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裡說的貪痴嗔中的痴能帶來什麼危害?

時間 2022-12-08 18:45:07

1樓:匿名使用者

痴,指的是沉迷在某種現象中不能自拔。

絕大多數的痴迷對自己對家庭都有害。

痴酒, 會在醉後控制不了自己的頭腦而做出錯誤的選擇,可能因此賠錢也可能送命……

痴賭,可能會令你傾家蕩產……

痴網遊,可能會令你放棄正常的生活學習,最終不能賺錢養活自己。

除非你是痴迷學習、科研以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

2樓:如幻諸法無生無滅非去來今

愚痴的業報,顯報在畜生道,終報在地獄。人世間,也有愚痴業的報相,比如戀物癖同性戀及呆傻等等。

『痴』的義,並非前面兩人所說,若欲求解,去經中尋求佛所說的法義。

比如,成唯識論六卷:雲何為痴?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3樓:水色空萌

這裡的痴是迷戀,留戀,執念的解釋。

佛家與道家常說的: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別代表什麼,請詳細點

4樓:菜菜cai菜菜

貪、嗔、痴、慢、疑在佛教中被稱為五毒,道教中並未有此類說法。

1、貪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因為我們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成為它的奴隸,甚至心安理得地讓它牽著鼻子走。如果再廣泛一點講,修行過程中執著、沉迷於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為貪。

2、嗔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公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

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拼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3、痴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對於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痴的表現。

還有一種愚痴就是對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總之,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4、慢慢就是傲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華洋溢,高人一等,結果看輕別人也是慢。

凡有自我膨脹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為自己已有證悟,有了一定的智慧型神通,瞧不起別人等都是慢。

5、疑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從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見:執著五蘊的身心裡面有乙個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靜時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或反應,執著於覺受等等都是身見。

b.邊見:執著於斷、常二見即為邊見。由於缺乏足夠的智慧型與覺悟,不能正確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質或義理。

c.邪見:各種不正確的導至惡業生起的思想念頭等都叫邪見。比如「無毒不丈夫」就是邪見。

d.見取見:執著於只有自己的見解是對的,稱為見取見。

e.戒禁取見:對於修言人而言,凡執著信持不正確的戒律,不能正確地看待戒律等都稱為戒禁取見。

佛學中,貪,嗔,痴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沒提到恐懼呢?

5樓:匿名使用者

一、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二、佛家「貪、痴、嗔」三唸:

1、貪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

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

3、痴 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

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又將隨煩惱中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不正知等作為痴的具體表現。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痴愚。

三、佛學中之所以沒有提到恐懼,因為恐懼是七情之一,因無知而恐懼,未知的東西是痴愚,因慾望而恐懼失去身外之物是貪執,應該也有源於嗔怒的恐懼,七情三毒算是各有交叉,不是包含屬於的關係。

6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痴,以及慢和疑,都是自己的無明的反映,也就是不明智、不能正確的判斷和思維的表現。所有這些其實是不同的情況特徵,其根本都是由於貪。由於貪,也就是自我慾望、自我見解的執著,而產生了嗔恨惱怒、痴迷不捨,或者傲慢,或者對任何知識任何現象的懷疑。

以及其他所謂八萬四千煩惱,其實也是一樣,都是自我的愛,也就是貪。

《法句經》:從愛欲生憂,從愛欲生怖;離愛慾無憂,何處有恐怖?

起源於「我愛」,對慾望的不滿足、貪婪,而後產生的各種情感。因我愛的不滿足,而生憂慮,因我愛的易流失,而生恐怖。

一切世間種種對財富、地位名望、生命的憂慮或恐懼,無不**於欲愛的執著。

從過程上看,首先是欲愛給予的喜樂感受,在意識中產生記憶,在貪心的作用下使我們追求更多的喜樂,並對不同於已有的喜樂印象的東西產生恐懼和逃避。比如對不喜歡的顏色的恐懼、對不喜歡的形象的恐懼、對危害生命中各種快樂感受的其他感受的恐懼。

7樓:身相等虛

恐懼是由「貪」而來,諸法如幻,就是我們的認為的這個「我」也是幻的,因為認為有個實「我」可得,所以產生對「非我」的外在人事物的貪。因為把得到的東西認為是「屬於我」,怕失去已得到東西,所以會「恐懼」。最根本的毒是「貪」,恐懼是派生的,所以不提。

8樓:青蓮荷花藕

貪、嗔、痴、慢、疑,這是八萬四千煩惱,歸納到最後就濃縮到這幾個字了。所有的煩惱習氣都是從這幾個裡面生出來的。恐懼也包括在這其中。

9樓:天下倒影

貪嗔痴是因,恐懼是果,是因貪嗔痴而來,如果沒有了貪嗔痴,其他也就都沒了。

恐懼的直接因素是煩心大,自己找一下都煩什麼人,真心懺悔不該煩對方,悔真了就能好。

對方有毛病是他們的事,但我們自己去煩他們,並且難受就是我們不對了。

阿彌陀佛。

10樓:匿名使用者

心經中:"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裡也說到體、相、用。有聽過吧!如果有的話,那我就用這個稍微簡單的分享個人的一點點的體會。

所謂的貪、嗔、痴三者,是人們煩惱及痛苦所總結出來的三大根源,屬於煩惱的"體"..而恐懼則是因為貪、嗔、痴的作用後,所具體表現出來的煩惱的"相"之ㄧ,也可以說是對於人們所產生的作用。基本上可以稍微用這樣的方式去理解。

當然,佛法說的體、相、用。或者是貪、嗔、痴三者之間。也都是迴圈往復的交錯影響,這是個很複雜的關係網,所以更深一層的理解佛法之後,你會發現其實都是同乙個東西,也都同時存在三種作用。

那就要看你對於佛法的體悟到什麼層次了!

