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楚 燕 韓 趙 魏 齊」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都是現在哪

時間 2021-09-18 15:21:22

1樓:洞見左右

燕國的始祖是周朝宗室召公奭,周朝建立後被周武王分封在薊地(今北京)。自西元前七世紀起燕國開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了堯的後裔建立的薊國之後,建都於薊(今北京)。

戰國七雄的終極贏家秦國,都城同樣幾易其更。秦國的先祖秦非子因為養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國,最初定都於秦邑(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此後在不斷的對外擴張過程中,秦國的都城也在不斷變化,先後又分別定都於汧邑(今陝西隴縣南)、汧渭之會(今陝西眉縣東北)、平陽(今陝西眉縣西)、雍城(今陝西鳳翔縣內)、涇陽(陝西涇陽縣北)、櫟陽(今陝西臨潼縣北),直到西元前359年秦孝公才正式把國都定在咸陽(今陝西西安咸陽),一直到秦統一六國,咸陽都是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樓:夏目歷史君

戰國是乙個亂世,基本上每一年都在打仗。而這樣的乙個時代特徵就決定了都城的選址是由多種因素制約的,比如偏向於地理性質安全,或是戰略位置突出,又或是能夠幫助國家實現富強。這些選址其實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各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他們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進行選址思考,具備很強的進步性。

秦國秦國並不是乙個傳統的諸侯國,畢竟不是晉國這樣的血緣親屬,也不是楚國那樣的祖上是王室血脈,它祖先只是乙個養馬的,因養馬有功而被封到了西邊,所以秦國的根本在西戎一帶,也就是如今甘肅這塊地盤。

並且其中還有提及「邑之秦」,所以從中可以推測出最早的秦都城應該是秦邑這個地方。

那這個秦邑大體在哪呢?

據《史記》記載:「秦川清水縣,本名秦,嬴姓邑。」

所以最早的都城應該在如今的甘肅清水縣附近。

而在經過多年的經略之後,秦逐漸強盛,不僅吞併了周圍一些部落,把陝西都基本上端掉了,還在東周時期開始正式建立國家組織形式了。地盤大了,實力強了,原本的土地已經不能再承載其秦了,於是秦想遷都了。

西元前677年,秦國將都城東遷到雍地,也就是如今的寶雞鳳翔一帶,這裡不僅土地更加肥沃,而且不僅便於控制自身土地,同時還方便日後繼續東進。此後大半個春秋時期秦國,都是在雍地。

在西元前424年,秦為了發展遷都到更加富饒的涇陽城,也就是如今的陝西省涇陽縣,一直在春秋時期結束。

步入戰國後,秦獻公時期,由於對曾經失去的河西之地一直耿耿於懷,為了立志收復失地明志,它於西元前383年放棄了將富饒的涇陽地域,將都城遷到了櫟陽——目的只有乙個就是更好的對魏作戰,擺脫之前被動的局面。而櫟陽是在如今的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附近。

到了他兒子秦孝公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改革,其中就有一條將國都由原來的櫟陽遷往到咸陽,也就是曾經的涇陽附近,如今的西安市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渭城區。

此後一直都呆在這裡,一直到秦國滅亡。

楚國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雄踞南方的乙個超級大國,作為遠古王族後代,它的起源比秦還要早一些。

《史記》記載:「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

所以楚人在建立政權後最早的都城在丹陽,當然這個丹陽不是我們如今的江素檀陽,而是在今河南地界,如今的淅川縣境內。而之所以建都於此,主要因為這裡在丹江下游,屬河谷地帶,環境更適合生存。

正是立足丹陽後,楚國實力才逐漸越來越強,在收服周邊一系列蠻夷之後,最終成為後來首屈一指的國家。

國家強勢,地盤攀公升,為了更好控制搶來的地盤,楚文王放棄了丹陽南遷於郢都城,即在今天的湖北省荊州江陵。楚國勢比周王,問鼎中原都是在定都於這的時候。

不過在春秋末年,由於伍子胥輔助吳國滅了楚國,連國都郢都也是遍地狼藉,在楚昭王打退吳軍之後,這裡也已經敗壞的不能再當國都了,於是開始把郢都遷到鄀地,即鄀都,在今湖北省宜城周邊。

而在他兒子楚惠王時期,此時已經步入戰國,他又將都城小遷到鄢都,即今湖北省宜城境內。

楚頃襄王與楚考烈王時期,當時正屬於秦國鼎盛之際,而楚國則已經是懷王之後,勢力大不如前兩了,為躲避秦之鋒芒,這兩父子開始遷都。

——首先頃襄王將都城從鄢都遷移到陳都,即今河南淮陽;接著,兒子楚考烈王又遷到巨陽,今安徽省阜陽市灃附近。不過在這裡待了十幾年後,還是不放心,又遷到壽春,即今安徽省壽縣。

燕國燕國的都城穩定性還是很強的,它幾乎沒有怎麼遷都過,除非是被逼無奈。

燕國作為周王室血脈,最早被封到冀北地帶,之後便開始逐漸北略,在吞併薊國後,也將都城建在了薊,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帶。

在春秋時期,由於山戎壯大,當時的燕桓侯為躲避其鋒芒,一度短暫的遷都到臨易,也就是今河北容城附近,不過在山戎之患消除之後,燕國又回到了薊都,此後沒再遷移過,一直到國家滅亡。

韓、趙、魏(三晉)

