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哪些事情屬於經濟學現象,生活中有哪些經濟學問題

時間 2021-08-30 09:53:11

1樓:牙牙的弟弟

1、酒與汙水定律

意思是一匙酒倒進一桶汙水,得到的是一桶汙水;把一匙汙水倒進一桶酒裡,得到的還是一桶汙水。

顯而易見,汙水和酒的比例並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汙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汙水。酒與汙水定律說明對於壞的組員或東西,要在其開始破壞之前及時處理掉。

案例:乙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乙個各方面混亂的單位,儘管他始終保持「英雄本色」,但終究會被其周圍的環境所吞沒,起碼會被那些「汙水」染上些「雜色」。

相反,如果乙個無德無才的多事者,他能將乙個團結、高效的單位很快地變成一盤散沙。

分析其原因大概有兩方面:一是現實生活中的每乙個人都有一定的名利心理,工作中當集體利益、公共利益、他人利益與自己的利益發生衝撞時,當自己的願望未得到滿足時;

當與別人相比較無論在仕途的提拔、職稱的晉公升、榮譽的表彰和福利的待遇等方面得失不當而造成心理的不平衡時,難免要發洩,要向領導討個說法,要鬧個天翻地覆、甚至魚死網破。

二是我們的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我們的組織原則是建立在「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能進不能出,不能用也得用」的基礎上的。

即使明知他是「害群之馬」,也無法將之分離「馬群」之外,即使明知「這條魚腥了一鍋湯」,也沒辦法撈出這條「魚」去保持「湯鮮」。

處理解決這類現象的辦法只能是相互理解、相互妥協和最終容忍。因此,原有的那種理性的凝聚力、團結、向上進取的工作作風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被腐蝕,最終被瓦解。

2、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案例:越是教授、專家,得到的科研經費多,社會兼職越多,各種名目的評獎似乎就是為他們設立的。在科研領域存在這樣一種怪現象:

科研經費的使用基本被壟斷,從立項、評選、經費分配基本由少數專家控制。

儘管某些專案從立題到完成與一些專家沒任何關係,但是,無論立項書還是最終成果也必須將某些知名專家的大名冠於首位。這樣一來,一般學者的勞動果實都成了專家的「成果」,使少數專家成了科研寡頭。

3、木桶效應

是講乙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乙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

案例:有乙個華訊公司員工,由於與主管的關係不太好,工作時的一些想法不能被肯定,從而憂心忡忡、興致不高。剛巧,摩托羅拉公司需要從華訊借調一名技術人員去協助他們搞市場服務。

於是,華訊的總經理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派這位員工去。這位員工很高興,覺得有了乙個施展自己拳腳的機會。

去之前,總經理只對那位員工簡單交待了幾句:「出去工作,既代表公司,也代表我們個人。怎樣做,不用我教。如果覺得頂不住了,打個**回來。」

這位員工回來後,部門主管也對他另眼相看,他自己也增添了自信。後來,這位員工對華訊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4、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指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案例:森林裡生活著一群猴子,每天太陽公升起的時候它們外出覓食,太陽落山的時候回去休息,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遊客穿越森林,把手錶落在了樹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聰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錶的用途,於是,猛可成了整個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請教確切的時間,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由猛可來規劃。猛可逐漸建立起威望,當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猛可認為是手錶給自己帶來了好運,於是它每天在森林裡尋找,希望能夠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負有心人,猛可又擁有了第二塊、第三塊表。

但出乎猛可的意料,得到了三塊手錶的猛可有了新的麻煩,因為每塊手錶的時間顯示的都不相同,猛可不能確定哪塊手錶上顯示的時間是正確的。群猴也發現,每當有猴子來問時間時,猛可總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猛可的威望大降,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變得一塌糊塗。

只有一塊手錶,可以知道時間;擁有兩塊或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告訴乙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5、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這個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乙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乙份自認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會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同樣乙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公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總結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乙個更合適的工作,並努力做好它。

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 ,然後為之奮鬥。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才可能激發我們的鬥志,也可以心安理得。

而對乙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讚揚;

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生活中有哪些經濟學問題?

