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有必要學習傳統的儒家 道家 佛家思想嗎

時間 2021-08-30 10:46:24

1樓:鍋子哥掃芒

先說說儒家思想吧:

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孔子之道」,不得不說孔子的理念中,從現在的視角來看是精華與糟粕俱存的。

雖說孔子是儒家思想核心人物,但事實上儒家思想的範疇很廣,不僅包括傳統的思想、文化,甚至還有政**教、哲學理論、待人處事的態度。誠然,我們現在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詳細學習傳統的儒家思想,但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大小事,比如守時、禮貌、謙虛、好學等,都離不開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

我國是傳統的文化大國,甚至影響了周邊的國家,比如南韓、日本,長久以來也都深受儒家影響,即便是現在這兩個國家的儒學文化保留的也很好,足見儒家思想是東方國家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支撐,儒家思想強調的包容理念,無論是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促進國家的團結與和諧都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現在這個趨於理性的時代,儒家思想可以重塑人民的思維,建立道德價值觀。

道家思想:

比如道教推崇「自然無為」,這對於現代人調適自己的心態、端正自己的行為即有著深刻的啟迪。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若能以「順其自然」的態度直面問題,不僅可保持心態健康,而且可減少社會的許多紛爭。

比如道教強調關愛。同時強調不僅關愛人,也關愛大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所**的「環境保護"問題。

再比如,道家的「少私寡欲」,主張「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這對於我們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杜絕「竭澤而漁」式的開發,堅持可持續發展。

學習佛家思想並非是讓我們信仰佛教,而是從佛家思想中學習到待人處事的方式和精髓,佛家思想不是讓我們脫離生活或者厭棄現世,而是讓我們以智慧型來分析、理解、判斷現實中的問題,尋找中解決方式。做好我們能夠做的事、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總結: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經歷了千年的變遷其中一定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如何將糟粕剔除,並將精華和當代的教育、文化相結合是我們重要的研究課題。

2樓:生活無奇不有

有必要。但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好的東西就不要學,有用的東西才學。傳統思想有些也是不符合現代觀念的,對社會的進步也沒有用處。這些就要捨去。

3樓:o姐林語菡

有必要,因為這些思想在現在的社會中還是經常要用到的,學好了處理事情才能更加游刃有餘。

4樓:一二三四五六

有必要。因為這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裡面蘊含了很多的大道理,需要我們在學習中去領略。

5樓:獨來讀網

宗法社會沒了,那些東西就沒了依附,即使學了,何用之有?

宋明理學分別和佛道和傳統儒家的思想有何區別? 10

6樓:一槓青年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運(佛教),又繼承孔孟正宗(根本),並能治理國家(目的)的新儒學,是宋明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漢儒治經重名物訓詁,至宋儒則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因有此稱。

宋明理學大致分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個階段:"程朱理學"的核心是"天理"說和"格物致知"論;"陸王心學"是理學發展的新階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無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說,也是強調知和行都產生於心。程朱理學在南宋以後成為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陸王心學在明中期以後得到廣泛傳播。

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是儒、釋、道三教長期爭論和融合的果實,也是春秋戰國和漢代這一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思想體系的完善過程。它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形態呈現出來,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7樓:殷龍

(1)宋明理學是哲學化的儒學

傳統儒學經由宋元明時期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發展成哲學理論體系(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和方**的統一,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點),體現著宋明理學家們融合創造的哲學智慧型.

(2)宋明理學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哲學核心的儒學它以儒學的倫理道德為本位,與漢代董仲舒儒學相比,宋明理學的重點並不在政治方面,而在倫理道德方面;與先秦儒學相比,宋明理學對倫理道德的闡述更側重於哲學的表達.

(3)宋明理學是佛道化的儒學

宋明理學是中國古代儒、佛、道三家思想長期對立融合的產物,帶有明顯的佛道化的特點:一是吸收了佛道的思維思辨方式方法,來彌補以往儒家思想的理論缺陷,重新建構了儒家學術思想的理論體系.二是借鑑佛道二教的傳教譜系,創立儒家學說的傳道體系,即儒學的「道統」.

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義思想吸收進來,並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主張.

