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墨子》在論辯上的區別

時間 2021-08-30 10:29:04

1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論辯善於察言觀色,抓住對方的心理,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這一點在《莊暴見孟子》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其次層層深入,邏輯嚴密。

如《齊桓晉文之事》關於“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層層深入地論述。再次取譬設喻,形象生動。 孟子論辯善於運用比喻,有人作了統計,《孟子》全書共261章,其中有93章用了159個比喻。

最後善於運用對比來揭示矛盾,闡發觀點。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此外孟子在論辯過程中經常運用排比、反覆等修辭手法,筆鋒犀利,氣勢磅礴,雄辯有力.

而墨子的論辯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

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

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僅作參考,希望能幫到樓主~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是推行“仁政”一個是推行“平實”

《孟子》的論辯文有哪些特徵?

3樓:夏日絕

1、巧設譬喻,迂迴曲折。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入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役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

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

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後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式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孟子》

《孟子》"四書 "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所作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

"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

《孟子》的論辯文有哪些特徵

4樓:砸牛小頓的蘋果

(一)孟子的論辯邏輯

孟子論辯之所以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嚴密的邏輯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譚家健認為孟子雖然不像墨子那樣有比較完整的形式邏輯理論,但是“卻能普遍而熟練地使用著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和思維形式,其文章都有著嚴格的邏輯”,在論辯過程中,孟子成功地運用了排中律和矛盾律,從而“無論和誰辯論,孟子都從沒有輸過”[2]。孟子論辯中所運用的邏輯方法有:

(1)逐層推論法,又稱“臺階術” 。在具體的論辯中,穿插運用演繹法和歸納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縱,開合自如,引人入勝。如《梁惠王下》: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

“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從交友之道說起,獲得齊宣王認同,登上第一級臺階;次及部門長官的政務,引齊宣王躋上第二級臺階;最後提出議論中心,使齊宣王不得不在內心贊同,雖然他口頭上不願表態,從而達到規諫國王的政治目的;

(2)破斥兩端法,針對論敵用假言推理與選言推理的綜合方法進行的責難,孟子從容應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破解;

(3)提出新論點法,即當論敵用假言和選言推理進行論辯時,採取肯定一面另提新論點,以擊破對方隱含的錯誤觀點;

(4)例證法,即把例證作為一個前提,使邏輯推理更加嚴密。

儒家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人們的言談舉止都要合乎禮節。但孟子認為不能只拘泥於禮節,而應視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例如拿飲食、婚姻的重要方面與禮節的輕微細節作比較,那麼飲食、婚姻重於禮節。

“男女授受不親”雖是一條儒訓,但孟子認為“嫂溺不援,是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離婁上》)。

有一個任國人對孟子的學生屋廬子說:“如果按照禮節去找吃的,便會餓死;不按照禮節去找吃的,便能得到吃的,那一定要按照禮節去行事嗎?如果按照迎親禮,便得不到妻子;如果不行迎親禮,便會得著妻子,那一定要行迎親禮嗎?

”屋廬子茫然不知所對,轉而求助於孟子。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舍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與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軫兄之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軫,則不得食,則將只能之乎?逾東家之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孟子·告子下》)

孟子並不直接回答任國人的詰難,而是舉出兩個例子讓任國人判斷,間接表述自己的觀點,即應當根據禮節來待人處事,決不能違反禮節,任意胡作非為,幹出傷天害理之事。

(二)孟子的論辯語言

語言是論辯的物質手段,論辯是語言的直接交鋒。孟子很重視論辯的語言,他的語言是論理式邏輯語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學語言。這既有利於加強論辯的說服力,又有利於增強論辯的感染力。

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語言藝術的顯著特色,譚家健認為,孟子的比喻“淺近平易而生動有有趣,輕快靈便而又深刻貼切”,“堪稱比喻聖手”,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設譬,運用靈活,精闢允當,一語中的,從而引起讀者廣泛的共鳴;用寓言故事作譬喻《孟子》為開風氣者,這類“敘述則時特精妙”的長喻“曲折多姿,生動有趣”,“有很高的藝術價值”[3]短喻則既平易又精練,正喻生動有趣,反喻誇張幽默。實際上無論是單純的比喻,還是故事性的長喻,為先秦諸子散文所共有,而孟文為人所稱道,是因為有其獨特的“個性”,從而形成了孟文特有的風格,管文提供的思路當有某種方**意義。

