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這首詩的意思

時間 2021-10-14 22:06:16

1樓:e拍

意思是:不要求見面只是希望通過拜貼來問候, 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滿了各種名貴的拜貼。 我也隨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貼, 人們只會嫌棄簡慢,而不會嫌棄這其實只是空虛的禮節。

明代文徵明《拜年》原文: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擴充套件資料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代“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向年長的人拜賀新年,包括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關於拜年的形式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方式。

宋代以前,古人的拜年習俗跟現在差不多,親朋好友帶著禮品相互串個門,晚輩給長輩叩個頭,說幾句平安長壽迎新的話,長輩給晚輩拿點壓歲的東西,整個拜年禮儀就算是成了。

到了宋代,人們拜年一般不進門兒了,流行送“飛貼”,相當與現在的賀卡。朝廷裡的士大夫有用飛貼互相拜年的習俗,當時士大夫交友很廣,如果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紙,就用竹木削成條,寫上賀詞,派僕人送給親朋好友代為拜年。這種方式一般流行於官場和文人墨客間。

明代人們還是沿用賀卡的形式,也就是以“投謁”代替拜年。明代時期賀年卡的設計更加完美、精緻,卡片上不僅印有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的祝福語。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出現“團拜”的形式,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朋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

2樓:柯玉

譯文:不要求見面只是希望通過拜貼來問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滿了各種名貴的拜貼。我也隨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貼,人們只會嫌棄簡慢,而不會嫌棄這其實只是空虛的禮節。

原文: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文徵明(2023年11月28日—2023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

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

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3樓:匿名使用者

元日人人出外拜年,拜年者,並不求其與主人見面賀禮,只是姿態性地投張名帖,表示禮數已到罷了。這一風俗始於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由於世俗把過年投送名帖作為奉承討好的手段,所以受到詩人的譏諷,這種過年送的名帖,大概就是我國最早的賀年片吧。

這首詩的意思,這首詩的意思

這是一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獨遊長安城郊南庄,走到一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情態增人惆悵。這首詩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 崔護 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

《月下獨酌》這首詩的意思,月下獨酌 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月下獨酌 唐代詩人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註解 1 酌 飲酒 獨酌 一個人獨自飲酒。2 將 偕,和。3 相期 相約。4 雲漢 天河。韻譯 準備一壺美...

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助人為樂幫幫幫 詩,這個東西啊,每乙個字都表達了不同的意思。包括小學高中學的詩,翻譯不一定正確。只有當事人才清楚。我是乙個小小小的詩人。有時候也為了湊字數,有時候當事人都不一定知道是什麼意思。 文景處士 樓上那哥們說得對,確實文理不通。但這是真事。是乙個造假的的 武陵王上圭 的上銘文,原文是 野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