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可以”的意思

時間 2021-10-14 23:14:29

1樓:粉

1.《論語·顏淵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主要闡述了孔子對“仁”“恕”的看法,《顏淵篇》中仲弓向孔子討教如何為“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理解成倫理道德規範和為人處世標準似乎都說的過去,;在《衛靈公》這篇中,明顯是子貢向孔子詢問當怎樣為人處世,這時候理解成倫理道德似乎就說不過去了。

那我這樣總結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反映了什麼,還得看在什麼樣子的語境中,一般認為是反映為人處世標準的標準。特定語境下反映倫理道德規範,注意了這裡是“為人處世”而不是“為人處事”。

2樓:潘援朝

可以作為的意思。可,可以。以:憑藉,作為,用來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是:子貢問道:“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準則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3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孔子說:‘那就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4樓:匿名使用者

key可以:可以憑藉。可:可以。以:憑藉。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物,不要施加給別人。”

這是老師講的,(*^__^*) 嘻嘻……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而 之 乎的意思及其詳細註解

5樓:diy地獄天使

子貢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讓我終身奉行的?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了吧!自己討厭的東西不要施加給別人。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6樓:匿名使用者

解釋首先要看出處,背景.不然依文解義,三世佛怨.

語出:《衛靈公十五》:“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在在上論《公冶長》篇中,我們看到子貢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下面我解決這個矛盾:

引用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本書非書生輩的見解,裡面多是真知灼見. 可以參考.

多為別人想一想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樣多,只要有一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

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對人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

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

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社會上都是如此要求別人,尤其是宗教圈子裡更嚴重,政治圈子裡也不外此例。一個**教徒、或天主教徒、或佛教徒,對領導人——牧師、神父或法師們的要求,都很嚴格。

因為宗教徒忘記了領導人也是一個人,而認為牧師、神父、法師就是神。這個心理好不好?好。

但是要求別人太高了。從這個例子,就可知恕道之難。後人解釋恕道,把這個恕字分開來,解作“如”“心”。

就是合於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別人也要;我所想佔的利益,別人也想佔。我們分一點利益出來給別人,這就是恕;覺得別人不對,原諒他一點,也就是恕。恕道對子貢來說,尤其重要。

因為他才華很高,孔門**中,子貢在事功上的表現,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業的鉅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傑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饒恕別人的毛病,看到別人的錯誤會難以容忍。所以孔子對子貢講這個話,更有深切的意義。

他答覆子貢說,有一句話可以終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難做到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恕道的註解。

問題又來了,在上論《公冶長》篇中,我們看到子貢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

“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也已經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他說過“我不希望別人給我的;同樣的,我也不想轉加給別人。

”可見他早已在實行恕道。可是在這裡孔子卻說,子貢啊!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

現在孔子反而教子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與子貢的前言,又有什麼差別?難道孔子老是擺權威,只有他的對,學生的話對了也是錯嗎?

其實不然,子貢所提出的話,和孔子現在答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義是一樣的。事實上,大有立足點的不同。

子貢是說,我所不想別人加給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樣的不想加到別人身上。這是以我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後,才想到不要同樣地找別人的麻煩。現在孔子說的,只要我自己發現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給別人。

根本上在嚴格要求自身的淨化,不要靠比較以後才想到別人。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其次,如果把這兩節連起來講,正好互作闡發,那便是“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

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機鋒銳利,等於後世禪門中一個故事:唐末詩僧貫休作了兩句很得意的詩:“得句先呈佛,無人知此心。

”他拿給一位禪門的老和尚看,老和尚反問他:“如何是此心呢?”貫休反而答不出來了。

老和尚便笑說:“無人知此心。”這段孔子與子貢的對話,便同此一樣雋永有味,值得深思反省。

站在書呆子的立場,專門研究自己的人生,我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做不到,隨時隨地我們會犯違背這八個字的錯誤。尤其在年輕一輩的團體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事例。前天就有一個正在服兵役的學生回來說,他三支牙刷,六條短褲,都被“摸”跑了。

事實上自己根本有這些東西,可是就喜歡把別人的“摸”來,“摸”到了心裡覺得很痛快。這種行為說他是“偷”嗎?不見得這麼嚴重。

前天我們的樓梯口的一副門簾不見了。辦事的人說被偷了,我說算了,一定是被年輕人“摸”去了。說他有意偷嗎?

