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如何理解,如何理解佛家靜心禪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時間 2022-03-17 04:35:16

1樓:丑牛滑膘

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皆由因緣合成。因,即變化的根據;緣,即變化的條件。而一切事物的發展都處於成、住、壞、空的過程,就象辯證唯物主義說的,運動是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

佛教還認為,我們看到的一切事物,其實是看到事物的存在形式,即「假相」,而事物的本質是「空」,所謂「緣起性空」就是這意思。例如,一滴水,依據氣候變化,它的存在形式可以表現為霜、雪、雨等;砍下一根木頭,可以用來做桌椅、門板等。霜、雪、雨或桌椅、門板等事物就是「假相」,是依據「因緣」而形成的,產生這些事物的「因緣」如果不存在,這些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萬法皆空」就是這個道理,「菩提本無樹」也是這個意思。同理,我們也可以說:「霜、雪、雨不是水,桌椅、門板不是木頭。

」(它們只是水或木的表現形式)

當然,佛教的「空」,不是指沒有的意思,是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質。因為事物雖沒有固定表現形式,但「假相」還是存在的;還有,事物的形體雖不能永恆存在,但還是有一段存在時間或乙個發展過程的。把「空」認為是絕對沒有,佛家叫「頑空」,這是不足取的;佛家看問題講究「圓融」,就是這道理。

佛家提倡「悟道 」,就是要善於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禪宗五祖弘忍之所以把衣缽傳於六祖慧能,是因為在認識世間萬物本質時,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來得更徹底、更精深。

2樓:匿名使用者

道體上偏空的一面

可以參考南懷瑾先生的講義--- 關於六祖開悟的部分

如果找不到,再跟我要.

3樓:

作此謁的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禪宗講究的是「萬物由心生」,即我們今天說的主觀唯心主義。「菩提本無樹」就是說菩提樹是人想象出來的,而不是客觀存在。

這裡還有乙個故事可以幫助你理解:慧能聽到眾僧爭論風吹幡動是幡動還是風動,他說:「風也不動,幡也不動,是你們的心動。」

4樓:

[佛教詞典] 佛學大詞典——【大菩提】 [佚名][2023年10月1日][0]

【大菩提】 指佛菩提。又稱無上菩提、佛果菩提。

5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是為反駁下面這個寫的: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擦拭,莫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的解釋就是:本來無一物.既然本來什麼都沒有又怎麼會沾惹塵埃呢?

6樓:匿名使用者

釋迦牟尼悟道時說:奇哉!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同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為六祖慧能,接法衣前,對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擦拭,莫使惹塵埃.

而作的對應偈子。

意為,一切眾生,萬法生自心中,不假外求,本得圓滿。譬如真金蒙垢,垢非能改真金之性也。不出外垢,真金之性亦本自不動。

但本偈偏空寂,從空中生有,才得圓滿。

如何理解佛家靜心禪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7樓:眾神影歌

菩提來本無樹:菩薩們源本來沒有菩提樹。明鏡bai亦非台:明朗的鏡子原來du都不能放在臺zhi

上(是做出來的)dao。本來無一物:若原本就沒有這個東西。

何處惹塵埃:**會吸引塵埃過來呢。其實是鬥嘴到最後發出的一句感嘆,就是:

我們是自己造孽造出來的,若不是我們多嘴我們會有事情嗎?其實提示我們說不要惹事生非,若人人謙讓就不會有事了。

8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菩薩們本來沒有菩提樹。明鏡亦非台:明朗的鏡子原來都不能放

回在台上(是做答出來的)。本來無一物:若原本就沒有這個東西。

何處惹塵埃:**會吸引塵埃過來呢。其實是鬥嘴到最後發出的一句感嘆,就是:

我們是自己造孽造出來的,若不是我們多嘴我們會有事情嗎?其實提示我們說不要惹事生非,若人人謙讓就不會有事了。 檢視原帖》

「菩提本無樹」的全文是什麼?順便解釋下其道理可否?

9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要了解這句偈言的意思,得先了解一些佛教常識。

當年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修成正果的,佛教把菩提樹作為修行得正果的一種象徵。明鏡臺也是一種比喻,比喻我們人的心,像明鏡一樣,反觀自照。

這句偈言是針對神秀禪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作。

神秀的這首詩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樹,意思是我們的身體要象菩提樹一樣,保持端正的體態,不斷修持精進。

心如明鏡臺,是把我們的心比喻為明鏡臺,如果灰塵粘染則不明澈。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字面意思為明鏡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會沾染上灰塵。意思是說我們要不斷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復本心得悟正果。

該詩前兩句是講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後兩句是修行的結果,明心見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實證,見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這些在神秀的詩中都體現出來。

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突顯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來是指的菩提樹,菩提本無樹,就是否定了菩提樹的有形實質。明鏡亦非台,同樣也是否定明鏡臺的有形實質。這兩句是說,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鏡也只是你的心。

菩提樹也好,明鏡臺也好,本來都是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意思是說,既然本來一切事物都是空,那麼沾染塵埃又從何說起呢?

塵埃也是空啊!這首詩的意境就在於空得徹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連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這兩首詩已成為佛教歷史的一段佳話。大家普遍都認為慧能的詩悟性更高,境界更深。從境界上講感覺是這樣,但是慧能的詩給人的感覺太空了,空得讓人摸不著邊際。

而神秀的詩體現真修實悟,給人更腳踏實地的感覺。也許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區別之處。

10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知道:菩提本無樹,明淨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12樓:鯨娛文化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從哲學角度怎麼理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13樓:匿名使用者

才能修成正果,縱然是坐於菩提樹下。若菩提心在,所以東西都是從無到有內普通說法,本來就是什

容麼都沒有,有什麼區別,若只迷信於外在的物相,也是無用的,自己不懂自然的道理,「菩提」不「菩提」!反之,活著跟沒活著,不在於樹。個人觀點,更不在於什麼樹,而在於你自己有沒有一顆菩提之心,豈不樹樹皆菩提之樹,不一定要在菩提樹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的全文和解釋?

14樓:好吃的樹葉

全文:《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翻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出自:《菩提偈》。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作者簡介: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鑑禪師。

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

15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而最樓上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無樹,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10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你就是塵埃 又怎麼染塵埃 紅塵夢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樹非樹,明鏡臺非臺,不識本來面,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是六祖慧能根據神秀的偈頌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

李伯請說身是菩提樹,菩提本無樹,有樹則無樹的全文

你好沒有找到李伯清的有關文章。下面的可以嗎,請參考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 今尼泊爾境內 的王子喬答摩 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必惹塵埃!請問這是什麼意思?請指教,各位老師

滄桑不易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身本無身,是心亦非心,身心具遺忘,了了不著塵。 禪宗學習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阿彌陀佛 前兩句講的是佛教的空空教義 後兩句則體現了佛教的中國化 即頓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