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宦官專權的成因,中國古代宦官干政的原因。

時間 2022-01-16 23:40:19

1樓:匿名使用者

與皇帝朝夕相處,近水樓台,再加皇帝昏庸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原因太複雜了,各朝的情況不同,即使在一朝,每乙個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3樓:

清代之前漢人的皇帝都規定長子即位,常常出現皇帝駕蹦小皇帝還未成年,這就必須有皇太后替其掌權,但皇太后這樣的女人在長期的宮廷鬥爭中常常依靠就是身邊的太監,在掌權之後由於女人的弱項------大事拿不定主意,象人事任免的事剷除異己之類的都要找人商量,心腹就是那些之前幫她們的太監總管們.時間一長小皇帝即使長大許多權利已經被那些太監所掌握.

中國古代宦官干政的原因。

4樓:姜三喵

太監,又叫宦官、內臣,是封建社會一種悲哀的現象。我們現在很多人提及太監,大多是電視劇集裡的太監,很少有正面的形象,他們要麼不男不女、陰陽怪氣,要麼膽小怕事、左右逢源,還有的就是陰險狡詐、作惡多端。但是,歷史上卻有一些成大事的太監,如鄭和、蔡倫這些人對後世的貢獻是無可替代的。

回顧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帝制時代,太監的數量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明代這個太監數量最多的時期,也不到十萬。但是,這些宦官們的能量卻是不容忽視的。

縱觀歷史,從漢代開始的十常侍,到清朝末年老佛爺手下的安公公、小李子,唯有宋代沒有太監亂政,其餘大多數的朝代都出現過太監干政、禍國的事件。這些都是碰巧發生的嗎?還是其中有什麼原因?

先說宋代為什麼沒有出現宦官亂政的局面。縱觀整個宋朝社會,沒有能完全掌有大權的文官或者武官。宋代的以文率武的政策,致使武官不握兵權,而文官多為士大夫出身,以忠君報國為己任,野心家少之又少。

再者,文官的朝政意見一旦相左,很快會形成各自的集團,互相爭鬥,由此導致從**到地方的文官各自為政同時又相互制約。所以,皇帝不用費心去培養乙個親信或者說是乙個專用的奴才去替自己處理分化文臣武將的事情。宦官與朝政不相接觸,也就減少了宦官亂政的機會。

那麼,其他朝代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太監亂政的局面,是不是其**結構與宋代截然相反呢?事實上,的確是這樣的。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以來,從**到地方,從文官到武將,各個**手中都握有大大小小的權力,所有**雖然都服務於乙個君主,但**們在利益面前都會打起自己的小算盤。

所謂山高皇帝遠,皇上高高在上,不是每乙個**他都可以看得見。久而久之,就會有人做出反舉。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皇上總會把大權交給自家的親屬或是身邊的親信。

這是重用宦官的根本原因。

還有乙個間接的原因使得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那就是有些事情皇帝可以交給自己信任的大臣們去做,有些事情則不然。例如,暗中監視某個要臣。這些沒有辦法做在明面上的事情,就要靠皇帝身邊的親信去做。

宦官為皇帝做過越多此類的事情,皇帝自會越重用他。久而久之,當宦官不想再受控於人,想要獨攬大權的時候,就會出現干政的局面。

另外,太監因為沒有子女,皇帝通常不會有宦官篡權之虞,所以才對他們放鬆了警惕。再加上平日裡宦官經常討好皇帝,說些貼心的話,又照顧皇帝的起居,自然容易得到皇帝的信賴,繼而有機可乘,干涉朝政。

所以說,史上的宦官干政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內在原因的,是封建社會腐朽政治的產物。

宦官專權的原因

5樓:匿名使用者

皇權高度集中的表現和結果

6樓:匿名使用者

明太祖時,曾鑄鐵牌置宮門內:「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明成祖給宦官委以出使、專徵、監軍、分鎮等軍政大權。永樂十八年(1420),設立「東廠」特務機構,由親信宦官掌管,後來例用司禮監太監提督,開宦官干政之端。

明宦官專權,始於英宗時之司禮監太監王振。

與漢、唐相比,明代宦官數量龐大,機構發達,權力廣泛。

明朝宦官機構非常龐大,重要的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

明朝廢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權力真空,這為明代宦官專權提供了空間,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竊取了部分皇權。

皇帝不理政事的時候,容易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票擬制度——司禮監秉筆太監代替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批紅」,成為皇帝的代言人,甚至利用職權之便擅自更改內閣的票擬。

