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海讀後感

時間 2021-08-30 10:43:53

1樓:

十一年前,在愛爾蘭的都柏林海灣,我遇見一對特殊的看海人。

那該是一對母子吧?

一個鬍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著一個穿黑袍的老嫗,從一輛破爛不堪的轎車下來,緩緩走向海灘。中年男人彎弓著腰,耷拉著腦袋,步態疲沓;老嫗則努力昂著頭,將身體拔得直直的,緩緩而行,一副莊嚴的姿態。

待他們走到近前,我發現老嫗原來是盲人!

海上波濤翻卷,鷗鳥盤旋,老嫗看不到這樣的景象,可她佇立海邊,與海水咫尺之遙,雙手抱拳,像個虔誠的教徒,祈禱似的望著大海。扶著她的男人,不時在她耳邊低語著什麼,她也不時迴應著什麼。

從他們駕駛的汽車和衣著來看,他們是生活中窮苦的人。但大自然從來都不拒絕貧者,它會向所有愛它的人敞開懷抱。

在我眼裡,一個人的身體裡埋藏著好幾盞燈,照亮我們與這個世界的聯絡。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手,都是看不見的燈。眼睛是視覺之燈,耳朵是聽覺之燈,鼻子是嗅覺之燈,舌頭是味覺之燈,而手,是觸覺之燈。

當一盞燈熄滅的時候,另外的燈,將會變得異常明亮!站在海邊的老嫗,她的視覺之燈熄滅了,但依賴聽覺,她依然能聽到大海的呼吸;依賴嗅覺,她仍能聞到大海的氣息;而她只要彎下腰來,掬一捧海灘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樣淘洗了歲月,她的觸覺之燈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個老嫗感受到的大海,在那個靜謐的午後,比我們所有人都要強烈,因為她有一顆滄桑的聽海的心。

看來世上沒有什麼事物,能夠阻隔人與大自然最天然的親近感。

我熱愛大自然,因為自童年起,它就像搖籃一樣,與我緊緊相擁。

在故鄉的冬天,雪花靠著寒流,一開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樹上,樹就成了花樹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紅腦門的山雀就充當畫師,在雪地留下妖嬈的圖畫了;而雪花落在屋頂上,屋頂就戴上一頂白絨帽了!

在大雪紛飛的時令,我們喜歡偎在火爐旁,聽老人們講神話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個僧人走在夕陽裡,突然就化做彩雲了;而一條明澈的溪水,是一顆幽怨的少女靈魂化成的。

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轉換,難解難分!聽過這樣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覺,怕一覺醒來,自己成了一棵樹,或是一條河。雖然樹能招來美麗的鳥兒,河流裡有色彩絢麗的魚,但我更愛家人,更愛我家院子裡的狗!

當春風折斷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開了。雪化了,這樣的神話故事也就結束了。人們不必居於屋內,用故事打發長冬了。

大家奔向森林,採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個在山裡長大的孩子,在用腳翻閱大自然的日曆時,認知了自然。我們知道採花時怎樣避開馬蜂的襲擊,又不掃它的興;知道去河岸採臭李子時,怎樣用鐮刀頭敲擊鐵桶,趕走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時,怎樣把它甩開;知道從山裡歸來時,萬一身上被蜱蟲附著,怎樣用燒紅的菸頭把它們燙跑。

我們在掌握這些知識的同時,也從山林裡帶回一些疑問。螞蟻為什麼喜歡暴雨前聚堆兒?貓頭鷹的眼睛在夜晚,為什麼會發光?

蜻蜓為什麼紫白紅黃都有?露珠為什麼怕太陽?藍鈴花為什麼喜歡開在路旁?

因為聽了太多的神話故事,我們的問題也有另類的:吊在楊樹枝條下的紅蜘蛛,是不是誰死後幻化成的一顆心?被啄木鳥吃掉的蟲子,會轉世成一棵草嗎?

靈芝是月亮栽下的嗎?人蔘是英俊少年化成的嗎?那些滿口髒話的人間渾蛋,都是吃腐肉的烏鴉變成的吧?

而所有的好心人,前世都是白樺樹吧,因為這種樹,多麼像蠟燭啊!

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去問大人,大人們答不出來的,就留待漫漫長冬時,他們講故事時發揮了。他們會說,哦,你不是問靈芝是不是月亮栽的嗎?告訴你吧,就是月亮乾的!

月亮種靈芝,本想給自己在人間鑲塊鏡子,可是靈芝到了大地,見很多人為疾病所困,甘願化成藥材啦!我們漸漸知道,原來神話故事,是人編撰的呀。人的大腦多麼的奇妙,它沒有南瓜大,卻比海天廣闊!

