

但是並沒有出現秦朝第一次遇到農民起義就滅亡的情況。這個說明,對於廣大人民痛恨秦朝而言,在漢武帝時,絕大多數人民依然願意被漢朝的皇帝所統治。另一方面,漢朝所布置的**軍實力,比起秦朝將大量的軍力布置在外,是完全不同的,秦朝滅陳勝時,**都沒有軍隊,只能讓章邯發動監獄裡的犯人。

同時,還有其他方面,比如漢朝在地方布置有諸侯王,雖然漢武帝大量削弱了他們的實力,而且他們和漢武帝不是一條心,但是對付農民起義的態度是一致的,同樣可以在農民起義剛起的時候,就可以迅速加以撲滅。

史書記載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你秦之禍」,你怎麼看?

24樓:櫻花

司馬遷評價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 就是說漢武帝和秦始皇一樣殘暴,但是沒有得到秦朝滅亡的結果。聽了很不舒服吧?

咱們來比較一下這兩位帝王。 秦朝是中國第乙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促進了中國的統一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這都是你知道的。還有什麼呢?

秦人酷愛修路。以咸陽為中心,道路延伸向四面八方。戰車從咸陽能夠三天三夜奔到長城腳下,司馬遷走到這條古道前,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因為在他面前出現的是一條夯實的大陸,司馬遷用「執行hang」兩字評價這條路,它穿山越嶺,筆直筆直,彷彿訴說著秦人一往無前的氣概!直道今天,這條路上依然很少雜草叢生,因為地基實在太夯實了! 隴西(漢中)、齊地(山東)是秦朝三大糧倉之二,為將這兩地的糧食以最快速度運到首都,秦人開天闢地的在長江和黃河的支流最近處修建了「靈渠」,把長江和黃河連線了起來!

此外,秦人修建的長城並不是單純的防禦工事,它是軍事物資的集散地、兵員的集結地,其實是進攻的前進基地! 秦人在工作中實行責任制,軍器上要寫明工匠姓名、場長(注意不是廠長)姓名、以及宰相姓名——工人對場長負責,場長對宰相負責。這樣如果軍器出現質量問題,責任人都要受到懲罰。

秦人第一次發明了標準化大生產,全國幾百萬將士所用的**都是按照乙個標準建造的,這樣就方便了拆下完好的部件更換和保養。國家對糧食的播種、灑水、收割有明確的法律和量化,稍有錯誤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秦朝是社會化大生產、軍事體制和軍事裝備軍事戰術、建築水平極大發展的時代,確是個體極端悲哀的時代!

再來看看漢武帝吧。 武帝最大的功績是反擊了游牧民族的入侵,他把中國的版圖極大地向外拓展。他把乙隻以步兵為主的防禦型軍隊鍛鍊成了乙隻高階動力、高攻擊力,紀律極為嚴明的軍隊!

武帝是帥中之帥,元帥統御兵將,武帝統御元帥。他實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將中國高度集權化,便於高效率的集合全國之力辦成大事。 但是,因為漢武帝連年用兵,中原地區經濟民生受到極大打擊,十室九空,國家經濟瀕臨崩潰。

武帝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他的晚年頒布了《輪台罪己詔》,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過錯,並將國策從對外征戰轉為發展經濟。 所以漢朝政權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並沒有走暴秦被農民起義推翻的老路。 開篇提到的司馬遷對此二人的比較,應該說是比較中肯的。求採納

司馬光為什麼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急急急呀

1 漢武帝用大軍北擊匈奴,徵發大量農民服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和秦朝相似。2 1 秦始皇不顧當時的國力,用幾十萬大軍攻打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脅。以後又徵發大批農民修築長城,戍守邊疆,苦役百姓,民不堪命,這是秦亡的重要原因。西漢建立後休養生息,國力強盛,因此漢武帝得以徹底擊敗匈奴,使北部邊境得...

漢武帝如何走向權力之巔

漢武帝能夠當上皇帝,是他母親王娡的野心和努力造就的,王娡的母親是藏兒,是燕王臧荼的孫女,臧荼因為造反被漢高祖劉邦滅門,藏兒僥倖活下來,她一直想恢復家族的榮耀,但生活很不幸,她嫁給了乙個叫王仲的人,生了乙個男孩,兩個女兒,大女兒就是王娡。王娡長大後嫁給了金王孫,生了乙個女兒,這時候藏兒遇到乙個算命先生...

漢武帝劉徹對世界有什么影響,漢武帝劉徹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建議你看看漢武大帝和大漢天子,你就明白了撒?漢武帝劉徹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秦始皇和漢武帝對當時 歷史 世界的影響,請分別說明。謝謝 茅舍賣酒翁 影響世界的100帝王排行 秦始皇第二,漢武帝第十三 你搜影響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有具體的評價 離羽霞 對當時的影響,秦始皇開創了第一個大一統的 集權王朝。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