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貓能否弘揚中國文化,《功夫熊貓》中有什麼中國文化?

時間 2021-08-30 09:15:39

1樓:歲月就這麼說

只是借用了中國元素而沒有融合中國文化的內涵

《功夫熊貓1》裡有乙個讓我印象很深的片段,就是烏龜平靜地吹了幾次蠟燭,中間還向浣熊看了一眼。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隨後的那場對話直接導致了後面所有事情的發生。浣熊因此派鴨子去探監,而正如烏龜說的:

「欲避之,反迎之」,鴨子的一根毛導致了那個固若金湯監獄的瓦解。太郎因此越獄成功,給平靜的山谷帶來威脅。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處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中,克制住**太郎的監獄就像含在龍嘴裡的「龍之典」,看似穩穩地停在那裡,但是一片花瓣就足以破壞平衡,讓它落下來。從表面上看,是浣熊的「有為」導致了災難的發生,但如果再往深看,難道不是烏龜主動的對話導致浣熊的「有為」?難道睿智的烏龜不會預見到這種平衡的破壞?

毫無疑問,超然的烏龜已經洞察到這種微妙的平衡關係。如果平衡中的各方都以「無為」的心態順其發展,則世界將一直太平下去。但是烏龜覺察到浣熊心中的「剛強」(或者說是控制欲),就像後來兩人在山頂的對話,浣熊不相信這個世界可以像桃樹一樣自然的開花結果,他相信世界會有「意外」,同時也相信他可以用人力控制這種「意外」。

烏龜自知大限將至,如果自己死後,由浣熊破壞了這種平衡,那麼,以暴制暴將帶來一場大災難。烏龜把浣熊請到大殿,本來既不是「有事」,也不是「沒事」,烏龜考驗了一下浣熊。他對著蠟燭吹氣,如果浣熊安靜地等著,那將什麼事也不會發生,但是很遺憾,內心焦慮的浣熊用強力把蠟燭全都滅了。

烏龜看出浣熊內心的焦慮和剛強(或者說是控制欲),所以決定自己來破壞這個平衡關係,因為只有透過他現在的破壞(用『改變』更合適一些)這個平衡,一切才能重新回到平衡。於是他告訴浣熊,「意外」將發生。

2樓:農爾冬

那只是部商業電影而已,沒必要加這麼大的期望。

3樓:貓貓電影說

首度以人見人愛的大熊貓和中國功夫作為故事主線,《功夫熊貓》定於6月全球上映,屆時配合舉世矚目的2023年北京奧運,加上武術首度被列為奧運特設專案,相信定必在全世界掀起勢不可擋的中國功夫熱潮,電影有望打破紀錄,勇奪全球動畫票房金牌!

《功夫熊貓》中有什麼中國文化?

《功夫熊貓》的成功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何啟示

4樓:恆湘

美國好萊塢動畫片《功夫熊貓》在國內公映後,成為近日各大影院的主要看點。乙隻憨態可掬的熊貓,一身招式凌厲的中國功夫,外加美國式的搞笑幽默,無疑讓這部動畫影片《功夫熊貓》在中國電影市場越走越紅。

《功夫熊貓》觀後,突然間,讓筆者思考了這樣乙個問題:想必很多中國電影人也在為此感到抱歉吧,而觀眾們最渴望了解的是,為什麼中國導演拍不出這樣的東西?原因何在?

筆者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些分析。

首先,從票房收入來看:據了解,自6月20日該影片登陸國內各大影院以來,首周票房便取得3800萬元的成績,兩周之後突破6000萬元,打破了2023年《獅子王》保持的國內4100萬元的動畫片票房記錄。截至7月2日,《功夫熊貓》在全國票房已經高達1.

