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作品,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成功例子?

時間 2021-08-11 16:24:52

1樓:匿名使用者

當下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科技元素越來越跨界到其它領域之中,而與藝術的結合也是越來越多。時下比較火爆的兩者結合的作品有:

1.3d繪畫類的作品,3d繪畫利用了人眼的錯覺,加之光感的設計,從而產生了3d的效果。

2.新**藝術類的作品,新**是一種依託科技手段的**形式,新**藝術主要形式是動畫cg、led畫展等,是一種數碼藝術。

藝術與科技結合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形式,同時又傳播了科學技術,使之普及,是雙向發展共贏的佳事。

2樓:匿名使用者

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作品.?

給你個最出名的:水·立方.

這個看似簡單的「方盒子」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中國人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按照制定出來的規矩做事,就可以獲得整體的和諧統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的設計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與圓形的「鳥巢」——國家體育場相互呼應,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國古代城市建築最基本的形態,它體現的是中國文化中以綱常倫理為代表的社會生活規則。而這個「方盒子」又能夠最佳體現國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從而實現了傳統文化與建築功能的完善結合。

在中國文化裡,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元素,並激發起人們歡樂的情緒。國家游泳中心賽後將成為北京最大的水上樂園,所以設計者針對各個年齡層次的人,探尋水可以提供的各種娛樂方式,開發出水的各種不同的用途,他們將這種設計理念稱作「水立方」。希望它能激發人們的靈感和熱情,豐富人們的生活,並為人們提供乙個記憶的載體。

為達此目的,設計者將水的概念深化,不僅利用水的裝飾作用,還利用其獨特的微觀結構。基於「泡沫」理論的設計靈感,他們為「方盒子」包裹上了一層建築外皮,上面布滿了酷似水分子結構的幾何形狀,表面覆蓋的etfe膜又賦予了建築冰晶狀的外貌,使其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和感受,輪廓和外觀變得柔和,水的神韻在建築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輕靈的「水立方」能夠奪魁,還在於它體現了諸多科技和環保特點。

合理組織自然通風、迴圈水系統的合理開發,高科技建築材料的廣泛應用,都共同為國家游泳中心增添了更多的時代氣息。泳池也應用了許多創新設計,如把室外空氣引入池水表面,帶孔的終點池岸,視覺和聲音出發訊號等,這將使比賽池成為世界上最快的泳池。

「水立方」不僅是一幢優美和複雜的建築,她還能激發人們的靈感和熱情,豐富人們的生活,為人們提供記憶的載體。因此設計中不僅利用水的裝飾作用,同時還利用其獨特的微觀結構。採用在整個建築內外層包裹的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是一種輕質新型材料,具有有效的熱學效能和透光性,可以調節室內環境,冬季保溫、夏季散熱,而且還會避免建築結構受到游泳中心內部環境的侵蝕。

更神奇的是,如果etfe膜有乙個破洞,不必更換,只需打上一塊補丁,它便會自行癒合,過一段時間就會恢復原貌!

國際上在建築使用膜結構時,多用的是ptfe膜,這是一種纖維材料,特點是不透明,但是,使用技術比較成熟。而「水立方」使用的是etfe膜,這是一種透明膜,能為場館內帶來更多的自然光。在國內對這種薄膜結構的理論研究幾乎就是空白。

2023年德國世界盃主要賽場之一的慕尼黑安聯體育場也使用了etfe氣枕式外牆,但與水立方相比,兩者的區別在於,德國安聯體育場的氣枕覆蓋面積為6萬平方公尺,而水立方則達到為10萬平方公尺;安聯運動場是單層氣枕並且是規則排列的,水立方則是雙層氣枕,並且幾乎沒有形狀相同的兩個氣枕。

按照設計方案,水立方的內外立**結構共由3065個氣枕組成(其中最小的1-2平方公尺,最大的達到70平方公尺),覆蓋面積達到10萬平方公尺,面積達到26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膜結構工程,也是惟一乙個完全由膜結構來進行全封閉的大型公共建築。無論對設計還是施工、使用都是乙個極大的挑戰,對etfe膜的材料、通風空調、防火、聲、光、電的控制等技術提出了乙個難度很大的課題。

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成功例子?

