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講的「貪嗔痴」中的「痴」指什麼

時間 2022-02-24 14:20:15

1樓:

愚痴: 又名無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為三毒之一。佛教所說的愚痴,並不是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邪見,與佛教所說的正知正見相反,所以叫做「痴」或「無明」。

《佛教大詞典》解釋說:痴,又曰無明。心性闇昧,迷於事理也。

一切之煩惱由之而起。三毒之一。 唯識論六曰:

「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曰:「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 俱舍論四曰:「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

」大乘義章五本曰:「暗惑為痴。」 成唯識論六卷八頁雲:

雲何為痴?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俱舍論四卷五頁雲:痴、謂愚痴。

即是無明智無顯。 法蘊足論八卷五頁雲:云何痴?

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無知,法無知,僧無知,於苦無知,集無知,滅無知,道無知,於善法無知,不善法無知,於有罪法無知,無罪法無知,於應修法無知,不應修法無知,於下劣法無知,勝妙法無知,於黑法無知,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法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暗,愚痴,無明,盲冥,罩網纏裡,頑騃,渾濁,障,蓋,發盲,發無眼,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盤,無明漏,無明瀑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痴、等痴,極痴,很、等很,極很,痴類,痴生,總名為痴。

佛家講的「貪嗔痴」中的「痴」指什麼? 30

2樓:境界如夢

愚痴:又名無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為三毒之一。佛教所說的愚痴,並不是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邪見,與佛教所說的正知正見相反,所以叫做「痴」或「無明」。

《佛教大詞典》解釋說:痴,又曰無明。心性闇昧,迷於事理也。一切之煩惱由之而起。三毒之一。

唯識論六曰:「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曰:「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俱舍論四曰:「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大乘義章五本曰:「暗惑為痴。」

成唯識論六卷八頁雲:雲何為痴?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俱舍論四卷五頁雲:痴、謂愚痴。即是無明智無顯。

法蘊足論八卷五頁雲:云何痴?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無知,法無知,僧無知,於苦無知,集無知,滅無知,道無知,於善法無知,不善法無知,於有罪法無知,無罪法無知,於應修法無知,不應修法無知,於下劣法無知,勝妙法無知,於黑法無知,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法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

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暗,愚痴,無明,盲冥,罩網纏裡,頑騃,渾濁,障,蓋,發盲,發無眼,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瀑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痴、等痴,極痴,很、等很,極很,痴類,痴生,總名為痴。

3樓:別別

煩惱多種多樣,主要可以歸結為「貪嗔痴」三大類!

4樓:匿名使用者

「痴」,在俗諦中指不明五戒十善之眾生皆具;在聖諦中指無明覆蓋的一切眾生皆具。

5樓:

痴是指人的信念,當然信念有好有壞,所謂痴,和貪,嗔,一樣,是與佛教理念相違背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教中人認為一切皆有定數,應順其自然,順應天意。

6樓:

指愚痴,就是不明道理。

現代人黑白顛倒,是非不分,這就是愚痴的表現。愚痴死後的果報是渾渾噩噩地投生畜生道。

7樓:匿名使用者

愚痴,就是指不信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於是非善惡不能辨別清楚

8樓:無量壽莊嚴清淨

愚痴即是。是墮入畜生道的因。

主要指的是是非不分,愚魯固執,難以從佛法的見聞中進一步進入聞思修的思與修,無法開啟智慧型。

所言,石頭中擠不出油即是。痴有輕重之分別。熄滅貪嗔痴是修行的重點。

南無阿彌陀佛!

9樓:

愚痴 把對的當錯的 還很著迷~

10樓:宗陽子

讚嘆以上各位師兄的回答~南無阿彌陀佛!

11樓:情判

痴就是迷的意思,阿彌陀佛。

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12樓:六六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3樓:背床前行

1、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毀、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3、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14樓:美人計

貪是攀援之心,多了還想多,往外持求,無有止境.,直到奔潰那一天,久攀成習。嗔是順我者歡喜,不順我者討厭嗔恨的心,前兩項都是因為愚痴而來。

多分痴是畜生道。多修善法,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久修會少。

少分貪嗔痴是人道,所以佛法是難信難解之法。

15樓:住真居士

用手做比喻:

貪:當別人對自己豎起大拇指的手勢時,自己很喜歡!於是還想得到別人的讚譽!

嗔:當別人對自己豎起小拇指的手勢時,自己很生氣!於是想找此人理論,甚至爭鬥!

痴:不管任何手勢,不知是好還是壞,麻木不仁!

智慧型:不管大拇指手勢還是小拇指手勢,都是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貪嗔痴!清淨心,平常心,歡喜自在心!

要得到智慧型!