1億餘元,成為今年上半年國內票房最高的進口影片。

其次,從影片內容來看:《功夫熊貓》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其故事發生在寧靜祥和的和平谷裡,那裡生活著一群悠閒可愛的動物。然而,乙隻兇猛**的雪豹泰龍的闖入,使得和平谷裡的動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為了盡早剷除惡豹,和平谷的動物認定那頭大熊貓是上天安排的拯救和平谷之人。在一些「武藝高強」的動物訓練下,那頭大熊貓迅速成長起來,打敗了入侵的強敵。

再次,從動畫效果來看:《功夫熊貓》的情節雖簡單,但劇中出現的小橋流水場景,裊裊炊煙的村落,還有剪紙、潑墨、皮影、書法等大量中國文化元素的運用,無不體現出影片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作為中國人觀後該影片,通常會感到非常親切,沒有隔閡感,筆者認為影片中對中國功夫的刻畫明顯借鑑了香港武俠電影。

另外,這部影片,在從頭至尾運用了典型的中國元素中,還富有創意地將熊貓與功夫結合在一起,從而營造出引人入勝的觀賞效果。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功夫熊貓》的成功應對中國電影產業得出以下三點啟示。

啟示一:練好內功是取勝的前提條件。片中熊貓阿寶最終打敗了豹子大龍,並沒用什麼奇招,而是基於紮實的基本功。

同樣的,中國電影和文化產業發展,在借鑑好萊塢、韓劇等成功經驗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走自己的路,練好內功。我們的導演是否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以及超凡的眼光?文化產品是否能夠真正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文化產業是否朝著規模化、差異化的方向前進?練好內功的實質是將自身能量充分地發揮,以不變應萬變。以韓劇為例,基本上是傳統的儒家理念加「八股文」式的劇情,配以人造的俊男靚女模式。

這些要素中國絕對不缺,只是沒有把味做足。好比煨湯,火候不到的話,味兒也出不來。

啟示二:研發原創動漫產品迫在眉睫。《功夫熊貓》是美國原創的、動漫產業化的典型代表,影片將中國元素運用得淋漓盡致,看得出導演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市場進行過深入研究。

所以我們要引導國內的創意企業,要對原創的動漫產品進行研發。看來在我國研發原創的動漫產品已迫在眉睫。僅以上海的動漫企業為例:

2023年2月,上海時尚生活中心引進的n家動漫企業,是上海張江動漫研發中心的子公司。據該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原創動漫人才的匱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後,已成為制約動漫產業發展的關鍵,薄弱的原創力量導致國內動漫市場80%以上的利潤流向日本、美國。例如2023年,n家動漫企業主要是動漫產品的後期製作,完成後大多輸入日本、南韓等。

為了改變這個現狀,2023年,n家動漫正在加緊研發原創動漫產品。由此可見,在國內加緊研發原創動漫產品的重要性,已被業內人士引起高度重視。

啟示三:敞開胸懷,虛心學習,才是提公升自己的正確途徑。我國動畫產業應該走國際合作道路,多與國際接軌,與國外動畫製作企業加強合作,認真學習國際商業規則,增強自身的市場運作能力。

筆者認為,好萊塢能拍出如此優秀的動畫片,反映出創作者寬廣的國際視野和較強的文化融合能力。而我國動漫產業市場化程度不高,是制約當前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功夫熊貓》贏得國內眾多觀眾好感的同時,也遭到一些人的抵制。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隨著各種文化不斷交流與融合,抵制不是中華民族應有的態度和氣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著豐富的創作資源,加之中國巨大的市場前景,這些都是國產動畫產業發展的優勢,只有敞開胸懷,虛心學習,才是提公升自己的正確途徑。

談談《功夫熊貓》對中國文化的衝擊是好是壞?

5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人為這是對中國文化的衝擊 的確 這部**拍得很好 中國的功夫元素 加上回國寶和西方

答的幽默 很是成功 也有人認為 不能讓好萊塢在劫後餘生的中國撈金 可是他們沒有想到 一部好的** 可以**受傷的心靈 我想 當災區的孩子們看到這部** 在短短乙個多小時的笑料中 他們會忘記很多傷痛 那只為自己夢想奮鬥 最終成功的熊貓 讓他們看見了自己 自己在努力後獲得的美好生活 這些 就已經足夠了

當然 中國的動畫人們也應該覺醒了 技術 編劇 這些問題 不解決 是很難拍出震撼人心 感人肺腑的好動畫的 希望 我們一同努力 打擊盜版 支援正版國貨 這樣 中國的動畫 乃至電影業 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為中國加油!!!!

