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時間 2022-04-01 21:45:11

1樓:相曉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是以謂之『文』也。」

新注句讀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是以謂(為)之,文也。」

〔傳統譯註〕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明好學,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不以為恥,所以被諡為『文』。」

〔新注〕

何以謂(為)之,文也:做了什麼而成名的?。謂,「為」之誤。文,成名。

〔新譯〕

子貢問說: 「孔文子憑什麼作為而成名的?」先生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樣做而成名的。」

〔題解〕

傳統譯註認為 「文」是諡號,一是對諡號的誤解,一是不了解孔子的「文」是指成名。

關於諡號的興起,古今說法不同,多從《逸周書·諡法解》,認為起於周初。郭沫若先生認為,「當在春秋中葉以後」(《金文業考諡法之起源》),「諡法之興當在戰國時代」(《諡法之起源》)。楊伯峻先生批駁郭先生這種結論「缺乏堅強的論證,而且太與古代的文獻材料相矛盾」(《論語譯註》),舉的例子其一就是《論語》中的這句「孔文子何以謂(為)之,文也?

」,其二是「托古作偽」的《左傳》中的記載。很明顯,郭沫若的結論可信,孔文子的「文」,不是諡號。在這裡,「文也」是指成名。

「謂」是「為」之誤,「是以為之」的句式,在《為政篇》第二章也有,「曾是以為孝乎?」。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任何乙個能如此作為的人,怎會不能成名?

2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譯註〕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明好學,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不以為恥,所以被諡為『文』。」

〔新注〕

何以謂(為)之,文也:做了什麼而成名的?。謂,「為」之誤。文,成名。

〔新譯〕

子貢問說: 「孔文子憑什麼作為而成名的?」先生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樣做而成名的。」

3樓:

敏而好學

發 音 mǐn ér hào xué

釋 義 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

出 處 《論語·公冶長》:「

不恥下問

發 音 bù chǐ xià wèn

釋 義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 處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樓:藍妖蜘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呢?」孔子說:「他聰明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死後諡號叫『文』。

5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文』呢?」孔子說:「他思維敏捷卻很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所以被諡為『文』。」

6樓:清雨紛綿

聰敏而又好學,不向地位,成就不如我的請教感到羞辱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 文 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是以謂之 文 也。新注句讀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 為 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是以謂 為 之,文也。傳統譯註 子貢問道 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 文 呢?孔子說 他聰明好學,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不以為恥,所以被諡為 文 新注 何以謂 ...

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 「何事於

子貢說如有博大的人失百姓就百姓於水火之中。這得叫仁愛。 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這段話出自 論語 雍也 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譯文如下 子貢問孔子說 假如有乙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可以”的意思

粉 1.論語 顏淵篇 仲弓問仁。子曰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 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2.論語 衛靈公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主要闡述了孔子對 仁 恕 的看法,顏淵篇 中仲弓向孔子討教如何為 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