他沒這個意思。說他沒有偷嗎?年輕人有這種心理,摸來很好玩,很有味道,還在那裡稱英雄。

東西被人“摸”跑了,心裡一定會不高興,可是自己有機會,也會“摸”人家的。過團體生活的時候,有的人洗了手,本來要在自己的毛巾上擦乾淨,看見旁邊掛了一條,順手擦在別人的毛巾上。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思想行為出來呢?

這是小事,不能做到“己不所欲,勿施於人。”對於大的事,做到我所不要、所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讓別人承受,就太偉大了,這個人不是人,是聖人了。太難了!

可是作人的存心,必須要向這個方向修養。能不能做到,另當別論。

這八個字的修養,要做到很難很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也就是“己所欲,施於人。”後來佛家思想傳到中國,翻譯為“佈施”。

施字上加一個“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佈施和儒家這個恕道思想一樣,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佈施的精神。人生兩樣最難捨,一是財,一是命。

只要有利於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財產都施出來,就是施。這太難了,雖然做不到,也應心嚮往之。

7樓:噬風

子貢問老師: 有什麼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

孔夫子就說了: 那就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偶是奉得了十來年了。 還有一句就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人有告訴我:知恩,感恩,夢想成真;知福,惜福,永遠幸福。

有一顆知道感恩的心,一顆懂得去“寬恕”的心,這樣博大的胸懷,自然也會給其本身帶來幸福。

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易地而處之,自己想想,看看對方對待自己,自己又不怎麼對待別人的,總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處。

很多事,看開了,自然就不會去怨天尤人了。

8樓:手機使用者

子貢問:“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它嗎?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於別人。"

9樓:匿名使用者

行:遵守,使之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依據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10樓:藍橙

而:表順接。 之:的。 乎: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11樓:一定手留餘香

子貢問曰:“有bai一言而可

du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zhi“其恕乎!dao己所不欲內,勿施於人。”

子貢(容孔子的學生)問道:是否有一句話可以終生奉行?

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而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體會:孔子主張“以寬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為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主張。反映了孔子“仁”的學說的一個方面,也是談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我們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要為別人考慮,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學會體諒別人,尊重別人。

12樓:卜川

子貢說:“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生奉行?”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

13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孔子的學生)問道:是否有一句話可以終生奉行?

孔子答:那就是“恕”,自己所討厭而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14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問老

bai師: 有什麼話,du

可以終身奉行的嗎?

孔夫zhi子就說了:dao 那就應該是“寬恕”了吧版!自己不想要的權,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偶是奉得了十來年了。 還有一句就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人有告訴我:知恩,感恩,夢想成真;知福,惜福,永遠幸福。

有一顆知道感恩的心,一顆懂得去“寬恕”的心,這樣博大的胸懷,自然也會給其本身帶來幸福。

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易地而處之,自己想想,看看對方對待自己,自己又不怎麼對待別人的,總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處。

很多事,看開了,自然就不會去怨天尤人了。

怎樣可以做到心手合一 言行一致?

我們不能改變別人的心念,動作。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意志。不要不自己的快樂壓在別人的態度上面,那樣你。就不能擺脫痛苦。自己的心要自己掌握自己做主,因為一般人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控制項不住內心的念頭。讓他亂。飛。甚至都覺察不到自己的真心。這一切都是心太散亂。所以要通過禪定來過濾。散亂的心。達到集中心力。了...

吾有一言 「天上人間,若人不會。綠水青山是啥意思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復無涯 時人若問居何處,綠水青山是我家。唐 龍牙 這一首詩偈是龍牙禪師修行自在的寫照。木食草衣心似月 我雖然以花木水果為食,以樹木草皮為衣,但是我心好似天上月,明朗得很。一生無念復無涯 我一生不妄求 不計較 不執著,人到無求品自高,人到無念便安閒。所以龍牙禪師參禪悟道以後,就...

形容人說話有分量影響很大,叫做一言九鼎,到底是指哪九鼎

在現代漢語中,九鼎 一詞是乙個著名的成語,我們經常用它來形容乙個人的話語分量很重,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九個三腳架是什麼?夏朝大禹征服世界後,把自己視為對天命的追求。在淮河中游土山,夏 彝等多個國家和部落的首領被稱為 土山會 標誌著夏王朝的正式建立。夏朝建立後,大禹將世界分為九州,並讓九州木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