6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

好的方面:弘揚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讓國外人更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了世界

壞的方面:電影中的熊貓太「美式化」,再說中國功夫讓外國人來演,總覺得有點可惜

7樓:匿名使用者

讓位我們換個理解方式 中國為什麼做不出功夫熊貓這樣的影片 現在的動畫片畫的都象給弱智看的

功夫熊貓中有哪些中國元素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式的哲理。

片中的一些台詞深入淺出,折射出智慧型的光芒和哲理色彩。尤其是睿智的烏龜大師,它說的很多話都耐人尋味。在桃花樹下,烏龜大師對浣熊師傅說:

「我不能強迫這顆桃樹何時開花,何時結果,我只能等它成熟。」好象在告訴我們,萬事自有其自然成長週期,我們不能改變其本質,卻可經過精心、耐心的栽培和呵護,使其變得更加優質,切勿「揠苗助長」,頗有欲速則不達的哲理意味。而它的那句「你的思想就如同水,當水波搖曳時,很難看清,不過當它平靜下來,答案就清澈見底了」,展現了中國人追求「氣定神寧、海納百川」的精神境界。

烏龜大師還說:「昨天是歷史,明天是還是個謎,只有今天才是天賜的禮物」,強調了當下現實的重要性,只有抓住今天,才能看清歷史,預見未來。

另外,浣熊師傅在影片結尾時說的那些話也頗具意蘊:「你就是神龍勇士,你給這個山谷帶來了平和」,「我還沒有死,我只是在享受平和」,這道出了中國功夫的真諦——它的最高境界不是武功的高深、克敵制勝,也不是稱霸和平谷,而是平和,即最為平靜和諧的狀態,而這也是中國人及中國社會追求的最佳狀態,被製片人準確地把握到了。

阻擋阿寶夢想的鵝爸爸也說出了平凡的「真理」:「我私家湯的絕密食材,就是什麼都沒有,想讓一件東西特別,你只要相信那是特別的就夠了」, 你要做的就是相信,完全相信。我覺得這也是對片中神龍秘卷緣何空白的解釋,世界上最強的武功秘笈是自信,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潛能無限。

這些台詞在撰寫上都運用了中國式的表達方式,含蓄、深沉、深刻。

三、 我們應該從《功夫熊貓》中學會什麼?

《功夫熊貓》滿載著中國元素和中國文化走遍了世界,也正是影片蘊含的濃濃的、意蘊深刻的中國味兒讓其能夠迅速走紅,而從另一角度說它也充當了傳播中國元素及文化的使者的角色。由上文分析可知,影片中展現的中國元素無一不是我們司空見慣的,表達的中國文化更是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但為什麼這些本屬於我們的東西被貼上了好萊塢的標籤,並由他們成功地傳向了世界,還因此贏得了滿堂喝彩?為何中國早就打出了要將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展現給世界的大旗,最終卻讓美國人捷足先登,將其利用,並賺得了大把鈔票?

《功夫熊貓》成功了,而我們,應該從中學會什麼呢?

**《功夫熊貓》時,相信許多觀眾都有這種錯覺——影片好象是由中國人拍攝的。因為電影中的中國元素展現和中國文化闡釋讓人感覺是那樣的自然而然,難見模仿、借用的痕跡,不能不稱其為高水平。可見,看似與中國無絲毫瓜葛的美國製片組也應該是下了一番「真功夫」的。

據了解,《功夫熊貓》導演本人是個中國迷,研究中國文化長達數十年,而這部影片的製作也花了長達5年之久,在這5年期間,他們曾親自來中國生活,親自到麗江、桂林等地區居住採景,並**了大量中國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武俠片等等,足見他們台下的「十年功」。這些準備和努力反映的是什麼呢?——好萊塢電影人製作電影的嚴謹態度和科學方法(實地考察而非閉門造車式)。

