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剛開始投靠項羽,後來為什麼投靠劉邦

時間 2022-01-03 22:50:07

1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說明一下,張良沒有投靠過項羽,他一開始是想投奔景駒的,就是那個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

研究乙個人的行為,必須要知道他的心路,代入到時代之中,才可以明白他的選擇,張良原來是南韓貴族,他在秦末時最為著名的事情是刺殺了秦始皇,可以看出他一開始是反對秦始皇的很多政策的,不要把他對秦始皇的刺殺單純的歸於亡國之恨,畢竟春秋戰國時期被滅國什麼的再正常不過了,他真正反對的其實是秦始皇的郡縣等制度,這使得他原來的貴族身份和封地都失去了,如果秦始皇打下六國後裂地封六國遺貴,張良絕對會去當乙個貴族,而不是刺客。

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一開始是自己拉了隊伍的,當時的天下最大的起義軍就是楚國的起義軍,張良自然也想背靠大樹好乘涼,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張良很看的清楚自己,他知道自己是乙個謀士,而不是乙個諸侯,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乙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當自己的主公,古代君擇臣,臣亦擇君,這很正常,這個時候他遇到了劉邦,劉邦這個人別的本事沒有,就是知道好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願意用別人的長處,他遇到劉邦後,劉邦對他的諫言多有採納,但又有自己的主意,這使得張良覺得劉邦是個不錯的主公。

張良為什麼不選擇項羽呢,這是因為一來項羽有了范增,他不可能當第一謀主,這對於他是不可接受的,就和諸葛亮一樣,二來,項羽是要求分封制的,而此時的張良在歷經天下,看到天下疾苦後,已經改變了,反而擁護起他原來反對的郡縣制,所以使得張良根本不會去考慮加入項羽的隊伍。

純手打,求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您好。張良沒有投靠過項羽。他一開始跟隨的就是劉邦,期間兩人一起投靠過景駒、項梁。

後來張良勸項梁立韓王成,之後改為跟隨著韓成。劉邦打到韓地時再次和劉邦合兵,除了劉邦入蜀時跑過一趟南韓發現韓成掛掉了以外,一直追隨的都是劉邦。

張良為何會一開始就選擇劉邦?

3樓:北斗棒棒

是這樣的,秦末大起義的時候,張良招募了百餘人,打算去投靠景駒,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張良就和劉邦談了起來,張良自從學會《太公兵法》以來,給別人講別人都聽不懂,結果遇到劉邦,卻發現劉邦能聽懂,張良很高興,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

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他的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地發揮。

不過這裡要說一句,張良當時雖然跟隨了劉邦,但他當時並不是劉邦的手下,他一直以恢復南韓為己任,所以一直到南韓給項羽滅了,張良才真正成了劉邦的手下

4樓:摩托羅辣

張良一開始歸順的是項羽

雖然劉邦沒什麼文化,動不動還暴粗口侮辱人,但是他那種大度的胸襟肯定會吸引很多人投向他。如果我生在楚漢相爭的時候,我只能向劉邦頂禮臣服。看中國兩千年的歷史,我總感覺即使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如果不幸和劉邦生在同乙個時代,也只能向劉邦頂禮臣服。

5樓:海布里的星光

扯淡!誰告訴你張良一開始就選擇劉邦的啊!張良是被劉邦強留的。劉邦把厚黑的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如果張良非走不可的話,劉邦一定第乙個殺他!張良是被逼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扯淡!誰告訴你張良一開始就選擇劉邦的啊! 他本想去找乙個姓魏的(忘了叫什麼名字)中途遇到劉邦,和劉邦談了幾次,發現劉邦很會聽得懂自己的計謀,別人都不怎麼聽得冬,也不重用。

最後才下定決心跟劉邦的!!

張良跟項羽不是早就認識嗎?為什麼以後張良還幫著劉邦打項羽呢?歷史上說項羽不重用范增,是這樣嗎

7樓:匿名使用者

項羽的叔父有乙個叫項伯的,和張良私交甚好。項羽其實是很欣賞張良的,這一點可以從劉邦封漢中,項羽北伐田榮可以看出。【使請漢中地。

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

】。【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這些都是由張良出面,為掩護劉邦而告訴項羽的虛假資訊,項羽照單全收,全部相信。其實田榮是可以說是被項羽逼著謀反的。而北伐田榮,使得項羽的軍事重心發生改變,給了劉邦蓄勢待發的時間。

(田榮的兒子即田廣,能力其實並不一般,不過在楚漢戰爭時期被韓信所殺。)

當項羽意識到張良的用心之後,便怒不可恕的殺了張良的主子,即韓王成。(憤怒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第一,項羽個人覺得能夠招募張良,為其所用,但事與願違,而霸王又下不來臺面,故殺之。第二,張良一直在暗中幫助劉邦)這件事直接導致張良與項羽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張良旋即投奔劉邦。歷史上說的是「復歸劉邦」。因為劉邦入關中時,張良便跟隨其左右,並事先疏通了項羽的叔父項梁,才使得劉邦在鴻門宴中得以全身而退。