《廿二史札記》卷三三「明內閣首輔之權最重」條:「人主不親政事,故事權下移,長君在御,尚以票擬歸內閣,至荒主童昏,則地近者權益專,而閣臣亦聽命矣」。「明代首輔權雖重, 而司禮監制權又在首輔上。

」英宗 王振 司禮太監 1435-1449

曹吉祥 司禮太監 1457-1461

門達 錦衣衛指揮使 1463

憲宗 汪直 西廠提督太監 1477-1483

孝宗 李廣 太監 1488-1498

武宗 劉瑾 司禮太監 1506-1510

錢寧 錦衣衛指揮使 1513-1521

神宗 馮保 司禮太監 1572-1582

礦監、稅監 1583-1620

熹宗 魏忠賢 司禮太監 1620-1627

毅宗 曹化淳 司禮太監 1628-1644

明代宦官掌握東、西廠和錦衣衛,是明朝特務政治的代表,是其得以專權一因。

唐朝宦官**原因

7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昏庸,分權給太監,太監治國,太監得小勢,經大臣阿諛奉承後,野心膨脹,專斷獨權,得大勢。

第一宦官得勢有他的隻身優勢,宦官是皇帝身邊最近的人,皇帝一年和宦官在一起的時間要多過皇帝和他老婆們在一起的時間.用句話說:別管幹的怎麼樣,先和皇帝混個臉熟.

所以,你是皇帝的話,你是信任天天和你在一起的人,還是信任你一年都見不了幾回的人呢?

第二.唐代宦官得勢有他的歷史原因.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大家都知道吧,那是唐代宦官的傑出人物,自打他開始,宦官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就很有地位.

第三.文人集團的自身的弊端.中國讀書人走上仕途,那都是分幫分派的.

誰是誰的人,那都是很清楚的,得罪了皇帝死不了,要是得罪了自己幫派的人那可是要命的啊.這就是唐代的朋黨之爭.可是皇帝就是老哥乙個啊.

他是和別人解不了幫派,充其量是用乙個壓乙個,可是一派獨大又要威脅皇權,所以就要平衡各個派系.在皇帝眼裡文官集團太可怕,還離不了.怎麼辦?

只有信任身邊的宦官吧.

第四.外戚的壓力.自有漢以來,外戚的壓力對皇帝都是很大的.

漢朝的呂后,竇皇后,王皇后,還有亡了西漢的王莽一家都是外戚.武則天代唐的事實還在眼前.可是在抵抗外戚威脅皇權的鬥爭中,文人集團是牆頭草,沒有賣命的支援皇帝,所以唐的皇帝吸取了教訓,不信任文官.

可在皇帝和外戚爭奪權利的時候,宦官卻是堅定的站在了皇帝的一邊!東漢的十常侍幫助皇帝奪回皇權.

第五.文官集團的軟弱性和分散性也是助長了唐宦官的囂張氣焰.

可以說,宦官掌權在我國有幾個厲害的朝代是漢,唐和明.可是最厲害就是唐朝.皇帝的廢立都是宦官說的算.明代最厲害的就是魏忠賢了,可是皇帝的乙個聖旨就要了他的命.

8樓:亓傲之

綜合四個方面來說,當然是明朝較好一些!原因是:首先,唐朝的宦官專權程度和危害程度遠遠明朝和東漢!

唐朝專權的宦官可以到隨意廢立和殺死皇帝的程度,而明朝和東漢只是借皇帝的權威罷了。例如唐後期有八個皇帝由宦官廢立,兩個皇帝被殺死。

明朝宦官專權的制度原因是什麼?

9樓:慷慨悲歌之士

明太祖時,曾鑄鐵牌置宮門內:「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明成祖給宦官委以出使、專徵、監軍、分鎮等軍政大權。永樂十八年(1420),設立「東廠」特務機構,由親信宦官掌管,後來例用司禮監太監提督,開宦官干政之端。

明宦官專權,始於英宗時之司禮監太監王振。

與漢、唐相比,明代宦官數量龐大,機構發達,權力廣泛。

明朝宦官機構非常龐大,重要的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

明朝廢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權力真空,這為明代宦官專權提供了空間,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竊取了部分皇權。

皇帝不理政事的時候,容易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票擬制度——司禮監秉筆太監代替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批紅」,成為皇帝的代言人,甚至利用職權之便擅自更改內閣的票擬。

《廿二史札記》卷三三「明內閣首輔之權最重」條:「人主不親政事,故事權下移,長君在御,尚以票擬歸內閣,至荒主童昏,則地近者權益專,而閣臣亦聽命矣」。「明代首輔權雖重, 而司禮監制權又在首輔上。

」英宗 王振 司禮太監 1435-1449

曹吉祥 司禮太監 1457-1461

門達 錦衣衛指揮使 1463

憲宗 汪直 西廠提督太監 1477-1483

孝宗 李廣 太監 1488-1498

武宗 劉瑾 司禮太監 1506-1510

錢寧 錦衣衛指揮使 1513-1521

神宗 馮保 司禮太監 1572-1582

礦監、稅監 1583-1620

熹宗 魏忠賢 司禮太監 1620-1627

毅宗 曹化淳 司禮太監 1628-1644

明代宦官掌握東、西廠和錦衣衛,是明朝特務政治的代表,是其得以專權一因。

宦官制度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明朝宦官為何會出現宦官專權?