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一句佛號,在生活中在在處處,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令間斷!

標準:念佛,念佛,念念佛!

每個念頭都是佛,如果有個念頭不是佛,則必定是貪嗔痴!是煩惱!阿彌陀佛!

16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是針對事物的,痴,是針對理智的。

執著美好的事物叫貪,討厭惡苦的事物叫嗔。

明理者,不痴,叫理智,

明理的人,對治貪嗔就比較容易,

不明理的人,就叫痴呆,就不能對治貪嗔,解脫就很難。

17樓:啖竹堂

貪嗔痴,為三毒煩惱,是一切障礙輪迴的開始。

貪,對應餓鬼;嗔,對應地獄;痴,對應畜生。是六道輪迴的三惡道!

佛法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綱,戒即降服貪,定即降服嗔,慧即降服痴。

六道眾生貪愛一切無常的享受,互相憎恨,攻伐,又愚痴的執著無常,此身即我。由貪嗔痴流轉於無邊的輪迴之中。

18樓:匿名使用者

貪指的是愛欲、渴望,有所追求、趨向的心情

嗔指的是恨、害怕、嫌惡,有所迴避、遠離的心情這兩者有共通之處,並且是兩種相反的、互相影響的心態,兩者均會導致痛苦。

痴又作無明,指的是對於自己的內心認識不清、對於萬物都在變易的現實和有生即苦真理沒有任何的覺悟,從而導致了自己貪和嗔的增長、並在痛苦中流轉沉浮。

19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20樓:無待的至人

貪是不滿足,嗔是憤恨,痴是死心眼!!

21樓:老鄉你別走

貪:貪錢,貪名,貪利,貪色,貪樂。

嗔:仇恨,不滿意,嫉妒,抱怨,怨恨。

痴:著迷,盲目跟隨,執著,一根筋。

22樓:匿名使用者

有所喜愛皆屬貪;

有所厭惡皆屬嗔;

知見立知皆屬痴。

23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對慾望的執著;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嗔,是對於喜怒的偏執;

痴,是對於喜好的偏執;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24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講;貪是貪婪或者是貪欲。嗔是嗔恨或者是嫉妒。痴是愚痴或者痴呆。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25樓:匿名使用者

貪心,憤怒之心,痴心

佛教中的貪嗔痴分別指的是哪些意思?

26樓:匿名使用者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定、慧「 即是對治 」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種有道德的、有規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

1、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毀、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27樓:咖咖

這是一種心境,貪就是對喜歡的東西過於偏執,總想著越多越好。嗔就是和貪想對立的一種,對討厭的東西過於偏執,這東西越少越好。痴則是對於不懂的東西過於痴迷,沉迷其中。

28樓:枯木逢春

貪指貪財,貪色,貪吃,嗔指的是仇恨,痴主要是指不明白道理,愚昧。

29樓:做個愛吃的瘦子

佛教裡面指的意思就是慾望太強列乙個人如果擁有了自己目前得不到的慾望,那麼就會讓自己變得非常的可怕。

30樓:安和祥

沒有如來佛說的大智慧型心,就沒有乙個人是不貪的,因為有痴必有貪。說的徹底的話,那就嚴重了,想成佛,想證得不生不滅,也是貪!更是痴!

不是證不得,想證,想得,就一定證不得!經中明明說道,無壽者相。可是哪個能不著壽者相呢?

不著壽者相,就沒有人學佛了。所以,大貪才有大動力,不貪才能得到本具足。

「貪,嗔,痴」中的「嗔,痴」怎麼理解

嗔 又作嗔怒 嗔恚等,指仇視 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 中說 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 中則說 嗔者,於苦 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 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

佛學裡說的貪痴嗔中的痴能帶來什麼危害?

痴,指的是沉迷在某種現象中不能自拔。絕大多數的痴迷對自己對家庭都有害。痴酒,會在醉後控制不了自己的頭腦而做出錯誤的選擇,可能因此賠錢也可能送命 痴賭,可能會令你傾家蕩產 痴網遊,可能會令你放棄正常的生活學習,最終不能賺錢養活自己。除非你是痴迷學習 科研以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愚痴的業報,顯報在畜生道,...

把壞的情緒排除掉也有報應嗎,把貪嗔痴排除掉負面情緒排除掉也有報應嗎

車顯昭 這是心理問題,我們心裡多少都有保護屏障,而屏障抗打擊能力的大小取決於你的心態。例如當我們心情放鬆愉悅時,這種屏障就回變得鬆懈,這時發生主觀上認為倒黴 不滿意 不能接受或打斷美好心情時,往往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難過 傷心 憤怒 壓抑 抑鬱等特點。但當我們神經緊繃的狀態下就算髮生原子彈 這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