范增是項羽的重要謀士,是項梁劉備項羽的「遺產」,不然項羽完全不可能一人獨霸天下(對比呂布。。。)。項羽在戰爭初期,亞父的話他還是虛心採納,但隨著成就和功績的提公升,對於亞父的話項羽是極其不耐煩的。

此處,注意乙個細節,亞父並不能直接說明項羽是尊重范增,而只是因為范增70歲時,項羽才24歲,兩人的性格和脾氣完全就是天南地北,項羽更樂於和英布等人交好,無礙於范增是前輩的遺產,故以亞父稱之。項羽也確實沒拿範增當父輩對待。鴻門宴上的坐次是: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如果亞父享受的是父輩的禮遇,應該和項羽的叔父項伯坐同等的座位,可實際上是項羽和左尹項伯爺倆坐在最高位,然後才是范增,可見項羽並沒有把范增擺在父輩的位置上。

原本陳平也是項羽集團的,但是由於項羽越發狂妄,連「亞父」的話都可以不聽。陳平便離開了項羽,投奔劉邦的帳下,在楚漢戰爭時期,進獻中國正史的第一條反間計(陳平被認為是反間計和離間計的創始人)離間了范增與項羽的關係。這就好比霸王失去了大腦,從此項羽的軍事集團加速了滅亡的程序。

項羽的確重用過范增,這一點是肯定的,能參與鴻門宴的人,都是雙方軍事集團的絕對靈魂人物,但是中了陳平的離間計後,項羽疏遠了范增,這也是肯定的。這直接導致了范增憂憤而死的結果。

8樓:炳畫師

出來混要跟對老闆,對下屬不好的boss誰願意跟著他,項羽是大英雄,一家獨大,連亞父范增的話都不聽,何況張良這些人呢。韓信說他把將印都摸壞了也不捨得給下屬。張良自然是不跟他的了

9樓:衛河散人

張良和項伯有舊交,張良曾投項羽,不過張良出的計謀,項羽不明白,就投了劉邦,給劉邦出的計謀,劉邦很認同。張良就死心踏地跟劉邦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項羽前期一直都倚仗范增的,不然也就不會稱其:亞父了!後期有了虞姬,男人嘛!尤其是項羽這樣的霸氣英雄就不喜歡太被另外乙個男人約束了,於是就疏遠了亞父!

張良沒有跟著項羽,應該說是項羽個人的性格缺陷吧,為人太過剛硬霸氣的下場必然悲催,就和三國的孫策一樣!所以張良才選擇了劉邦唄

張良是南韓申徒,為什麼會幫劉邦,而不是項羽,也不是韓王?

11樓:中原小象

事實上張良早期一直環抱著恢復南韓的夢想,只是南韓力量弱,韓王並不是乙個偉大的人物,所以張良希望「曲線救國」,為劉邦效命,在劉邦稱帝後,以功臣身份獲得資格、資源和話語權,然後再爭取劉邦的支援來恢復南韓。

但是在效命劉邦期間,思想逐漸發生改變,終於認識到,以往諸侯國並存的局面是再用也不可能恢復了,於是開始專心致志為劉邦效命。最明顯的例子就有人在劉邦處於弱勢期間建議劉邦大封諸侯以對抗項羽,而張良旗幟鮮明地反對了這個建議。

12樓:冰o小寒

張良最開始會幫助劉邦打入關中,是因為劉邦幫助韓王成打下了幾座南韓舊地的城池,韓王成為了報答劉邦,就讓張良幫助劉邦早日打入關中。

後來楚漢戰爭張良會幫劉邦有以下幾點原因:

1.項羽殺了韓王成,讓張良復韓的最後希望破滅,張良要報仇2.在當時,能夠和項羽抗衡的勢力只有劉氏集團3.

項羽不懂用人,不重用張良,張良也只好投靠劉邦4.從鴻門宴張良幫助劉邦逃脫這件事,項羽就很恨張良,如果還待在項羽那,那就是自取滅亡

5.劉邦善於用人,況且張良很早以前就在劉邦心中取得了謀主地位,所以去劉邦那裡遠比到項羽那裡有前途

13樓:後默才海瑤

其一,項羽身邊已經有范增,一山豈能容二虎.其二,劉邦好比劉備,以仁德招賢,張良有先見之明

14樓:史磬郭浩思

秦滅後,張良的初衷是輔佐韓王光復南韓,但是,蕭何向劉邦推薦了張良,劉邦又使計得到了張良,而對於韓王,此人懦弱,不足已輔佐(當時劉邦對張良說的大致就是這個意思);項羽嘛,范增曾給過兩個建議:一、殺掉,二、重用此人,但是項羽太過婦仁之仁,所以才沒辦成。

15樓:匿名使用者

良禽擇木而棲;就算張良先遇到項羽,以項羽的個性格局氣度,只不過又多乙個范增而已。至於韓王,膽小又胸無大志,張良待在他身邊是浪費了。如果說張良是千里馬,那伯樂也就只有劉邦一人而已。