長大以後,當我從書本中學到了有關自然的知識後,知道自己童年起建立的那個世界,是非科學的,但我一點也不沮喪。因為那個神話世界,樸素天然,溫暖人心。所以我寫作以後,在描繪大自然時,常有擬人的筆法。

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顆心臟,當我的心在俗世感到疲憊時,它總會給我動力。

熱愛大自然的人,一定會記得蕾切爾·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靜的春天》,是這位偉大女性,滿懷悲憫地敲給這個越來越物質化的世界的晚鐘。她是環境保護的先驅者和實踐者。

她的《驚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進,不忍離去。蕾切爾·卡森曾說,假使她對仙女有影響力,她希望上帝賜給每個孩子以驚奇之心,而且終其一生都無法摧毀,能夠永遠有效對抗以後歲月中的倦怠和幻滅,擺脫一切虛偽的表象,不至於遠離我們內心的源泉。

是啊,如果我們對大自然沒有懷抱一顆“驚奇之心”,我們身體埋藏的“燈”,就不會閃亮,這世界就不會誕生那麼多優秀的童話,我們在冬夜的爐火旁,也就沒有聽神話故事的美好時光了。其實對大自然的“驚奇之心”,不僅孩子應該有,**也應該有,因為它能持久地生髮心靈的彩虹,環繞我們黯淡的人生。

蕾切爾·卡森離開這個世界,整整半個世紀了,但她的作品帶來的潮汐,一直迴盪在我們耳畔,讓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看一眼頭頂的月亮,讓我們能夠滿懷柔情,把一顆清晨的露珠當花朵來看待。看到她用樸素純淨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緬因州的海,我驀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灣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嫗,這兩個不同時空、不同地域的觀海者,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在我心中,她們同樣的清癯、內斂,同樣的驕傲和高貴!

蕾切爾·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採集,播撒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於這個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輝,從未落入黑暗之中。我們在捧讀她著作的時候,依然能夠感受到,她那顆勃勃跳動的聽海的心!

2樓:枼子

聽海聽著阿妹的歌,此刻真的就在海灘上的觀光亭上,看著這夜色,聽著這海,潮起潮落,浪花翻騰。

就應是小時候吧,明白了海,藍藍的海里會有鯨魚,很大很大,據說能吞得下一頭牛。海灘也很美,就如細碎**鋪陳,熠熠生輝。總之,腦子充滿著對海的想象,越長大越想去看看海,漫步沙灘。

記得第一次看海是上大學,恰逢週日與新友相邀,便去漁港公園看日出,當然無法壓抑自我心裡的喜悅,還就在那裡。聽人講這還只是一個小海灣,並不顯得壯闊,反倒是秀氣的感覺。但對於沒見過海的人來說,倒有興奮之感。

真的很喜歡海,海給人的感覺就安靜又衝動。安靜時便是小風浪,嘩啦嘩啦的,潮起與潮落。而最好看的莫過於漁港的日出。

漁港的日出並沒有想象的那樣壯麗,沒辦法海天一色。卻又別有韻味。晨曦漸散,朝雲還未散去。

在海的那邊魚肚白亮,等待日出。若得天氣較好時,便得日出。太陽並未從地平線升起,而臨於海面。

光影互照,微風拂袖,微紅太陽。照著還未散盡的流雲,絲絲如練,紅黃相映。隨著波浪起伏,也漸漸流逝。

太陽也漸漸光亮,升起,由紅到黃,由溫到熱。[由www.duanmeiwen.

com整理]

相對於漁港的溫麗,雷州烏石的海則顯得更加壯闊。風大浪高,向遠處望不到邊際海天一色,頓時覺得自我的渺小。更有一大片海灘等著你漫步,踩在腳下細沙糯糯的,很是舒服,想踩在水上而又無法沉下去。

搞笑的是,這邊看的是日落。霞陽普照,在還未落下的時候,餘暉會映著天邊殘雲,隨風浮動,雲彩當真就是抹了彩的,似飛馬,似狡兔,又似蒼龍。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慢慢變化。

襯著落日的海是安靜的,海風與海浪,嘩嘩譁。波光猶在,一聲聲的潮落潮起,換了一份夜的靜謐。暮色起,殘虹盡。

這時最適合一個人安靜的坐在沙灘上,聽海的呼吸。然後想著心事,無論愁與憂,還是喜與樂,望著聽著就會散盡,不藏心底。

海,聽著你寫著不為人知的詩。

閱讀完海中聽海你有什麼體會和感想

3樓:99單隻蝴蝶

我的體會是永遠要相信奇蹟。

那個男孩懷著萬分之一的希望向他人求助,而“我”是懷著萬分之一的希望去相信他不是在騙“我”,使我們彼此都擁有了百分之百的信任和完美。 生活中我們有很多的不完美,如幫助路人卻被反咬一口,但世上還是好人多。如雅安。

少年與海讀後感,少年與海的讀後感

在一兩個星期前,我在學校裡買了一本書,叫做 少年與海 這本書,是現任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專業作家 張煒老師寫的。作者張煒,在1956年11月時,出生在山東龍口市的乙個半島上。他有許許多多的作品,如 長篇 古船 九月寓言 你在高原 等。散文集 融入野地 夜思 芳心似火 學術論集 精神的背景 當代文學的精...

老人與海讀後感,老人與海的讀後感

桑提亞哥 santiago 是個可憐的老頭 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 hemingway 以自己精煉的語言塑造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海明威並沒有給予老人成功,卻賦予老人在壓力下優雅而堅韌的形象。老漁夫在海上一無所獲地漂流了84天后釣到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馬林魚 marlin 這是一條比他的漁船還長2英尺的魚...

海蒂的天空讀後感,海蒂的天空讀後感150字

優向妞 關心是什麼?是人與人之間的愛護。關心就是友情與親情,關心的作用是什麼?關心們溫暖人心,使別人感到幸福,讓別人收穫勇氣和力量。本文中,善良可愛的小女孩。躍然紙上。小海蒂第一章主要內容讀後感150字 醜醜的啊祖 1 海蒂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她的父母親在她年僅幾個月時就先後離開了人 回世,父母雙亡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