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學的特點,如何理解文學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關係

時間 2021-09-10 18:27:33

1樓:天天看你苦笑

文學地域風格是某一地區的作家在創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是某一地區的生活環境、風土人情、地域文化心理所形成的獨特風貌在作品中的體現。屬於文學風格重得一種。

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地域性對文學的影響有時隱蔽、有時顯著,總體上說常深刻的:在影響甚至潛在決定了作家的性格氣質、審美情趣、藝術特徵,以及作品內容、風格、敘述方式的基礎上,甚至孕育出特定的文學流派和作家群體。魯迅是中國的也是紹興的:

他的**、散文一看就是紹興人寫的。同樣,沈從文之於楚地,老舍之於京都,趙樹理之於三晉,張愛玲之於上海,柳青、陳之於陝秦,蕭紅、蕭軍、端木蕻良之於東北等,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擴充套件資料

文學之有地域性,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文心雕龍》稱北方的《詩經》“辭約而旨豐”,“事信而不誕”;而南方的《楚辭》則“瑰詭而惠巧”,“耀豔而深華”,明確提及地域與文學的關係。唐代魏徵在《隋書·文學傳序》中,對南北朝時期南方和北方文風的殊異作了有趣的比較:

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於時用,文華者宜於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

他已經注意到地域特點參與文學風格的形成了。國外也有類似的:法國19世紀文學史家丹納在《英國文學史》引言中,把地理與種族、時代並列,作為決定文學的三大因素。

把文學品種、風格的生成與地域條件相關連,從考察地域與文學的關係,去文學與發展的某種客觀真理,至少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視角。

其實,只要談文學,必然包含著它的地域性。比如說“中國文學”,既指它的“中國”屬性,也包含作品中或濃或淡的地域特徵。中國現代文學史有京派、海派之說;這種區分實際由來已久:

《紅樓夢》明顯是京派**;而那時的海派**呢?《海上花列傳》和《九尾龜》可為。

這兩本書都關涉煙花場,寫到了租界商人,這是題材和內容。有趣的是人物居然時不時說蘇白。魯迅在《漢字與拉丁化》一文裡打趣說:“一部《海上花列傳》教我‘足不出戶’的懂了蘇白。”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趙樹理,孫犁,一個是“荷花澱”派,一個是“山藥蛋”派,兩位作家很有地域特點。

3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說北方文學與南方文學就有很大差別,南方的多有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比較清,婉約,而北方大多是“大漠孤煙直”的氣魄型,剛勁。具體差別也說不清,如想很好研究,建議讀《國民與國人》那本書。

4樓:匿名使用者

地理因素的影響,常常可以使各個地域的生活習慣、飲食方式…都不相同。自然的,文學也不例外,文學源於生活嘛。

5樓:匿名使用者

要做到因地制宜,當你要理解一個地方的文學地域風格,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能到那個地方去居住一段時間,在居住的那段時間裡親身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領略那裡的語言特色和歷史形成過程,然後再讀相關的作品。不過實際上我們都不可能讀一本書就到那個地方或者國家去一趟吧,所以更多的時候可以通過網路收集相關地方或者國家的風土人情、語言特色和歷史形成過程,然後先讀一些國內作家的相關作品,拜訪去過當地的朋友,最後才去讀那些他們本土作家的作品,如果能做到這些,應該能對當地的文學地域風格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如何理解文學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關係

文學的三個基本特徵是什麼?

6樓:稀硝酸

文學的三個基本特徵分別是:文化性、歷史性、現實性1、文化性

文學的發展是受文學內部和外部各種因素影響的複雜過程。

2、歷史性

文學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

3、現實性

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除了三個基本特徵之外,文學還有全人類性、社會性、民族性、人民性、階級性等特徵。

7樓:火雲匪

基本特徵:

第一,文化性,第二,歷史性,第三,現實性。

8樓:和藹的白孔雀

第一,文化性,具有一定文化內涵。

第二,歷史性,文學必須是承前啟後有一定歷史沉澱的。

第三,現實性,不管哪種文學,都脫離不了現實生活,生活是文學的源泉。

9樓:匿名使用者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

地域文化的特點

中國地域分為哪幾個地域文化?每個地域文化的具有哪些特點?

10樓:匿名使用者

很明瞭啊,中國自秦朝以來,文化的集中地都是在富裕的地區,而最明瞭的是江南地區,而後來的兩湖兩廣也不徨多讓,而四川是一個比較突出之地,反觀西北東北卻不那麼出眾;而貴州,雲南古時稱為“蠻荒之地”,就可想而知了,在明朝以前中國的風流名士,大儒聖賢,幾乎都集中在江南,中原地區,而到明朝中期開始就逐漸南移到湖南,兩廣等地,而肥沃的四川盆地孕育了人傑地靈,而江南卻是戰國是的吳越,楚等國,文化沉積就太多了,而出人才的地方大多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之地和後來接受外來的西方文化的地區的那些地方。當然還有楚文化、三晉文化、關中文化、燕趙文化等,每個時期都有一定的文化,古時候稱百里不同風俗,就可想而知啦。(知識有限,見諒!)

