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10

時間 2021-09-09 01:15:16

1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2樓:匿名使用者

本來你就是塵埃 又怎麼染塵埃

3樓:紅塵夢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樹非樹, 明鏡臺非臺,

不識本來面, 處處惹塵埃.

4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5樓:匿名使用者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這是六祖慧能根據神秀的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所作,後者表達了一種時時刻刻警惕自己的思想,不讓其有惡念、妄念,而前者乾脆把思想給扔掉了……

從境界上來看前者要高,所以慧能的徒弟非得是悟性根基高的不能再高的才能學,而神秀的要求就低些……

我覺著神秀的偈頌是比較……怎麼說呢,他那種時刻警惕其實是有點累的,不自在;而慧能乾脆扔掉,我覺著就很自在了,也比較好的表達了禪的意思……

純屬我胡說八道啊,入各位左耳出右耳,別記住……萬一錯了我還得去地獄旅館呢……

6樓:學府書店

明鏡亦非臺,六祖寫。

7樓:匿名使用者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8樓:匿名使用者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為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10樓:金穎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為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10

11樓:佳爺說歷史

意思是:本來就沒有菩提樹,到**染上塵埃?

該句出自六祖慧能作的《菩提偈》其三。

1、原文內容為:菩提本無(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白話釋義:原本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12樓:別涵壘

原句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解釋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意思是:“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修法,當看到啟明星時而頓悟菩提本心。

禪詩“菩提本無樹”中的菩提,不是指樹木的意思。這是六祖慧能一首禪詩裡的話。他和神秀的禪詩中提到的“菩提樹”、“明鏡臺”是來比喻自己對佛法的認識。

而六祖“菩提本無樹”中的“菩提”,則指的是真實本心。

“何處惹塵埃”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心中對世間一切事物的掛礙便是心中之塵。

13樓:匿名使用者

熟則熟矣,猶欠篩也/

........................................

但是,就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還是未達傳付禪宗衣缽的造詣,不要忘記我們上面所列舉的情形,因為“本來無一物”的情況,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雖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無生機存在。

六祖在大徹大悟的時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問他初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質疑,使他再進一步而澈底瞭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說:“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才是代表了禪宗言下頓悟的“頓”與“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後來還是避居在獵人隊中,由悟後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經過,由此你就可以瞭解《楞伽經》中是頓漸並舉,禪宗是頓漸併兼,猶如《楞嚴經》上所說的:“理須頓悟,乘悟並銷,事資漸修,因次第盡。”所指頓漸並重的道理了。

現在談談禪學,抓住一句“本來無一物”,就無所而不可為,那不落在狂禪的知見才怪呢!須知禪宗正有嚴謹修持工夫的層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談或狂妄自是上,才會與真正的禪有相近之處。

14樓:匿名使用者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對話。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

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歷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

卒諡大通禪師。

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裡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巨集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慧能對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5樓:鯨娛文化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16樓: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17樓:權墨傾宬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的意思,原本就沒有菩提樹,到**染上塵埃。

18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大概的意思就是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分什麼大小多少。也是本來都是一樣的又有什麼不同的意思,境界很高不是說說。

19樓:來自土耳其心靈手巧的君影草

抑鬱的心境,萬事皆煩惱。明朗的心裡,處處皆陽光

20樓:哲無曾

意思是:菩提本來就是沒有樹那樣具體的實物,無論到了**都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換句話說,人要保持心境空淨,無論到什麼地方,無論身處什麼環境,都不要受外界環境汙染和干擾;人要保持生活平淡,不因大起大落或者不因得失而亢奮和悲傷,自暴自棄。

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思想。

21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偈[作者] 惠能

[全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本來清靜,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

22樓:星空下有傳說

是修行到心無雜念的一種心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什麼意思?

2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這四句的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本來就是四大皆空,**會染上什麼塵埃!

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

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汙染人的性情的東西。

擴充套件資料

出自《菩提偈》,《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則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24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原文解釋: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心之所以有掛礙、有塵埃,只是因為,心對世界萬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會有煩惱,進而產生貪嗔痴,無法明心見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要知道,世界上萬物都是終須敗壞的。所以是虛妄的,不是永恆的,不應該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戀它。所謂萬物皆為我所用,並非我所屬。心無所住,無所掛礙,即是無心無塵。

五祖的意思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

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25樓:baby鞋子特大號

意思: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

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中說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執著於空!前兩句只不過借菩提樹和明鏡來講明:不要執著與事物。

後兩句講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執著於道,反而與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擴充套件資料:《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翻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啊, 出自哪 典故等等

吹雪 西門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 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 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請問它的真諦是什麼意思

8萬4千法門 1 自性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見性,五祖考他,性是什麼樣子?他向五祖的報告說了五句話,五祖點頭,衣缽就傳給他了。自性,他說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過。染汙是什麼?是七識末那,末那叫染汙識,第六意識可以緣到末那識。本自清淨,所以修行,清淨心重要。修行終極的目標...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 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這是禪宗乙個有名的故事。五祖弘忍大師欲傳 令門下僧人做偈。偈有點像詩,他可以表達乙個人的心境。可以看到乙個人的境界是不是開悟了。於是他的門下乙個傑出的 神秀做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