韓趙魏三國建國比較晚,是在戰國初年正式建國,而他們的建國也是戰國的開端。

1、南韓最早的封地在韓原,即今陝西韓城,不過在春秋末年,隨著南韓大夫韓貞子勢力擴大,將治所遷到了平陽,也就是今山西省臨汾附近。

步入戰國初期,韓侯裂土後,新國家新氣象,韓侯選擇建都於陽翟,即今河南省禹州。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韓侯發現這地方不夠肥沃,於是在滅鄭後,將都城遷到了鄭國原本的都城新鄭,即今河南新鄭。此後一直到滅亡。

2、最早的時候,趙國的治所主要在晉陽,也就是今山西太原一帶。但趙襄子後來將自己趙地全盤交給了自己哥哥的兒子,即趙獻侯。趙獻侯因怕晉陽統治不便,於是把都城遷到了中牟,也就是今河南鶴壁。

但在西元前386年,趙敬侯選擇了遷都邯鄲,趙國在邯鄲之後,逐漸實現壯大,一直到滅亡中途也沒再遷都,只會設立一些陪都,比如在代地,又比如在沙丘。

3、魏國也是晉國卿大夫起家,屬魏氏,原本治所在魏邑,即今山西芮城附近。不過在後來建國後,建都在了安邑,即今山西夏縣。至於原因則是為了抵禦秦人東侵,窺探好不容易到手的河西之地,魏國也是在此時實現強大的。

不過在西元前364年,魏惠王為了避秦鋒芒,也開始遷都了,他將都城從安邑遷都大樑,也就是今河南開封境內,由於國都在大樑,所以大樑又稱梁都,魏國也稱梁國。

齊國縱觀春秋戰國,齊國可以說是從頭強到尾。

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最早的都城是在臨淄,也就是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因為勢力強勁,周邊基本沒有國家能威脅到齊國腹地,加上國力一直都比較興盛,因此齊國也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有特殊原因,導致遷都那麼頻繁。

畢竟臨淄基礎好,齊國沒有這個必要,遷都完全是添麻煩。

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遷都,在春秋時期曾是有過一次遷都的,即齊國早期,齊胡公在位時。當時的齊胡公為防止他國暗算,將都城從臨淄一度遷都薄姑,即今臨淄區西北地區,不過他還是被內部人,也就是自己的弟弟給殺了,弟弟即位後,是為齊獻公,首都再次遷到臨淄,此後一直到亡國。

3樓:知行聯盟

秦、楚、燕、韓、趙、魏、齊都是現在在哪?有何依據?

4樓:心若空明噢耶

秦國今陝西西安,燕國今北京,楚國今荊州,南韓今河南,趙國今河北,魏國今山西,齊國今山東,有前人所留的史書為證。

5樓:番茄醬的花生醬

秦朝在現在的西安那一片,齊國在山東一部分,魏國和齊國緊挨著,韓和趙也緊鄰,在河南河北,楚國在荊州一代,燕國在首都。

這都是研究出來的,有根據的。

6樓:愛我是小仙女

秦國的都城就是咸陽,楚國都城就是郢都(湖北省宜城東南)南韓的都城新鄭(河南省新鄭市)趙國的都城邯鄲,魏國的都城有兩個, 安邑(今山西夏縣)大樑(今河南開封)齊國的都城臨淄(山東臨淄)燕國的都城薊城(北京)

7樓:乜詩雙

燕國早期,燕上都是在北京一帶。後期燕下都是在保定易縣,現有燕下都遺址為證。

8樓:黑黑黑莓啊

根據相關歷史資料記載,戰國七雄的都城基本集中在北方。秦咸陽今陝西西安,燕薊城今北京,楚郢都今荊州,韓新鄭今河南,趙邯鄲今河北,魏安邑今山西,齊臨淄今山東

9樓:雍城唐寅

秦國國都只有兩個,雍城和咸陽。雍城建都327年(西元前677年-西元前350年),和咸陽建都143年(西元前350年-西元前207年秦國滅亡),其他的都是離宮,或者前沿軍事陣地。《史記·商君列傳》:

「築冀闕宮廷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司馬遷說的夠清楚了

韓趙魏三個國家如何產生的,韓趙魏和晉的關係

春秋末年韓 趙 魏三家瓜分晉國。晉國從獻公時起,不許立公子 公孫為貴族,公子 公孫只好離晉而仕他國,這就是所謂晉無公族。由於排斥公族,導致異姓或國姓中疏遠的卿大夫得勢,政權逐漸為他們所操縱。春秋中期以後,10餘個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晉國的政局。經過不斷吞併,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韓 魏 趙 範 智 中行6家...

太平天國封王2700,為何沒秦 晉 齊 趙 魏 楚等王爺

大長腿黑呀 綜上所述,洪秀全前後冊封2700位諸侯王,可秦 晉 齊 趙 魏 楚等 王爵 卻從未出現,實在有意思。洪秀全前期不封這些 王爵 表明自己心懷全天下,要建立出 凡間天國 後期不封,則是自己已經喪失了進取心,只想偏安一隅,當 君主。 洪秀全前後冊封2700位諸侯王,可秦 晉 齊 趙 魏 楚等 ...

楚趙聯軍攻秦,為什麼最後還是被秦國一統天下

因為聯軍有很多心懷不軌的人,人都是有私心的,會為自己求福利,所以給了秦國機會,而且,當時秦國各方面都很出色,統一天下也是歷史的必然 答,秦國在政治上超越其他國家,就像中國的解放軍,勇敢作戰,為了民族大業,不怕犧牲,而且在地理上,全國也佔優勢,國力雄厚,資源豐富,楚趙連軍,人心不齊,各懷鬼胎 一般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