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的最後一課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漫遊世界,十年間,他們遊歷了所有的國家,拜訪了所有有學問

時間 2021-06-29 20:05:59

1樓:遠古的軟綿綿

說實話,非常扯,非常沒有生活經驗。如果不除草,雜草是會弄死莊稼的!很簡單的道理為啥偏舉一個蹩腳的例子呢……一看就不是哲學家寫的文章啊!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意思就是讓我們用美德拂去心中的雜念。至於哲學家為什麼沒有來,我覺得就是希望**們自己領悟,因為美德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這個答案如果出自哲學家之口就有點自誇的意思了,而謙遜恰恰也是一種美德。

或者說因為是最後一課已經上完,一年後如果哲學家再來的話,最後一課也就不能稱之為最後一課了,這樣的最後一課給人的感覺也更加雋永,有點受用終生的意思。說點什麼,借用康德的一句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看了樓下的答案,也覺得自己理解不是很到位,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應該是比較貼切的。頂一下!

3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地上的雜草易除,心裡的雜草需要我們用時間用美德來佔領。

一點建議,祝你好運!

4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這位哲學家的做法比較像蘇格拉底和孔子的作風。蘇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稱作“助產術”,孔子的教學方法可稱之為“啟發”,相似之處就是不直接告訴你道理知識,你要自己去悟。說到這兒,我想這套方法其實更像中國禪理的闡述方式。

其次,“要想讓靈魂淨潔,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佔領它”這句話讓我聯想到蘇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識”,此外蘇格拉底還有個名句“認識你自己”,這兩句合起來就是說:一個人對他自己的認識就是關於德性的知識。蘇格拉底認為人的心靈內部已經包含著一些與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則,為使靈魂不致盲目必須求助於靈魂內部的原則去發現真理,而這個原則就是德性。

蘇格拉底終其一生都在踐行著“德性就是知識”這條準則,他知道什麼是不正義,寧肯受到不正義的懲罰也不願做不正義的事情,以求無愧心靈的自省。

那麼,就替哲學家說句“德性就是知識”吧。

附:1.寫了這麼多,如果你不哲學專業的,那我說的可能有點偏了。一家之言,自圓其說罷了,還望提問者多加思考、批判。

2.我不同意樓上引康德的話來作為哲學家的話。頭頂的星空是指理性,道德律令指實踐即自由的領域,這正好對應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拿到此處來,不說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得說是大物小用了吧。

當然,你如果只是把那句名言做通俗的理解也無可指摘。一己之見,旨在求知,遠非攻擊。

哲學家的最後一課,哲學家的最後一課的閱讀答案

夜已臨近 1 事物是多面的 做一件事要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找到最適合的方法來處理 2 學識豐富 思想達到一定高度 成語 飽讀詩書 飽經風霜3 應該是 老師明白學生不會給他想要的答案4 並非言而無信 老師讓一年後重聚 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年後學生照做了他吩咐的事 自然已經領悟了 還有一種...

哲學家的最後一課

冰涼的玉 1.因為 們的方法只是去毀滅,而不是充滿愛心的把雜草除掉。2.那就是在草上種滿莊稼。3.是哲學家親手種的,希望 們領悟自己的本意。4.人性本善,多麼 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要想徹底除去心中的黑暗,就要用美德去感化,正如雜草與莊稼。 望月佳時 1.因為 們都只想著如何除掉野草,但是卻不是長久之...

最後一課閱讀答案,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去漫遊世界,十年

讓 們明白怎樣清除心靈的雜草.他不僅想讓 有豐富的知識,還要擁有美德。 寒江 哲學家的偉大在於 使生命的昇華 閱讀 最後一課 完成各題。最後一課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去漫遊世界。十年間 心碎 1 筆飽墨酣 筆力飽滿,用墨充足。形容詩文酣暢渾厚。2 怎麼樣除掉曠野裡的版雜草。權 3 示例 我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