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中如何對佛懺悔,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

時間 2021-08-30 10:20:04

1樓:邵長華武學院

1 對佛懺悔的意義是 查詢並檢討自己的過錯,希望以後不會再犯。

2 懺悔是一個修行的方式,不但佛家有,其它宗教裡也有這種修行的方式。對著佛像更好,身邊沒有佛像的也可以想象對佛 對天空 都可以,關鍵是查詢和檢討自己的過錯。

3 聲音小可以,自己能聽見就行。也有個別的修行方式講究大聲的,有意讓大家都聽見,說明誠信度高,容易改正。

4 以查詢和檢討自己的過錯為主,知道自己以前**做錯了,說出來,以後就不易再犯。越虔誠越真心效果越好,其它不主要。

2樓:匿名使用者

真正的懺悔是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經常反省自己的過錯,失誤,以及惡念。南無阿彌陀佛。

3樓:天下倒影

懺悔是發自肺腑的,不是說說就行。一定要落到實處。

懺悔的最佳物件是你造成傷害的物件。

其次就隨便了。

第三,一定要真做,否則誠心從何而來。如果能對被傷害的對面懺悔,永不再犯就可以。如果不是當面懺悔,應該為對方念《地藏經》並會向。

你搜尋一下《東莞傳統文化》,看看他們是怎樣懺悔的。或唐山企業家論壇也可以。

對一個人說一次,就會對一個人起一次警示作用,罪過就會消一分。說出來的好處是非常大的。

阿彌陀佛

4樓:唯梅子

佛教中的懺悔.有多種形式.例如:

1.慈悲三昧水懺.2.大悲懺.3.千佛懺.4.梁皇懺.5.地藏懺.6.觀因懺.7.藥師懺.

這些懺法.比較複雜.

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叫做:懺悔偈.

在造了惡業後.為了不受報.都要去修行懺法.但這裡存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

在懺悔以後.是否真的清淨了?是否真的不受惡報了?

其實.絕大部分沒有清淨.仍然要受報.

那麼.如何不受報呢?

六祖壇經說:”更不復作.是名為懺.”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

5樓:百度使用者

一、什麼是懺悔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和三國時期開始擴大其影響,經魏晉南北朝期間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領域,終於成為與儒、道既對立又互補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體系。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作為其宗教理論和宗教活動的一個部分,“懺悔”觀念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世尊在《業報差別經》中講到:

“復有業作而不集。若有眾生。身口意等。

造諸惡業。造已怖畏。慚愧遠離。

深自悔責。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 這裡講我們如果做了惡事,造了惡業,但是後悔了,對於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十分恐懼,深深自責,發誓以後不造。這樣果報就是做而不集,業果最終不會聚集顯現,這一“作而不集”其實講述的就是懺悔。 眾所周知,“懺悔”乃漢譯佛經中一箇中外合璧的詞語,“懺”為梵文“懺摩”的音譯,“悔”則為“懺摩”的漢語意譯,“懺摩”的原義為有意或無意地觸犯了別人而請求原諒。

梵語中另有“提舍那”一詞,意為“說罪”,即通過檢討自己的過失以求消除罪孽。在初期的漢譯佛經中,將二者混而為一,省略稱之為“懺”,又因為請求原諒與檢討過失皆出於自責,而自責與“悔”的心理情緒相通,故於“懺”後又附之以意譯之“悔”。這樣,“懺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認並對人發露所犯罪過以求容忍寬恕之義。

“懺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佛教教規規定,信徒皈依佛門之前,必須首先懺悔往業,然後方可為僧團所接納。出家修行後,若有過犯,應隨犯隨悔,至少應於每半月集會誦戒時,予以悔淨。

二、如何懺悔 有生死就有輪迴,在我們無法計算的輪迴中,自己造作了無數的惡業。龍樹菩薩雲:一切痛苦皆由惡因而來,一切安樂皆由善因而來。

因為這些數不清的身語意三惡業,阻止了純淨的菩提心從心底生起,我們要求得解脫的道路就會障礙重重,懺悔是此時此刻唯一的辦法。 懺悔有理懺與事懺,佛教講“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則善,一念惡即惡。理懺的道理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心空則罪消,但此理過於高妙,沒有特別的佛教修養功夫和深厚的慧根及善根不能得。佛教通常所說的懺悔是事懺,事懺乃是按一定的修懺法以懺除罪業(心、事兩方面)的佛教活動。漢地通行的懺法有兩類:

