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中的「嗔,痴」怎麼理解

時間 2022-04-01 08:50:09

1樓:林逸煙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

「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

「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痴 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

「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又將隨煩惱中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不正知等作為痴的具體表現。

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痴愚。

2樓:匿名使用者

乃貪婪之意,貪婪包括對財權等,也就可以說是野心;痴和是緊密聯絡的痴是痴迷痴迷包括財權自己的名譽與利益等。嗔就是發怒,如果這些得不到就會發怒,還有這些事情不能達到目的就會發怒

3樓:匿名使用者

「貪」貪心,慾望;「嗔」生氣,發怒;「痴」痴迷,執著。

佛家講的「貪嗔痴」中的「痴」指什麼

愚痴 又名無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為三毒之一。佛教所說的愚痴,並不是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邪見,與佛教所說的正知正見相反,所以叫做 痴 或 無明 佛教大詞典 解釋說 痴,又曰無明。心性闇昧,迷於事理也。一切之煩惱由之而起。三毒之一。唯識論六曰 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

佛學裡說的貪痴嗔中的痴能帶來什麼危害?

痴,指的是沉迷在某種現象中不能自拔。絕大多數的痴迷對自己對家庭都有害。痴酒,會在醉後控制不了自己的頭腦而做出錯誤的選擇,可能因此賠錢也可能送命 痴賭,可能會令你傾家蕩產 痴網遊,可能會令你放棄正常的生活學習,最終不能賺錢養活自己。除非你是痴迷學習 科研以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愚痴的業報,顯報在畜生道,...

把壞的情緒排除掉也有報應嗎,把貪嗔痴排除掉負面情緒排除掉也有報應嗎

車顯昭 這是心理問題,我們心裡多少都有保護屏障,而屏障抗打擊能力的大小取決於你的心態。例如當我們心情放鬆愉悅時,這種屏障就回變得鬆懈,這時發生主觀上認為倒黴 不滿意 不能接受或打斷美好心情時,往往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難過 傷心 憤怒 壓抑 抑鬱等特點。但當我們神經緊繃的狀態下就算髮生原子彈 這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