8樓:巨蟹

。。。。。。。。。。。。

佛教教義與儒家思想有什麼衝突? 15

9樓:匿名使用者

1、佛教的出世主義與儒家的綱常名教之爭。

佛教講出家修行,這就與儒家名教忠君孝父之道發生了矛盾。早在佛教初傳的漢代,據《理惑論》所記:「問曰:

『《孝經》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今沙門剃頭,何其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

(這句話的意思:孝經告訴我們,身體髮膚都是父母給的,我們不能損傷,現在佛門要剃頭,是與聖人說過的話相違被的,是不孝的。)

這類的指責是從儒家孝道出發的,認為佛教落發出家絕棄後嗣違背儒家孝道。

至於佛教宣揚出家修行脫離塵世,不再致禮王者的思想,則直接與儒家的忠君之道衝突,以至在東晉時代儒佛之間引起了一場沙門應不應致敬王者的大辯論。

2、佛教與儒家之間的夷夏之爭。

儒家思想是中土華夏民族自己的思想,而佛教是外來宗教,因此儒家學派指責佛教為夷狄之教,只適合於夷狄地區,而不適合於中土華夏。這一爭論最早也發端於漢代。

3、 佛教的宗教哲學與儒家世俗哲學之爭

佛教宣揚三世因果報應說和神不滅論等神學思想,以及一切皆空,心生萬法等宗教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儒家則重視現實世界,不講來世及三世因果報應,認為現實世界不是空幻的。

王興國認為,從佛教在西漢末傳入中國以後,儒佛關係一直貫穿於整個中國文化。它不僅僅影響到我們的個人生活,而且影響到中國文化的走向,即關於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的問題。

「今天處在世界文明對話的時代,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關係怎麼處理,也有乙個很重要的內容在其中,這就是儒佛的關係。」

在王興國看來,從歷史角度來看,儒佛關係的發展可以說是經過從對抗到對話、再互相攝取和交融,然後不斷糾葛又不斷融合這樣乙個反反覆覆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佛教進入了中國文化,深入中國人的心靈,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他表示,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後,在逐漸中國化的過程中就有了本土化的佛教,像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和淨土宗,特別是禪宗和淨土宗,一直保留到現在。

「中國最興盛的就是禪宗和淨土宗,這些宗派都是中國化的產物,它們跟中國本土的文化是有密切關係的。」

從佛教在西漢末傳入中國以後,儒佛關係一直貫穿於整個中國文化。

它不僅僅影響到我們的個人生活,而且影響到中國文化的走向,即關於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的問題。

「今天處在世界文明對話的時代,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關係怎麼處理,也有乙個很重要的內容在其中,這就是儒佛的關係。」

在王興國看來,從歷史角度來看,儒佛關係的發展可以說是經過從對抗到對話、再互相攝取和交融,然後不斷糾葛又不斷融合這樣乙個反反覆覆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佛教進入了中國文化,深入中國人的心靈,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他表示,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後,在逐漸中國化的過程中就有了本土化的佛教,像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和淨土宗,特別是禪宗和淨土宗,一直保留到現在。

「中國最興盛的就是禪宗和淨土宗,這些宗派都是中國化的產物,它們跟中國本土的文化是有密切關係的。」

中國歷史上有四個帝王向佛法發難,釀成災難,史稱「三武一宗滅佛」。

第一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音:濤,鮮卑族)親率鐵騎踏平四國,一統北方。

當時佛法廣傳,很多人出家修行。他438年下詔,令50歲以下僧侶還俗,以解決兵源;444年,又以佛法搞「迷信活動」為由(詔曰:「假西戎虛誕,生致妖孽」),下詔驅逐僧侶。

446年,在重臣崔浩的進言下,發出了最嚴厲的滅佛詔:擊破焚燒佛像及佛經,拆毀寺院,活埋僧侶。

當時篤信佛法的太子再三上表勸諫,拖延了詔書的頒布,一些僧人得以逃脫。

不幾日,便開始砸佛塔、毀佛像(鑄錢)、燒佛經、殺僧尼、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第二位:北周武帝宇文邕

