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上的道德是什麼?可用中國哲學觀點和西方的哲學觀點

時間 2021-08-31 14:58:52

1樓:譚銘庭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準則。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執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

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歸納起來,道德具有五個方面的主要功能:

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 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係。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 準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臻於完善與和諧。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 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 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 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域性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係。

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範。按照這個定義,陳景潤求證哥德**猜想,聶文濤解析穀物保護曲線,都是一種職業道德和個人對幸福的追求。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

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薰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

儘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範。

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

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裡,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1]。

”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個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

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個人對道德的意見,對己對人,有寬容者,有苛求者。

中國文化中多有提倡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責己,薄以責人。

”韓愈:“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

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

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

“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

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

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

”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

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

”“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

”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

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

”“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

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

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

“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

孔子講君臣關係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

“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

”《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3]。

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係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

“《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4]。

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

《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縱慾、禁慾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

“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5]。

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慾。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

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

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儲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東亞 在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其他東亞地區,道德觀念和中國存在很大的共性,同時也有一些差異。 東亞地區具有眾多相同的道德倫理。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說:

“發展到兩宋後,新儒家文化更佔上風,這段思想史的演變也決定並影響著‘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隨之變化就成為了現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 韓國學者金日坤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經濟》一書中說:“儒學是日本、韓國最具優勢的傳統文化,至今仍作為秩序和原理而發展。

儒家文化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是由於儒學倫理具有經濟發展的適應性”[6] 古羅馬 羅馬帝國的道德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欺騙和鎮壓奴隸的精神工具。羅馬認為人類天生就被神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奴隸必須服從上帝的旨意,心甘情願的服從主人的命令。

奴隸主認為奴隸只不過是一種有生命的財產、會說話的工具,否認他們的任何自由和權力。奴隸殺死主人是一種罪大惡極的行為,必須受到嚴厲懲罰。而主人隨意殺死自己的奴隸是合乎道德的,這只是行使他對自己財產的所有權而已。

在羅馬人眼中,女人只不過是一種家庭奴隸,是替丈夫做家務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們的身體是被自己丈夫所擁有的財產。通姦被看作是可恥的罪行,是對自己主人的背叛。

羅馬法規定,妻子必須順從丈夫,嚴禁和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發生性關係。妻子如果被發現通姦會被處死,而丈夫和妻子以外的女奴隸發生性關係則不受任何懲罰。 其他地區 自由法則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該受到保護。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範的標準,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的、沒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為都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譴責。 例如禁止同性戀、禁止乞討、歧視性工作者等行為都是對弱勢群體的**,因為他們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沒有傷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涉這些行為。

回答者補充:

西方哲學談論道德最早始於蘇格拉底,從他開始道德被明確的以理論形式發揚,後經小蘇格拉底學派繼續闡釋發揚,其中居勒尼學派認為“快樂即是善和幸福”,而犬儒學派認為“道德即是善和幸福”。接下來快樂主義被被伊壁鳩魯學派發揚,道德哲學被斯多葛學派發揚。具體的西方道德觀可以參考西方倫理史學

自由 在哲學中的解釋是什麼,哲學上的“自由”指的是什麼

自由 在哲學中的完整解釋是有社會約束的去照顧他人自身從而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我國學術界通常將自由分為兩個並列的方面,即哲學自由和政治自由。實際上,自由就其表現形式而言,應該具有一般自由和具體自由兩個不同的層次。一般自由是具體自由的抽象,並貫穿於具體自由之中。在政治哲學的所有概念中,大概沒有比自由這...

哲學怎麼讀, 怎麼讀?(就是哲 學上的那個)

戶成益 上面是回答,因為一些原因只能呈現在 上,祝您生活愉快!怎麼讀?就是哲 學上的那個 雪戀音 1.代表的是戰神的劍和盾牌 而 則代表愛神的鏡子 所以用這兩個符號指代男女 高中生物書上這樣講的 2.是歐洲占星術中的火星符號 是歐洲占星術中的金星符號 所以最先並非被創造成男女符號 只是被借用罷了 但...

什麼叫哲學,哲學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風中的紙屑 1 基本釋義 哲學,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 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 社會知識 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 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 本質 共性或絕對 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 改造世界的方 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