一類是集諸經法義,懺悔罪過;一類是依天台教義,修習止觀的行法。 據佛教史載,最早的懺法是劉宋時代出現的藥師行事。《藥師懺》是一種專為消災延壽的法事,現在所通行的《梁皇寶懺》是梁武帝蕭衍根據大乘佛教的經義,召集京邑大德法師,專為討論僧人是否應實行斷肉制而定出。

佛教原實行禁食“葷”制,“葷”是專指大蒜、蔥這類氣味濃烈、富於刺激的食物,“葷”與“肉”是兩種概念。印度佛教實行乞食制,而印度的素菜類種植也比較貧乏,僧人沿戶行乞,所食物品隨人施捨而定,只要不是親眼見到被殺,或專為“我”而殺的肉類,僧人乞得皆可食。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行乞制度逐漸改變,且漢地特產豐富,有條件實行斷食肉制。

提倡吃素,更能體現佛教的慈悲利生精神,所以,僧人素食,經梁武帝的提倡,自然被佛教界接受而在漢地流行,併成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除《梁皇懺》外,現在比較通行的還有《萬佛名懺》和《慈悲水懺法》也屬同一類懺悔法。 修習止觀的懺法創始於智顗大師,該法有比較嚴謹的組織程式,總有十條:

一、嚴淨道場;

二、沐浴淨身;

三、以三業(身、口、意)供養;

四、奉請三寶;

五、讚歎三寶;

六、禮拜;

七、懺悔;

八、行道旋繞;

九、誦經;

十、坐禪正觀實相(諸法之究竟)。後世天台宗學者依循這個組織形式,編制了多種懺法,如《往生淨土懺願儀》、《大悲懺法》、《地藏懺法》等。這類懺法的本旨是借禮讚行懺以安定身心,通過誦經、坐禪正觀諸法實要(究竟),如是周而復始的修行,以期悟入佛道,證得聖果。

三、七種懺悔心 懺悔的時候,有所謂的七種懺悔心,藉由這七種心,一方面對自己產生深刻而強烈的提醒作用,一方面也能喚起利他的慈悲與智慧的空觀。 首先是“大慚愧心”,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那就是怎麼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

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妙觸。人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著慾望而忙碌。由於一味地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這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迷己逐物”。

因此現代人儘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為迷失了自己的緣故。唯有對自己的言行生慚愧心,才能進一步有懺悔的意願。 其次為“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業深重,知道業果的報應不爽,而生起擔心命終墮入惡道的恐怖心,這種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隨時隨地注意身口意三業。

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說明我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果報,都是自己所種的業因,是自種因,自受果。

而現前身口意三業時時造作的業因,又正是自己未來應受的果報,前因後果,迴圈不斷,也沒有絲毫差錯,即經中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在喪失了因果正見的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並沒有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導致人心迷失、道德淪喪、社會動盪、家庭破裂。嗔心的放縱,使得世界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暴力槍殺頻頻發生,人們居無寧日食無安日;貪心的放縱,使得上行下效,人們沉溺於花天酒地之中,不顧一切地來滿足自己的慾望;縱情於五欲之中的人們開始飽嘗難以盡述的苦難:風雨不調、汙染嚴重、災難頻仍,天下之大已經難以找到一方純潔的淨土;沒有了親情的撫愛和傳統美德的薰陶,現代孩子只能任隨社會的汙流毒蝕幼小的心靈;殺業的泛濫、性慾的放縱,帶來了癌症、愛滋病等可怕的絕症,人們的身心健康普遍受到了威脅;吸毒的癮君子們被毒品摧殘得成了人間活生生的餓鬼。

有了恐怖心,也就能產生“出離心”,知道生死流轉的恐怖與無奈,並能因此對這種流轉之苦產生出離心。 但是隻知道自己出離是不夠,還要能希望眾生也遠離這種流轉之苦,這就是“菩提心”。發起無上菩提心,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不分親、疏、厚、薄,也不論對方是否對自己有害或有益,都平等沒有差別,這就是“冤親平等心”。

而我們之所以能從三界火宅中得救度,最要感恩的是佛菩薩的慈悲智慧以及諸大善知識的指引,因此在懺悔業障的同時,也應生起“感恩心”。 最後,則應以佛法的究竟義來看懺悔,知道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緣而生、顛倒妄執而起,“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一方面仍能積極懺悔罪業,一方面在懺悔之後,放下心中的掛礙,以清淨心繼續精進修行。