574年,宇文邕揚言不怕下地獄,佛、道齊滅,毀佛道經書、塑像,令和尚道士還俗。

滅北齊後,又在原北齊境內禁斷佛、道二教,奪寺4萬所為宅第,焚毀佛跡,強迫300萬僧尼還俗,使北方佛法幾乎滅跡。

第三位:唐高祖李淵

626年,太史令傅奕七次奏本滅佛,言詞激切,李淵不顧絕大多數臣子的反對,五月下詔書:「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

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其它寺廟、道觀拆毀,只供養精進的佛、道家**,其他都令還俗。

當時唐朝只有300多個州府,而全國5,000多所寺廟、50萬僧尼、近百佛洞石窟,如果執行意味著九成以上的寺廟被毀,46萬僧尼被剝奪信仰。

第四位: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李炎信仰道教,26歲時登基。

會昌五年八月(845年),在深入清查後,開始大毀佛寺,詔書明令拆除寺廟4,600餘所,小寺院4萬餘所,佛經大量被焚,佛像燒熔鑄錢,強令26萬多僧尼還俗,古印度和日本和尚也不能倖免。

史稱會昌滅佛。

第五位: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繼位的第二年,955年五月,下詔大毀佛寺。境內佛法寺廟,除了有皇帝題字的可保留外,每縣只留一寺,其它盡毀。

全國共拆廟30,360所,毀佛像鑄錢,近百萬僧尼被逼還俗。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

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國歷史上,這幾位皇帝曾經發動過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之厄」。

在中國歷史上,這幾位皇帝曾經發動過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滅佛原因

佛教是外來宗教,是一種異國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它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必然會引起與中國傳統思想文:

三武一宗化的矛盾。另外,佛教的發展,需要由巨大的經濟力量作為支援。寺院經濟力量的過分發展,會引起世俗統治階級的不滿,種種交織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時,導致通過政治手段加以解決。

中國佛教史上所謂「三武一宗」之難,也就是這種矛盾鬥爭激化的結果。

佛教自漢明帝傳入中土以來,曾幾度輝煌。佛教最興盛的時候是在南北朝時期和中唐、晚唐時期。當時人們對佛教的狂熱毫不亞於一場全國範圍內對某些人的極端崇拜。

在這樣的狂熱下,那時的僧尼道眾、廟宇寺院也是遠多於現在,而且那時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權。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便發生了多次反佛運動。

當時北周的佛教,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寄生蟲。

寺院的和尚們不但不當兵,不納稅,且面對災民時,表現出來的非但不是賑災,反而趁機吞併土地,使農民生活更加困苦。滅佛這一策略暗暗在宇文邕心中生成。

公元574年,他最終強制僧侶強制滅佛,這不僅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更是擴充了軍隊。記得在滅佛期間,有一位大膽的僧人問武帝:"佛是救世主,施恩布道,陛下取消佛道,不怕受罰麼?"

周武帝道:"只要百姓幸福,國家興盛,我寧可受盡苦難。"彷彿可以看到他大義凜然的神色,這是何等的胸襟。而滅佛這一策略,也確實使北周的國力大大增強。

參考資料**人民網-揭儒家與佛家的關係:儒家求「美」佛家求「善」

儒家 道家對學生學習或者生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0 感覺對生活直接影響不是非常大,對觀念有一些影響,間接影響了生活,比如道德觀念等等 體現在為人處世,做事方式,思想,道德倫理這些方面 經典 儒家 對人生的意義 雖然不能給你乙個完全的答 案,但是可以提示你 儒家思想可以概括為 仁 義 禮 智 信。仁 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己所不欲,勿施於...

儒家 道家 法家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道家中心思想是 天道無為,萬物化育 意思是說自然界從來不干涉萬物,萬物才很好地進行了生長發育。儒家主張 正名 仁義 忠恕 知命 法家主張社會控制一切,認為人生來性惡 但是各個道派中不同時代的代表人物各自的觀點也不盡相同 你在這個 看下http www.zoneheng. 儒家 仁愛 道家 無為。法家...

儒家,道家,釋(佛)家關於水的論述或看法!跪求!各位大神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天底下沒有比水更柔軟的東西,而攻堅克強的能力卻沒有勝過水的,因為沒有什麼東西能替代它。老子通過對大自然的長期觀察,歸納總結出樸素的辯證思維,提示了柔弱勝剛強這一自然規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他強調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