孟子主張性善說,把“義”看作是性善論的主要內容之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生命是人所共見的,人們都能切切實實體會到它的存在和價值,能唱能跳,善行會跑。但是,“義”是個抽象的概念,無聲無嗅,無形無狀,普通人難於把握。為了使“義”的價值能夠直觀現實在人們眼前,孟子採用了譬喻說理技巧,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具體形象地區別出“生”和“義”價值高下不同。

因此,“捨生取義”的結論就易於為人們接受和實踐。

(三)孟子的論辯方法

方法是通達勝辯的橋樑。孟子的論辯方法是他的論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能針對不同的物件、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況,採取因勢利導、比較異同、利實相參、執中有權等方法,特別是“執中有權”論,可以說是孟子分析情況、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

孟子認為“執中無權,亦猶執也”。孟子認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是極端自私的,而“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用博愛代替自私,不利於宗法制度。所以孟子反對執著,“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所惡執一者,為其賦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上》)。他運用“執中有權”法,擺脫了辯論中的兩難的困境。

其次,孟子經常採用因勢利導的方法,藉以激發對方的善端,減少論辯的對抗,宣傳、實現自己的主張。孟子一向主張“仁政”,他在勸告君王要實行仁政時曰:“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然後又說“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使君主聽了心悅誠服。

孟子還認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力,或勞心;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此外,孟子主張王道,就要和霸道比較;主張正義之戰,就要和不義之戰比較;主張仕以其道,就要和仕非其道比較。比較才能分清是非、好壞、輕重、大小,這是論辯最直接的任務。

(四)孟子的論辯風格

風格是孟子論辯藝術的總體特點。如果孟子的論辯藝術沒有獨特的風格,就不成其為孟子的論辯藝術了。旗幟鮮明、感 情強烈、文采斐然、說理痛切,這都是孟子論辯藝術的總體特點。

孟子在論辯中主張什麼,反對什麼,立場、觀點鮮明,而且感**彩強烈。他反對不義之戰,歌頌正義之戰;反對**,讚揚仁政;反對楊墨,推崇孔子;反對窮奢極欲的權貴,同情水深火熱中的百姓。

孟子在論辯中長於說理,顯示出他雄辯的才華。他往往能針對對方的言論,不急不迫、一步緊似一步地論說開來,最後用精闢的語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方的謬誤,確有說理痛切、發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

孟子常用排比、對偶等手法進行勸說。他在勸君主端正對大臣的態度時,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孟子還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上述觀點皆本人的淺顯之談,對於亞聖孟子的散文,還待深入研究。

註釋:[1]《文心雕龍·論說》,意為:“一個人論辯的價值,比國寶九鼎還貴重;三寸之舌的力量,比百萬雄師還強大。”劉勰對論辯的評價,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孟子與墨家的辯論,《孟子》和《墨子》在論辯上的區別

看這篇文章 孟軻的歷史觀及其對於道家墨家的鬥爭 中間雖然混有一些法家,不過語言很流暢 正文如下 孟軻講了一個他認為是歷史演變的規律,他說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滕文公下 他認為歷史老是一治一亂地迴圈著進行下去。他又認為,歷史的一治一亂的原因,是 聖人 出現或不出現 有 聖人 出現則治,沒有 聖人 ...

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的名和字是什麼

艾朋義穰漫 孔子 孔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後人尊為 聖人 孟子 孟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鄒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尊為 亞聖 莊子 莊周,戰國時期宋國人,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 李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人,道家思想的創始人,也被後人稱為老聃。墨子 墨翟,戰國時...

墨子和孟子對戰爭的看法,哪個觀點更合理

其實墨子和孟子的個性和觀點差不多,墨行俠 孟仗義 孟愛民,墨非攻。墨子著名的 墨子救宋 孟子仗義事件 鄒國 年發生戰爭,鄰國打過來,鄒國的 30多人,被鄰 隊殺了,鄒國的老百姓在一旁袖手旁觀。鄒國的國君很生氣,說我的人民怎麼是這個樣子的!都是一些見死不救的傢伙。於是,鄒國的國君就把孟子請來,先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