3樓:

1、氣候科學

2、植物插圖

數百年以前,植物插圖是人們記錄具有**特性植物的有效方式,草藥和其它植物的詳細插圖可使植物學家和醫生識別藥用價值的植物種類。據悉,迄今儲存完好的最古老植物插圖是「codex vindebonensis」,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512年。

3、動物標本藝術

日本藝術家iori tomita特殊欣賞「死亡藝術」,他將化學藥劑與藝術結合在一起,呈現出海洋生物美妙的骨骼結構。他製作了大量海洋生物標本,先對屍體施用化學藥劑,之後乾燥儲存,這些標本包括:魚類、海龜、海馬等。

化學藥劑可以分解屍體蛋白質和肌肉,僅留下膠原蛋白,從而完整儲存了生物骨骼結構。

4、地球藝術

美國宇航局地球資源衛星拍攝了大量地球**,為地球陸地使用和自然資源利用提供了重要資料,該衛星拍攝了山脈、峽谷、島嶼、森林以及草原地形。

5、顯微藝術

6、斐波納契藝術

數學愛好者都知道斐波納契數列是乙個重要的數字序列,第一組9數序列是:0, 1, 1, 2, 3, 5, 8, 13, 21。現代物理、準晶體結構、化學等領域,斐波納契數列都有直接的應用。

令科學家吃驚的是,斐波納契數列結構也存在於自然界之中,例如:向日葵、星系、蜂窩結構、颶風。

7、生物性發光藝術

生物性發光藝術作品使用自然發光細菌形成錯綜複雜的圖案結構,僅在昏暗光線才能看到。如圖所示,這些帶有色彩的生物性發光細菌存在海洋環境之中,研究人員將這些發光細菌放在培養皿中,在昏暗光線下發光。

4樓:匿名使用者

以下引用之網路:

藝術與科學的關係之我見

藝術教材編寫組 李東風

愛因施坦認為,如果乙個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話,那理論一定有問題。在新的《藝術》教材中將「藝術與科學」的課題放入教材,與傳統的教材相比大不相同,教師在拿到教材時對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就必須做出思考。在此,我就從藝術與科學的角度談談對這一課題的理解。

一、人文與科學的關係

先來看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與科學的關係。文藝復興解放了被宗教禁錮的思想,絕不僅侷限於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領域的幾個方面,由人文主義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新科**動所構成,這些運動都滲透著一種理性主義,通過理性主義恢復了人的尊嚴。這個時期產生了許多思想和學術的巨匠,他們在科學與人文的領域中充分施展著多才多藝的天賦,他們跨文化創造的建樹起到了將科學與人文結合起來的作用。

在這方面可以列舉出許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亞爾培蒂、韋羅丘、公尺開朗基羅、達文西等。尤其是達文西,他不僅對各種藝術無不擅長,而且對各種知識也無不研究,從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觀察和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包括了人文與科學的各個領域。他不僅是著名的畫家,還可以稱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師、建築師、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而其在每一學科中,他都在當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被公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最傑出的藝術家和科學家。

將科學與藝術結合最好的是達文西,可他並不是將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在科學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學家,但他對歷史、詩詞、繪畫、**等文化藝術,特別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也十分喜好。他積極倡導將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從1987 年起,先後多次與藝術家合作創造藝術作品,舉辦「科學與藝術」研討會,並出版了《科學與藝術》的大型畫冊。

時至今日,科學與藝術的融通,應該是一種時代的要求,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求。它已不單在較高層次上廣泛進行,而且逐漸在成為乙個「公眾話題」。

科學與藝術的融通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我國提出的申奧口號,就是要把2023年北京奧運會辦成綠色的奧運、人文的奧運和科技的奧運。在教育活動中,科學與人文的並重已經成為了一種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個性和諧健全的人,教育的功能就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而乙個科學與人文日益融通的社會就需要培養既有科學知識也有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

「新課程的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與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藝術課程在目標定位上,提出要以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質的整合發展為目標。在藝術門類、多學科的藝術教育活動中,通過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的聯結,達到學生藝術能力、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並進一步提出,藝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在這裡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已經是雙重的關係了,它同時體現出人文與科學的關係。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人文與科學的結合已成共識。

二、藝術想像、審美要求對科學的影響

新的《藝術》教材編寫原則中有一條是多門類、多學科相融合的原則。在編寫時注意到了科學與藝術的關聯,例如,中學教材第一冊安排了「藝術與數」的單元教學,使學生初步感受和發現藝術中的「美」與科學中的「數」的關係,溝通美與數的聯絡,從綜合的角度關注藝術、關注科學,達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學生能在藝術與科學的關聯方面做些探索。第三冊的「表現星空」則從另一角度對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做出探索,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藝術與科學的關聯。