比起他們,中國的一些導演拍攝和製作電影似乎「速成」得多,據我了解,我國的大片製作一般至多兩年,也本著宣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拿來現成的名著或曾經較為有影響力的劇本,諸如《雷雨》之類,將原來的主題思想照搬照用,無需進行思想的創新和文化方面的準備工作,只是讓事件換個朝代發生,再換批演員,一部國產「大片」由此誕生。與好萊塢製作大片所花費的功夫相比,這些「大片」似乎草率了些,有句話說得好「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因此我認為好萊塢導演製作大片的嚴謹態度,是我們首先要學習的。

另外,好萊塢電影的素材是**於各國文化的,如電影《木乃伊》是來自埃及文化,迪斯尼出品的《小美人魚》、《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改編自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尋找理查》《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則是改編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些影片都大獲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們對這些國家以及中國文化內涵的處理上。以《功夫熊貓》為例,影片表層展現的是中國功夫和異域風情,其核心裡包含著「勇氣與責任」的勵志主題,熊貓阿寶的成長,可以見於任何乙個國家的青年身上,這種情感和追求具有普世價值,有了這個思想基礎,電影能夠引起不同國度、文化、年齡的人們心靈共鳴便不足為奇。可以說,影片中所表達的中國文化幾乎都被這樣處理得「與世界接軌」,而這樣具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文化我們還沒有讓世界知道,而美國人卻將其一部分發掘出來了。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京劇院院長吳江曾對此問題發表過看法,他說:「儘管我們擁有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卻難以有效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產業化,使之成為走向世界的文化商品。」「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期待和看法,我們了解多少?

只要把我們與國外的契合點挖掘出來,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大有可為的。」這正是問題所在,其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的電影也不是沒有借用過傳統文化,且事實是大多都在翻拍、都在借鑑,甚至我們還曾借用過西方的劇本,拍出了一部「中國版的《哈姆雷特》」。

然而,這些電影在我們看來似乎只是將原著原有的思想簡單地複製貼上,重複勞動,讓觀眾感覺只是看了個熱鬧,而無從回味,因為對於影片的一些情節及其表現出來的思想,觀眾大多已爛熟於心,導演們並未從那些精髓思想中挖掘出新的,能夠與現實、與世界緊密聯絡的主題。那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留傳至今,其本身必然也在發展著,因此,正像《功夫熊貓》裡所闡釋的那樣,我們需要做的是關注其對「今天的價值」。

《功夫熊貓》在國內上映後,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它代表著美國的文化侵略,威脅了我國的文化安全。但我認為,好萊塢成功地將代表中國形象的符號傳播給了世界,這個結果是無可非議的。

因此,批判也好,抵制也罷,歸於平靜後,我們最應該做的還是反思反思再反思,學習學習再學習吧

《功夫熊貓》是否真符合中國文化,《功夫熊貓》的成功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何啟示

達 影片所鼓吹的大家都可以做料理的精神所至呢?中國古典武俠就沒有這種鼓吹平等與公平的觀念,在中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他們往往因為血緣的關係一開始就是被內定的。徐良和白雲瑞如果不是身為大五義徐慶和白玉堂的兒子,根本就不會有名師來傳授他們武藝,這是 三俠五義 的一條潛規則,也是中國古代很多武俠 中共...

中國文化南北差異是什麼,中國文化為什麼是南北差異而不是東西差異?

飲食文化差異南甜北鹹 中國文化為什麼是南北差異而不是東西差異? 中國文化差異主要是指中國中東部地區南北方的文化差異。這與中國的地理環境 氣候和交通條件有關。中國自古為農業社會。從地理上說,中國中東部地區位於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海拔差距不大,在北方和南方地區,分別形成了基本相同的農業種植結構,從而形成...

中國文化中有哪些類似筷子文化這種以小見大的文化?

中國的茶文化也和筷子文化類似,倒茶時不應該滿杯而應該到七分滿,所謂 從來茶道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 正是中國茶道文化的體現。在中國文化中不能夠用筷子指著別人,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還有就是不能夠將筷子插在飯碗中,這是對別人的一種侮辱。比如說每年除夕夜的團圓飯文化,在外謀生的子女奔赴回鄉與家人們相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