四、四力懺悔 佛經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深明因果,知道種惡因,必受惡報。

因而從言行上,甚至在起心動念處,嚴防種錯了因,就避免受惡報。而凡夫不畏因果,平時縱貪嗔痴,犯殺盜淫,大膽妄為,什麼壞事都敢做,直到惡報現前,才恐懼後悔,已毫無用處。我們學佛的人,應學菩薩修行,一方面淨化身心,檢點言行,處處止惡防非,不再種惡因;一方面時時為眾生設想,多做利人的事,廣種善因。

這是我們應當遵循的利己利人,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益的光明大道。要想了生死、出輪迴、生淨土、成佛道,也必須從這裡做起。 學佛,其最基本的一條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教認為,行善是功德的積累,成佛的基礎,罪惡則導致眾生的生命輪迴之苦。罪惡的生起,在於眾生的“無明”。無明就是不明存在的本質,生命的究竟,所以也叫“惑”。

此惑能生諸業,而導致各種相應的果報。眾生的“惑”主要表現為貪、嗔、痴三個方面,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戒惡,既要斷除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又要斬盡那些造惡作業的心念,所以佛教要求學佛者應有一種慚愧心、警覺心。

懺悔是消業、去災和功德積累的前提,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承擔。如依四力懺悔,則可以使重業減輕,輕業變無,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首先是出罪力。

我們應該醒悟到從無始以至今生,因為貪嗔痴慢所犯下的一切罪業和這些過失招致的可怕業果,在三寶前要誠懇地發露,不要有一絲隱瞞,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造作,把痛苦的種子從心裡拔除。所謂人命呼吸間,要思維人生無常,遭罪無義,死後諸般可怕之事,珍惜這個可以懺悔業障的殊勝因緣。 其次是依止力。

三業不淨,輪迴的痛苦就不可避免,只能在六道之中頭出頭沒,因此必須要在生前尋求救護者、尋求清淨所依。經典告訴我們佛陀具有圓滿的功德,具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佛法,能避除一切眾生的畏懼痛苦,給予究竟安樂;並且一切菩薩也是我們的依止對境,也能清除我們的罪障。依止力就像中毒的人尋找良醫為其救治,我們一旦對惡業生起了厭患,明白自己所造惡業的可怕,也需要有對治的良醫好藥。

此處以總依三寶,別依菩薩作為懺罪的依止。 第三是對治力。通過發露並找到所依以後,要儘快的聞思修佛法,調伏煩惱積集資糧。

認識到有機會修學正法,解救自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旦丟失誰能給我們大無畏的心境,如何能脫離生死之苦呢?我們沒理由再懈怠放逸。

對治力的修法很多,有皈禮諸佛、持唸佛號、讀誦大乘經典、信解空性、觀念百字明等咒語,塑像造塔供養等等。經中提到:修懺悔也是一種積集資糧的方便,不但不失壞善法,而且能增長善根。

如此看來對治力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如何理解佛學的眾生平等,佛教為什麼說眾生平等

aaa 王 眾生平等 這句話也被很多人誤解。世界上一切眾生之間 男女之間 甚至每一個兄弟姐妹之間,何曾平等過?有人窮,有人富,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賤如螻蟻。佛法中所謂的眾生平等,是指眾生法性平等,對眾生的慈悲喜捨心平等,在因果規律面前,眾生平等,而非說眾生的際遇平等,禍福平等。眾生的差別,站在因果這...

對佛教沒有很深刻的瞭解,如何理解因果迴圈,報應不爽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因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這不是佛發明的,即便在沒有佛法的時代也一樣有因果。佛教不是宗教,佛陀教育是令眾生破迷開悟 離苦得樂的教育。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和 佛說分別善惡業報經 是兩部簡短易懂的經典,你有興趣可以看看。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因果報應是絲毫不差的。雖然善惡業不能...

佛經中「念天」是如何理解,佛教中是怎麼解釋人是從哪裡來的

就是外星人ufo裡面的人 讀讀楞嚴經吧,佛在上面有詳細的描述 佛教中是怎麼解釋人是從 來的 據佛典中記載,我們現在的地球人類,最初是從光音天來的。佛陀講,在上一大劫末,天地崩壞,所有的生命都往生到第二禪之第三天即光音天上成為光音天人。此天的所有生命都不是父母所生而是自然化生的。他們也不吃五穀雜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