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請問它的真諦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7-16 17:39:05

1樓:8萬4千法門

1、自性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見性,五祖考他,性是什麼樣子?他向五祖的報告說了五句話,五祖點頭,衣缽就傳給他了。

自性,他說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過。染汙是什麼?是七識末那,末那叫染汙識,第六意識可以緣到末那識。

本自清淨,所以修行,清淨心重要。修行終極的目標沒有別的,就是明心見性,見到自性本自清淨,沒染汙過,這個時候智慧、功德統統現前,相好全現前了。

2、第二,「本不生滅」。一切法,整個宇宙,凡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是生滅法,有生有滅。但是自性不生不滅,就見到了。

3、第三個,「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樣樣具足,沒有一樣欠缺。具足在**?

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所以有緣它能現相,沒有緣相就沒有了,妙極了!

4、第四句,「本無動搖」,這是自性本定。要怎樣才能見性?要定才能見性,我們要懂得修定。

什麼叫定?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前面所說的本自具足,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可是怎麼樣?你沒有起心動念,這叫自性本定。

換句話說,真正修定就是六根在六塵上面修,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鼻嗅香、舌嘗味、身體覺觸,乃至意識的念頭對法塵,統統都清楚明瞭,那是佛知佛見,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法。究竟圓滿佛法在自性裡頭,不在別的地方,心外無法,離開自性到別的地方去找找不到,沒有。所以一定要修定。

修定要會修,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入定。

5、惠能大師這五句末後一句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整個宇宙,宇宙是從**來的?自性變出來的。一般宗教說是神造的,實際上是自性變現的,自性裡頭本來就有。

本來沒有生不出來,本來就有。所以只要具足緣,本來就有是因,具足緣它就現,現就是果,因、緣、果,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看惠能大師說這五句,實際上就二十個字,他學佛就畢業,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三三六集)

2樓:匿名使用者

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六祖惠能說的一句話,當時慧能拜五祖弘忍,開始學習佛法,五祖年事已高,急於傳衣缽,希望有個**人,於是讓**們作四句偈,以檢驗他們的佛法水平,其中有一個叫神秀的**做偈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聽後覺得神秀的還是未見本性,所以沒有給他傳衣缽。慧能聽到後自己也說了四句,讓人寫到了牆壁上,就是你問的這四句,通過和神秀做的對比,很容易看出來慧能的四句還是更體現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境界。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

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3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其真諦通俗點講就是一種出世的態度。

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很高興為你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4樓:love莫凌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

這個偈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

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5樓:熱詞課代表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6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白話文翻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兩句均採用了倒裝語法結構,可理解為“本無菩提樹,亦非明鏡臺”,《菩提偈》前兩句是針對神秀《無相偈》的前兩句所作,應聯絡在一起理解。菩提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覺悟成佛。

明鏡臺:僧人坐禪之處,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

”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

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汙染人的性情的東西,《淨心戒規》雲:“云何名塵,沾汙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

擴充套件資料:

《菩提偈》

[作者]惠能

[全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7樓:楓虞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8樓:美人計

明鏡不無,菩提本有,唯心所現,都是本性所顯的影像,影像亦不得,所以鏡非臺,提無樹,合空空能正除遣,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經意。本性中本無見聞覺知,但通過鏡,菩提影子顯示出本性見聞覺知的作用,通過鏡,菩提影顯出本性本無見聞覺知,本無一物,體無相貌非用不顯,性無形象非心不明

。化鏡,菩提影為如,如不離鏡,菩提影,菩提鏡影不離如,不即不離,不取不捨,無一物無埃了。

9樓:匿名使用者

世上本來沒有菩提樹,因佛在此樹下覺悟而得名菩提。心中明境也不是什麼靈臺,並不需要做什麼。世上一切皆是幻象,本來什麼也沒有。自然也不會有所謂的塵埃。

這是佛家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針對“身是菩提樹,心似明境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說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相見相遇相識即是緣。緣來即接受,也不可為所謂真理刻意排斥。緣去也不挽留,去意若決,挽留只顯得強人所難。

在人生次要的方面出世,在人生重要的方面入世。這就是和尚家。哪方面重要哪方面不重要,由緣而定。

有些力量是可以左右緣的,但不要輕易認為自己有這份力量,獲得什麼都是要有代價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必惹塵埃!請問這是什麼意思?請指教,各位老師

滄桑不易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身本無身,是心亦非心,身心具遺忘,了了不著塵。 禪宗學習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阿彌陀佛 前兩句講的是佛教的空空教義 後兩句則體現了佛教的中國化 即頓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啊, 出自哪 典故等等

吹雪 西門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 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 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 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這是禪宗乙個有名的故事。五祖弘忍大師欲傳 令門下僧人做偈。偈有點像詩,他可以表達乙個人的心境。可以看到乙個人的境界是不是開悟了。於是他的門下乙個傑出的 神秀做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