文學的特徵

11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的特徵是:可以表達感情,增長知識,詮釋歷史,是時代精神和感情的結晶,是一種語言藝術形式。

文學體現心量,歷史體現知量(識量),哲學體現智量。文學體現心量,指的是文學體現豐富的情感量、情思量、良知量。也可以說是詩量、“氣”量、歌哭量、淚水量。

《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說“文學是哭泣”,文學擁有最多的歌哭,最多的喜怒哀樂,歷史、哲學都不能歌哭。法國作家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表現了人性的豐富;巴爾扎克寫《高老頭》,表現了人性的淒涼,寫到了極致。這些都是“心量”。

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文學與藝術的關係:

第一,與**、繪畫、雕塑等其他的藝術形式相比,文學的想象力更強。雖然繪畫、雕塑等也有“想象”,但它們無法天馬行空。只有文學才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所謂“賦四海於一瞬,挫萬物於筆端”(陸機),唯有文學才可能做到。

第二,文學能夠進入人的內心世界,但其他藝術不能或只能部分地表現人的內心。比如達·芬奇的《蒙娜莉薩的微笑》,只能部分地表現人的心靈,但如果通過文學作品來寫蒙娜莉薩,就可以盡情地表現她豐富的內心世界。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說正是文學作品中的“蒙娜莉薩”。我們從安娜·卡列尼娜這個形象中,可以讀到更加豐富、更加複雜,即更加深廣的內心影象,也就是更豐富複雜的人性內涵。

安娜·卡列尼娜內心所展示的人性多方面的衝突,包括妻性、母性、情性(情人性)的衝突,是蒙娜莉薩的藝術形象難以企及的。

12樓:鬧中取靜

文學,是一種人類用來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

一種藝術方式。文學的特徵是:可以表達感情,增長知識,詮釋歷史,是時代精神和感情的結晶。

文學的特徵是和文學的屬性緊密聯絡的,也即是說文學的特徵是由文學的屬性所決定的,在第一章中,我們把文學的屬性歸結為三個方面:意識形態性、審美屬性和語言屬性,而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學與其他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文學的審美屬性。從審美的屬性方面來說,任何一種審美活動都具有形象性、想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徵,文學作為一種審美活動亦然。

從意識形態的屬性和語言屬性方面來說,文字正是以想象的方式,通過語言媒介而構築的滲透著作者思想情感的感性形象來體現它的意識形態性的;而從想象性方面來看,文學作品雖然是作家在想象中構築的世界,但是它又以種種手段反映著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因而文學的想象還涉及到文學的真實性問題。總之,從文學的屬性出發,文學具有著形象性、真實性、情感性和符號性這四個特徵。

13樓:沫子

縱觀西方文論發展史,有關文學本質的論述經歷了:模仿論——表現論其他關於文學本質的論點:

弗洛伊德:文學是性本能的轉移與昇華。

海德格爾:藝術是人類生活的家園。

卡西爾:藝術是一種符號。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本觀點:

1﹒文學藝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物件化;

2﹒文學作為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3﹒文學是一種藝術生產。

從文化途徑看文學,文學是文化。

從審美角度考察文學,文學是審美。

從慣例立場看文學,文學即慣例。

中國當代學者對文學本質的認識:

文學是關於生命的書寫。

文學是通往心靈的時空隧道。

文學是精神的棲息之地。

文學是靈魂的敘事,是人心的呢喃。

文學是虛構的、審美的、讓人愉悅的。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藉助各種修辭以及表現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

文學以具有審美意義的形象反映生活。(曹廷華)文學是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童慶炳)現在通行的文學含義

文學形象的基本特徵

第一,從存在形態看,是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統一。

(假定性和虛幻性是文學形象最基本的特點)

第二,從審美認識看,是具體性與概括性的統一。

通過選擇、提煉、加工,創造典型形象去反映生活的本質。高度的概括性是文學作品形象的內在特質。

第三,從藝術功能看,是表現性和感染性的統一。

表現性:表現社會心理內容;表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形象是情與理的統一。

感染性:形象在欣賞中要產生一定的審美效果,以此來感染讀者。

如何理解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之間的區別

一般地說,文學消費和文學接受作為文學理論術語,大體是在20世紀興起並流傳的。傳統文藝學習慣於用 文學欣賞 或 文學鑑賞 等概念。從表面上看,文學消費 文學接受與文學欣賞 文學鑑賞之間意思差別不大,指的都是讀者的閱讀活動。其實不然,作為文學欣賞或文學鑑賞的文學閱讀活動,明顯地具有一種儀式的 膜拜的 靜...

文學的根本屬性在於其,怎樣理解文學的本質屬性

文學,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文字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 詩歌 散文等.其中諸子原創文學 的內容最為全面,包括從兒童文學到詩歌 散文 雜文 歌詞 劇本 學術等一切形式和內容 研究文學本質的物件 範圍和方法 在任何科學的研究工作中,要有效地解決某個問題,首先有賴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它包括確...

司馬相如時期文學體裁的特點,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司馬相如是生活在漢朝的,那個時候的主要文體是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 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 鋪採摛文,體物寫志 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賦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 短賦 以屈原為代表的 騷體 是詩向賦的過渡,叫 騷賦 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 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