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8-11 15:52:53

1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禪宗乙個有名的故事。五祖弘忍大師欲傳**。令門下僧人做偈。

偈有點像詩,他可以表達乙個人的心境。可以看到乙個人的境界是不是開悟了。於是他的門下乙個傑出的**神秀做了如下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掃,勿使惹塵埃。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型,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其實這個不能解釋,一解釋就像水一樣沒味道了。還有凡事不能確定像,就像數學公式,公式是假的,只是乙個道理,比如牛頓的定律應用地球上的很多地方,但道理是一樣的。一旦認定了就是死的,沒有變化了。

我只簡單的說一說,還是原來的說的最好。

我們的身體就是菩提樹,住在這人身體裡面證菩提大道,我們的心有如明鏡一樣(鏡子澄明瓦亮,有物的時候什麼都能照,什麼都能顯現出來,佛經上常用明鏡來比喻人的心,能照出任何的事物),可是我們要時時的保持好自己的心境,不讓他受外物和內心慾望的干擾。不讓他沾染到塵埃。

以上是神秀法師做的偈子,他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師傅看到了以後。認為他還有個執著的像,就是認為有個身體,有個心,要時時的照拂自己的心境,不夠灑脫。

不是真的解脫了。所以沒說什麼。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下面說慧能大師。

和尚們的談論牆上的偈子這件事,被廚房裡的乙個火頭僧惠能禪師聽到了。惠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惠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乙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惠能是個有大智慧型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乙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惠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惠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惠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惠能,讓惠能連夜逃走。於是惠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曹溪寶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境界不是我這個凡夫所能體會的。說一說我的愚見倒可以的。本性本空,無心無佛,如如亦無,無智無得。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4樓:鯨娛文化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5樓:御伽草籽

譯文: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唐朝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原文如下。

菩提偈唐 · 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6樓:嗨呀你爹臨死前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型,

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本來清靜,**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型,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後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鏡亦非台":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乙個樣子,也沒有乙個圖,或乙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7樓:席立君

從字面上的意思是說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此句出自《六祖壇經》神秀與慧能的對話: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身如箁提樹,心如明鏡臺,清靜勤修為,出出有塵埃,說的是兩位大師論道,其一資深,其二略遜,問及出家人修練之道,答曰:無為有為,意思是拋開一切雜念,方成正果,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

8樓:葡萄成熟時等收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9樓:盛修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有無本一體,心境現塵埃。

男友發表心情: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10樓:e拍

意思是: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出自唐代六祖慧能作的《菩提偈》中第三首。

原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擴充套件資料

典故相傳唐朝高宗時期,有位有名的高僧,弘忍大師,是禪宗著名傳人,他是湖北黃梅人,生於隋仁壽元年(601),唐咸亨五年(674)十月二十三日圓寂,被後世尊為中國禪宗第五祖。

弘忍大師終生刻苦修行,盡能領受心法,繼承自初祖菩提達磨大師以來禪宗教義精髓,發揚禪風,並有所創造,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東山法門」,為禪宗各派所承認,有《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一捲傳世。

唐龍朔元年(661),弘忍大師令**們各作一偈,寫出自己的學習和修行體會,藉以觀察**們學習和領會佛教義理的程度。優秀者即以衣法相付。大**神秀先呈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聽人念通之後,覺得對於教義並非徹底領悟,遂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大師以為慧能明見心性,領悟佛理更為透徹,可以託付衣法,於是在深夜三更,以袈裟遮圍,秘密授衣傳法於慧能大師,並囑咐他:「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慧能得法之後,為防備有人加害,遂連夜出走,秘密返回南方,長期隱居於草莽之中。十幾年後,慧能在廣州法性寺由印宗法師雉發剃度,出家傳教,廣布佛法,影響深遠,繼承禪宗五祖衣缽,果然不負重托,日後成為禪宗六祖,這就是這首詩的來歷。

11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這是佛家最高深的境界,是一般人不能達到的。人們把它寫出來,只是表達自己的一種對佛家的膜拜而已,不必太多雜念,那樣反而是對神靈的一種褻瀆。

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宣揚一種「無我」思想,方能無求,無煩惱。就簡單應用在你們的愛情上面來講,不要把這些無謂的小事聯想到自己身上,那樣只能證明自己沒信心。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每個人都生活的不容易,對心靈平靜的追求也是一種奢侈。你男友能發表這樣的感慨,說明他是乙個追求善良的人,能堅持自己的信念;或者說他現在心情很平靜和幸福,愛情和事業都得到了較好的釋放,或許是因為有你陪伴在他身旁的原因,好好珍惜吧。

12樓:柯迎曼

一切是空:是禪宗專門強調的..是指你的五官感覺要空~因為人類的五官意識帶著很大的執著(不智慧型=>要空掉它)...

但是:神佛不空'宇宙不空'你的主元神不空'(攜帶的業力也不空)...永遠存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必惹塵埃!請問這是什麼意思?請指教,各位老師

滄桑不易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身本無身,是心亦非心,身心具遺忘,了了不著塵。 禪宗學習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阿彌陀佛 前兩句講的是佛教的空空教義 後兩句則體現了佛教的中國化 即頓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啊, 出自哪 典故等等

吹雪 西門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 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 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請問它的真諦是什麼意思

8萬4千法門 1 自性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見性,五祖考他,性是什麼樣子?他向五祖的報告說了五句話,五祖點頭,衣缽就傳給他了。自性,他說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過。染汙是什麼?是七識末那,末那叫染汙識,第六意識可以緣到末那識。本自清淨,所以修行,清淨心重要。修行終極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