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及翻譯,墨池記原文及翻譯

時間 2023-03-18 01:15:08

1樓:一刻永遠

原文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譯文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緩緩高起的高地,靠近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深的長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這是荀伯子的《臨川記》所說的。

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被染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確實這樣嗎?當王羲之不肯勉強自己做官的時候,他曾遊遍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在山水之間使自己心情愉快。

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特別好,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也是憑藉自己勤奮練習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那麼學習下的功夫本來怎麼可以少呢!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問喲,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問喲,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

2樓:祭璃靈幽

原文: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

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願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譯文: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窪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

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裡所記述的。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

當王羲之決心不再做官的時候,他曾遍遊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於山光水色之中。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麼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關於墨池的事蹟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

」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併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蹟來勉勵這裡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後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後世人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墨池記原文及翻譯

《墨池記》原文及其翻譯

《墨池記》原文及翻譯

小石潭記的原文及翻譯,小石潭記翻譯及原文?

小石潭記 柳宗元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記原文加翻譯,小石潭記原文及翻譯

小石潭記。柳宗元。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

刻舟記的翻譯,《刻舟記》的原文及翻譯

明朝有個手藝特別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 能夠在一寸長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 器具 人物,以至飛鳥 走獸 樹木 石頭,全部都是按照 材料原來的 形狀刻成 各種事物的 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 曾經送給我乙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大概刻的是蘇東坡泛舟於赤壁之下。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八分多點兒,大約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