16樓:白羊座淡然

可以去聽聽王立群講的大風歌

當時張良很有才 沒有人認可聽懂他的觀點 只有劉邦很懂他 而且重用他,劉邦什麼大事都喜歡問張良 劉邦乙個痞子出身 尊重的人可不多,而且經常罵人,唯獨對張良很尊重

17樓:匿名使用者

得到劉邦的重用了,在劉邦這能找到自己價值所在。

張良與劉邦的故事,詳細一點

18樓:

劉邦的傳奇事蹟家喻戶曉,他從泗水亭長到開闢統霸天下的開國君王。張良則是劉邦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

劉邦聞東陽寧君與秦嘉立景駒為楚假王,在留(今沛縣東南),於是投奔景駒,欲借軍攻豐。在去投奔景駒的路上,遇見了也要投奔景駒的張良。張良與劉邦二人見面後,一交談,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於是張良放棄投奔景駒的念頭,直接投奔到劉邦這邊。劉邦以張良為廄將。

張良投靠了劉邦之後就開始勸說劉邦爭奪天下,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帶領著軍隊殺出了關中,這時的項羽還在齊國戰鬥,劉邦趁機占領了他的首都。項羽知道後立馬帶著三萬的兵馬日夜兼程奔了回去,然後很輕鬆的救擊敗了劉邦。

劉邦打了敗仗,連父親和老婆都被楚霸王俘虜走了,漢王一籌莫展。張良就給他分析形勢,出主意: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猛將,但與楚霸王有矛盾;猛將彭越在梁地反楚;漢王你自己的將帥中只有韓信可以獨擋一面,託付大事。

如果你把關東的地方作賞地賞給這三個人,楚國就可以打敗了。

韓信在攻破齊國之後,給劉邦寄了一封信,想要代做齊王,劉邦看到這封信之後很生氣,因為他覺得韓信是在要挾他,也沒有注意身旁的使者就開始罵了起來。張良立馬偷偷的踩了劉邦的腳,劉邦立馬就改了話裡的意思,就說,做也要做真正的齊王,不要做**齊王,穩住了韓信。

劉邦聽了張良的話,立刻從戰略上由被動轉主動,劣勢變優勢。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乙個主意,優勢變劣勢,只好求和。以「鴻溝」這條運河為界,想平分天下。

劉邦想就此回兵,張良又出主意:不能退兵。放走楚軍這叫「養虎為患」。

劉邦又聽了他的話,追擊項羽,不給他喘息機會,垓下一仗把項羽消滅了。劉邦得天下後,封賞功臣,讓張良自己選擇三萬戶封地,張良推辭了。他說我跟皇上最初是在留縣相會,只把留縣封給我就足夠了。

張良隨漢高祖劉邦入函谷關後,劉邦當皇帝,張良就靜居行氣,不吃糧食,閉門不出,說:「我蒙皇帝信任,當軍師,不過出了點主意就封萬戶侯,這已經是最高的待遇了,足夠了。我只想脫離人間俗事,追隨仙人赤松子去神遊。

擴充套件資料

張良僅僅要求封地留縣只為表明自己不貪,因為那時的縣,又經戰亂,大概不會超過一萬戶。同時張良是個明辨是非,通曉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虛幻。他這樣做正是他的聰明智慧型所在。

因為在那樣的封建社會封建制度下,他明白,在功勳和名位之間,為人臣子是難於長久立足的。果然,打天下功勞最大的三個人,韓信被殺,蕭何被拘,只有張良把榮譽利祿拋於腦後作了「神仙」。

張良採取這種明哲保身的態度,是客觀形勢、環境等各種原因決定的。

參考資料:人民網-***懷古:為何幫劉邦打天下功勞最大的三人命運迥異

張良為什麼投靠劉邦,張良為什麼放走劉邦?

張良曾經是被滅南韓的貴族子弟,滅國之後一直找機會刺殺秦始皇,最後以失敗告終,一次偶然遇到了黃石公得 太公兵法 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乙個深明韜略 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 智囊 秦二世元年 西元前209年 七月,陳勝 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緊接著,各地反秦武裝風起雲湧。...

新買的東西剛開始非常愛惜,為什麼後來就無所謂了

鬼子炮樓 你愛不釋手的東西能跟你的愛情比嗎?愛情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會演變成親情,成了一種平淡如水,甚至視而不見的平淡感覺情感關。這是一樣的道理。 這就是人之常態,一種東西用久了新鮮感過去了,也就那樣,沒有可鑽研也就不太愛惜了 很正常啊,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毛病啊,時間長了,再好的東西也膩啦。 儒雅的一葉...

男人為什麼剛開始對女人好後來就變了

男人本身只對神秘感興趣。一旦覺得不神秘且容易得手。就沒有了那份心情 車跑久了還要休息休息加加油呢 也不能讓人家整天熱戀玩激情啊。要是結婚了以後這樣更正常了 熱戀期過去了 愛情慢慢向細水長流的親情轉化了。不過不排除樓下說的喜新厭舊的可能性。是具體情況而定 再說了女人自身也有問題的說不准。沒準兒剛開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