10樓:自己人

宦官,本來是對在宮廷中為君主及其親屬生活服役的官役人員的總稱。而在宮廷以及一些高階貴族府邸中,專用宦官侍奉君主、貴族及其家屬的法令規章、管理辦法等,就組成了宦官制度。

11樓:匿名使用者

宦官制度主要由於皇帝其權力的分散所導致的。因為明朝宦官的權利非常大。出了乙個機制叫做中樞院。

12樓:熊熊跟

因為皇帝讓出去的權利太多了,慢慢的宦官自然可以控制權利了

13樓:準大薛森

因為大臣和皇帝都挺新宦官的傳言,所以宦官專權。

14樓:網路小岳岳

因為明朝得時候有個機制叫什麼中樞院,權力就比較大了。

15樓:梔眠

宦官制度的形成原來是皇帝為了保護自己的皇位不受影響,設立的平衡機制。

16樓:職場路鹿路

皇帝提出的,這樣有利於**集權的集中,便於管理。

明朝宦官專權加強的原因

17樓:朕很萌

明朝時期,文官集團權利很大,皇帝往往身不由己。比如嘉慶要追認自己的生父為皇帝,用了三年時間和文官鬥爭才搞定。而萬曆想廢皇后改太子,用了二十多年直到死都沒有乾成,二十多年裡鬱鬱寡歡不再理朝政,不與文官們合作。

因此,皇帝只有倚靠宦官集團來和文官集團鬥爭。

宦官擁有官職,很多相當於皇帝的貼身秘書。明朝的朝廷分為內廷和外廷。內廷就是以司太監掌印太監為首的,外廷是由內閣首輔為首的文官集團,相互制約。

在明朝,由首輔領導的內閣擁有上奏建議權,六部負責行政權,決策權由皇帝親自掌握。由於皇帝無法過問全部事情,因此一些事情交由內廷處理,從而實際上內廷太監代替皇帝取得了決策權。必須要由內廷簽署,這些建議和行政才能生效。

此外太監還掌握東廠。實際上東廠並非電影電視裡面的那樣橫行霸道。京城中有三大獄,分屬刑部、東廠和錦衣衛北鎮撫司,三家刑治機構功能雖有重疊,但大略也有分工:

盜匪姦殺等民案,由刑部管轄;涉及宦官及公門中人犯罪,由東廠管轄;凡大臣謀反弒逆或忤犯皇上,則由錦衣衛緝拿。一些重要的案件則往往由三司會審。

在明朝漫長的歷史中,真正太監亂政的時候有幾次,一次是武宗時的劉瑾,一次是熹宗時的魏忠賢,此外還有乙個英宗時的王振。他與秦漢唐等朝的亂政還是有區別的。他們依靠的是皇帝(實際上皇帝也是依靠他們),而不是要挾皇帝,所以當得不到皇帝支援的時候,這些人就立刻被文官集團砍了腦袋。

明朝太監的亂政,實際是由於明朝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導致皇帝扶持起來的乙個勢力集團,他們在為皇帝服務的同時,趁機為自己牟利。明朝太監集團和皇帝往往是一體的,相互依靠的。

中國古代服飾,中國古代服飾

建議你可以去看看沈從文先生的 中國服飾研究 會有很大收穫。關於中國古代服飾分類 公尺格戰鬥機 還有冕服,弁服,玄端,深衣,褕翟,禕衣,闕翟,純衣等。冕服 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 衣 裳 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 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

中國古代建築,中國古代著名建築

這個問題就讓我乙個熱愛中國古代建築的大學生你吧!中國古代建築的乙個明顯特徵就是大屋頂 而大屋頂主要分以下幾種 廡殿式 是中國最高等級的屋頂,廡殿建築屋面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 五脊殿。如紫禁城的太和殿屋頂。歇山式 是第二高等級的建築...

求 中國古代貨幣,求 中國古代貨幣資料

漫錕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 布幣 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準。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 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