2樓:紫砂化水

例如一盒火柴的價錢永遠不會高於一輛汽車,這是由於它的價值決定的。價值決定**,**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3樓:匿名使用者

有選擇就會有機會成本,絕對優勢與相對優勢,很多。

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現象

4樓:龍之喵喵豬

1、開啟冰箱時,為啥冷藏室會亮而冷凍室卻不會亮——「成本效益原則」原理

「成本效益原則」是指只有當改後效益大於改進的成本時,才應該改進這個產品。

對於題目的問題,我們可以對比相關成本與效益。不管是在冷凍室還是在冷藏室,安一盞開啟門就會自動亮的燈,成本差不多是一樣的。

這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固定成本」,在這裡指的是,它不隨你開關冰箱門次數的多寡而發生變化。

從效益方面來看,冰箱裡有一盞燈,你找東西更方便。由於大多數人開啟冷藏室的次數比開啟冷凍室的次數要多得多,因此顯然,在冷藏室安裝一盞燈的效益更大。

所以,既然加裝一盞燈的成本相同,那麼,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在冷藏室安燈就比在冷凍室安燈更划算。

2、為什麼破舊的錢幣總是被先花出去——「劣幣驅逐良幣」原理

這種現象可模擬經濟學乙個很著名的原理,「劣幣驅逐良幣」。

目前,最通俗的解釋是:當你的錢包裡有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和一張破舊的百元鈔票時,你總是傾向於把那張破舊的先花出去。

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貨幣越來越破舊,新錢卻沒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錢包裡,於是劣幣驅逐了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原本是說:古時候,因為鑄造貨幣工藝的差別很大,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的「良幣」收藏起來,

並試圖將那些成色差的「劣幣」轉讓給他人,這樣市場上就同時流通著劣幣和良幣,且劣幣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懲罰,

如此迴圈,良幣就會被驅逐出市場,質量差的貨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了。

3、為什麼富者更富,窮者更窮——「馬太效應」原理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

其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到乙個陌生的地方,我們往往會選擇生意比較好的飯店就餐,哪怕需要在店堂中等一等,也不願意去乙個客人寥寥的飯店。

到醫院就診,我們寧願在乙個有名望的醫生那裡排長隊,也不願意到同乙個科室醫術平平的醫生那裡就診。

於是,人多的飯店客人越來越多,老闆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客人少的飯店人越來越少,最終門可羅雀,最好關門大吉,這就是馬太效應。

5樓:來自妙道山狂熱的懶羊羊

1、高速公路上車流量,尤其是貨車流量減少了(社會物品的流通速度減慢了)

2、那位在銀行工作的朋友的脾氣越來越差(社會資金的流轉出現困難)3、普通工廠的訂單越來越多,但是利潤越來越少(實業蕭條)4、房價莫名其妙的**(資金無處落腳,只有流進房地產)5、理財產品、餘額寶的利息越來越低(國家需要刺激資金的流通,而不是讓錢去沉澱)

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用經濟學原理解釋

生活中有什麼經濟學現象可以用經濟學原理解釋??

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房價的現象,根據經濟學原理討論房價大漲的原因

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房價的現象,第一個想到的是銀行,你想想中國最大的房地產權佔有者是誰,就是銀行,大部分的人買房子都是貸款,房價如果 虧的最厲害的就是銀行! 首先應清楚,房價 絕不單單是經濟方面的因素,1 房地產業的投資增長是導致房價高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2 制度的不健全.因為福利分房體制的終結和城市...

結合身邊常見的經濟現象分析哪些屬於微觀經濟學,哪些屬於巨集觀經濟學

叫什麼?昨天的今天下班會去拿在輸液,只是你會真正老是說什麼聽誰的,只要交個。說什麼就說離婚都不能是一樣的,進貨價就說老是這麼說。什麼是巨集觀經濟學,什麼是微觀經濟學?巨集觀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是使用國民收入 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執行規律的乙個經濟學領域。...

教育經濟學的分類,教育經濟學屬於什麼類

蘋果系列 篩選假設理論 又叫文憑理論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麥可 斯賓塞和索羅等提出篩選理論,他們認為人力資本理論關於教育能提高人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的論斷是不正確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於提高人的認知水平,而是對具有不同能力的人進行篩選。教育作為一種篩選裝置,它為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