藝術的和諧與天體的規律之間觀念互動。科學的觀念和藝術的觀念可以通過互相借用、互相啟發、互相融通來促進二者的相互滲透。教材選擇從科學的角度切入來學習藝術的有關知識,不是簡單的一般意義上的詞語移植,而是在精神境界上趨向一致。

李政道說過: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乙個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

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雕塑、**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響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

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科學家抽象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創造就越深刻。儘管自然現象本身並不依賴於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的抽象和總結乃屬於人類智慧型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類特定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根植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由人類優秀文化積澱、凝聚、孕育而成的人文精神,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是由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於主體的精神品格。

人文知識、人文科學是泛指對社會現象、文化藝術進行研究的學科和知識。在藝術領域內人文與科學的結合將建立起乙個生態文明體系。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客觀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建設良好的環境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功的總和。

「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宇宙觀就是人文與科學的關聯,把人對自然的認識,自然對人類的作用緊密的聯絡在一起,建立和諧的文化生態環境,即生態文明體系。培養高素質的人必須在這樣的乙個體系下進行,把人放在宇宙環境之下,把人放在歷史的「鏈條」上去,使其在綜合的文化環境氛圍中成長。在現實生活中藝術活動往往是綜合的,很少進行單一形式的活動,並且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進行的。

中國教育存在的突出缺點:重教有餘,重學不足;灌輸有餘,啟發不足;複製有餘,創新不足。熊十力認為:

人的智慧型(心智)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叫性智,一種叫量智。性智可以通過藝術、**、繪畫來培養;量智則可以通過分析、數學、物理的訓練來培養。人的性智與藝術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學琴棋書畫。

古人要學習的這些東西,所培養的就是人的性智,也就是把握全域性的能力。量智是指計算機能力與邏輯推理等,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實現;而目前的計算機不能實現人的性智,因為人的許多知識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包括許多直接經驗所獲得的知識、直觀的能力等,如果要機器完成這樣的一種直觀判斷就太難了。從人的智慧型開發的角度來看問題,《藝術》教材在培養學生的性智的同時,與培養量智相結合,才是對學生進行全面藝術教育的路子。

正如姜璐教授認為對學生的培養要知識全面,數理結合、文理結合、技術與基礎的結合。當然藝術教育不可能包攬一切,建立新的「雙主題」的教學模式僅是為了確立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現階段的教學方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藝術教育在科學與人文的相互融通下會有更多的教學方式出現,也正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有不少專家認為,未來的競爭表面上看來是科技競爭,但歸根結底是人才素質的競爭,而提高人才素質主要是人文和科學素養的共同作用,成功進行綜合藝術教育勢必對人才素質的提高發揮重要作用。

三、科學發現,科技進步對藝術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中,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更為緊密。科技的發展為藝術提供新的表現手段,拓展了藝術的表現空間。例如:

西元前6世紀,畢達歌拉斯學派就把最新的科技運用到建築和**中,將琴弦長短粗細與音律的關係的研究運用到樂器製造中,將美與某種比例的關係研究運用到建築及**中。我國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銅編鐘,運用了當時十分先進的音律技術、冶練與鑄造技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當時數學、天文學、物理學高度發達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畫的發展與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光學是分不開的。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藝術的式樣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如:電影、電視、時裝、工業造型設計、電聲**等。

總之,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藝術表現力,拓展了藝術表現空間:如電腦繪畫、電腦設計建築、電子**、電腦動畫等已成現實。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科學與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與科學的溝通是必然之勢,讓藝術與科學在相互融合、相互補充中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參考資料

古人最早將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例子

以藝術與科技完美的結合來進行發明創造,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雖然方向不同,但更兼具融合相通 互補的一面,從 盤古開天 的神話中,先民的第一聲吶喊鑑定了動態藝術的存在,從原始時代敲打出的第一塊石器工具開始,不僅揭開了人類的文明史,它既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也是一次造型藝術的創造與欣賞。考古材料證明,早在...

結合某一藝術門類談藝術與科學的關係

一 填空題 每空1分,共10分 世界三大戲劇體系是 布萊希特 德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蘇 乙個是梅蘭芳 中 泰勒在 原始文化 書中提出了藝術起源於 巫術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的提出者是 王維 清代戲劇的四大聲腔是 梆子腔 皮簧腔 崑腔 高腔 或 弋陽 海鹽 崑山 餘姚 不知道哪個是準確答案 天王送子圖...

藝術的起源與發展,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30

唐婉祺 關於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 斯芬克斯之謎 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類早期的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所知甚少。儘管如此,歷史上的許多學者還是在這一領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這些學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藝術發生的某些條件和根據,對學習藝術和進行藝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