佛家說忌三 貪嗔痴 中的嗔死什麼意思..還有7情指哪7情?

12樓:無上真愛

嗔死指忌恨,氣惱而致死亡名為嗔死。

7情指喜,怒,憂,傷,悲,恐,驚。(七種人之極度之心情)

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13樓:六六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4樓:美人計

貪是攀援之心,多了還想多,往外持求,無有止境。,直到奔潰那一天,久攀成習。嗔是順我者歡喜,不順我者討厭嗔恨的心,前兩項都是因為愚痴而來。

多分痴是畜生道。多修善法,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久修會少。

少分貪嗔痴是人道,所以佛法是難信難解之法。

15樓:住真居士

用手做比喻:

貪:當別人對自己豎起大拇指的手勢時,自己很喜歡!於是還想得到別人的讚譽!

嗔:當別人對自己豎起小拇指的手勢時,自己很生氣!於是想找此人理論,甚至爭鬥!

痴:不管任何手勢,不知是好還是壞,麻木不仁!

智慧型:不管大拇指手勢還是小拇指手勢,都是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貪嗔痴!清淨心,平常心,歡喜自在心!

要得到智慧型!

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一句佛號,在生活中在在處處,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令間斷!

標準:念佛,念佛,念念佛!

每個念頭都是佛,如果有個念頭不是佛,則必定是貪嗔痴!是煩惱!阿彌陀佛!

16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是針對事物的,痴,是針對理智的。

執著美好的事物叫貪,討厭惡苦的事物叫嗔。

明理者,不痴,叫理智,明理的人,對治貪嗔就比較容易,不明理的人,就叫痴呆,就不能對治貪嗔,解脫就很難。

17樓:啖竹堂

貪嗔痴,為三毒煩惱,是一切障礙輪迴的開始。

貪,對應餓鬼;嗔,對應地獄;痴,對應畜生。是六道輪迴的三惡道!

佛法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綱,戒即降服貪,定即降服嗔,慧即降服痴。

六道眾生貪愛一切無常的享受,互相憎恨,攻伐,又愚痴的執著無常,此身即我。由貪嗔痴流轉於無邊的輪迴之中。

18樓:匿名使用者

貪指的是愛欲、渴望,有所追求、趨向的心情。

嗔指的是恨、害怕、嫌惡,有所迴避、遠離的心情這兩者有共通之處,並且是兩種相反的、互相影響的心態,兩者均會導致痛苦。

痴又作無明,指的是對於自己的內心認識不清、對於萬物都在變易的現實和有生即苦真理沒有任何的覺悟,從而導致了自己貪和嗔的增長、並在痛苦中流轉沉浮。

19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20樓:無待的至人

貪是不滿足,嗔是憤恨,痴是死心眼!!

21樓:老鄉你別走

貪:貪錢,貪名,貪利,貪色,貪樂。

嗔:仇恨,不滿意,嫉妒,抱怨,怨恨。

痴:著迷,盲目跟隨,執著,一根筋。

22樓:匿名使用者

有所喜愛皆屬貪;

有所厭惡皆屬嗔;

知見立知皆屬痴。

23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對慾望的執著;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嗔,是對於喜怒的偏執;

痴,是對於喜好的偏執;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24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講;貪是貪婪或者是貪欲。嗔是嗔恨或者是嫉妒。痴是愚痴或者痴呆。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25樓:匿名使用者

貪心,憤怒之心,痴心。

佛教中的,貪,嗔,痴,慢,疑,分別什麼意思呢?

26樓:匿名使用者

貪就是所謂的貪心,貪財,貪色,對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強烈執著與熱愛。嗔就是嗔恨,就是發怒,生氣。痴就是愚痴,愚昧,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生生世世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卻自得其樂。

慢就是傲慢心,就是人心不平,人心不平,大地就不平,就會引發**,在佛法看來,這個世界上只有人禍,沒有天災,所以的天災都是人心感召的。疑就是猜疑,總是猜測別人的意思,自以為很了解別人,用自己無明的意識心,來看待身邊的眾生,給他們貼上好人,壞人的標籤。殊不知自己才是愚痴之人。

「貪,嗔,痴」中的「嗔,痴」怎麼理解

嗔 又作嗔怒 嗔恚等,指仇視 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 中說 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 中則說 嗔者,於苦 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 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

佛家講的「貪嗔痴」中的「痴」指什麼

愚痴 又名無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為三毒之一。佛教所說的愚痴,並不是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邪見,與佛教所說的正知正見相反,所以叫做 痴 或 無明 佛教大詞典 解釋說 痴,又曰無明。心性闇昧,迷於事理也。一切之煩惱由之而起。三毒之一。唯識論六曰 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

把壞的情緒排除掉也有報應嗎,把貪嗔痴排除掉負面情緒排除掉也有報應嗎

車顯昭 這是心理問題,我們心裡多少都有保護屏障,而屏障抗打擊能力的大小取決於你的心態。例如當我們心情放鬆愉悅時,這種屏障就回變得鬆懈,這時發生主觀上認為倒黴 不滿意 不能接受或打斷美好心情時,往往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難過 傷心 憤怒 壓抑 抑鬱等特點。但當我們神經緊繃的狀態下就算髮生原子彈 這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