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歷史,歷史文字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時間 2021-10-14 21:22:52

1樓:深院鎖清秋

文字是人類用來交流的符號系統,是紀錄思想和事件的書寫形式。 一般認為,文字是乙個民族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則認為文字是在階級社會產生以後才產生的。

文字在發展早期都是圖畫形式的表意文字(可以「望文生義」),發展到後期,絕大部分演化為記錄語音的表音文字,這種演化往往出現在異族範疇,只有漢字,頑強地仍舊處於意音文字階段,成為漢民族是古代四大文明唯一現存的重要佐證。

文字 - 演變歷史

文字 部分的文字史觀認為:人類的文字史分為三個階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形意文字 又稱表意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只代表語素,而不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

表意文字是文字萌芽時期的產物,是相當原始的,並不能用於記錄語言,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刻符、岩畫、文字畫和圖畫字。

意音文字 是一種圖形符號既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

意音文字代表人類文字史走出原始時期,進入古典時期。發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意音文字很少,只有西亞的丁頭字、北非的聖書字和東亞的漢字。丁頭字和聖書字早已廢止使用,漢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採用的意音文字。

拼音文字 又稱字母文字,是繼形意文字和意音文字之後人類文字史的第三個階段。

字母文字的發展又分為三個時期:音節字母時期、子音字母時期、音素字母時期;音素字母時期還可以再分出「拉丁字母國際通用時期」。

2樓:赫連幽夢

文字 - 演變歷史

文字 部分的文字史觀認為:人類的文字史分為三個階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形意文字 又稱表意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只代表語素,而不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

表意文字是文字萌芽時期的產物,是相當原始的,並不能用於記錄語言,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刻符、岩畫、文字畫和圖畫字。

意音文字 是一種圖形符號既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

意音文字代表人類文字史走出原始時期,進入古典時期。發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意音文字很少,只有西亞的丁頭字、北非的聖書字和東亞的漢字。丁頭字和聖書字早已廢止使用,漢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採用的意音文字。

拼音文字 又稱字母文字,是繼形意文字和意音文字之後人類文字史的第三個階段。

字母文字的發展又分為三個時期:音節字母時期、子音字母時期、音素字母時期;音素字母時期還可以再分出「拉丁字母國際通用時期」。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它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當今世界上延續至今仍為全球華人廣泛使用的文字。中國文字在當今世界上的各種文字系統中是絕無僅有的表意系統的文字,按年齡計算,恐怕有

四、五千歲了,因為遠在西元前十四世紀,它已經是相當發達的文字型係了。在地球上,只有幾種文字比中國文字早,最出名的是在另外兩個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的聖書字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已經很發達了,它們記錄了古埃及帝國,古代蘇末王朝,巴比倫王朝,古波斯王朝……的有聲有色的歷史故事。

不過這兩種古老的文字,早在西元前後已經被埋在滾滾黃沙和斷垣殘壁之下了,是近代的考古學家的考古發掘才使它們重見天日的。它們都是躺在歷史博物館裡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了。

3樓:秋沙雨

文字是人類記錄思想、交流思想的符號,它於1萬年前「農業化」開始以後萌芽,隨著人類由野蠻向文明過渡,是由先人們在生產和交換的過程中,經過了無數年月的不斷創造和改進而形成的。

歷史文字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4樓:王王王小六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的規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型。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2023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賈湖21個刻符裡,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於反映易學裡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2、半坡陶符

距今2023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本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23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

它形成約在西元前2600~前2023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23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係。

4、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型係」則在距今2023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5、甲骨文

2023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西元前2023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型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鐘鼎,所以也叫鍾鼎文。

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7、大小篆

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

8、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型。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是在監獄裡創造出來的字型。分「秦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9、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型,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鍾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10、草書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型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型,是漢代才有的。

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

11、行書

行書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型。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

賈湖刻符——雙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莊橋墳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夏代水書——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西周)——小篆(秦)——篆書(秦)——楷書(三國)——草書(漢)——行書(漢)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型,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本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型。

6樓:百度使用者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1甲骨文(商) 2 金文(周) 3小篆(秦) 4 隸書(漢) 5楷書 (魏晉)6行書(草書)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本算起,中文字已有2023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本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型係,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2023年以前。中文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

從甲骨文本到小篆是乙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乙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本的範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範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中文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中文字跟漢語的關係看,中文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中文字本身的構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型係。

中文字起源於圖畫。在中文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絡。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

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絡。

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裡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中文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中文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

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乙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

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

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

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不過中文字型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

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中文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

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佔通行中文字35%的樣子。

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中文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傳說中倉頡造字,草創了文字

原始時代的陶文,是中國文字的雛形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中國真正的文字

後來又有了金文(也叫鍾鼎文)

春秋戰國時期 石鼓文

秦漢時 小纂

秦末,在衙役獄中開始流行隸書

漢代盛行 草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 盛行楷書等

文字的演變過程,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

從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於秦代,字型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 後一階段其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字型有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兩個階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隸書的轉變.下面簡要介紹以下不同形體漢字的特點 1.甲骨...

文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 甲金篆隸草楷行 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 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西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

字的演變過程,中國的漢字演變過程

曌 同 照 武則天從小就叫武照。她當政的時候,把照字造成 曌 代表日月當空,陰陽統一的意思。宋人郭忠恕撰 配觿 則說 唐,天後以曌代照。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隋代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 隨 字的 辶 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 辶 而造 隋 字作為國號。五代時南漢劉龑取 飛龍在天 之意給自己造了 龑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