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與中國文化是什麼關係,誰能告訴我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時間 2021-08-30 10:23:57

1樓:匿名使用者

儒教是中國**社會長期形成的特殊形式的宗教,中國是否存在儒教,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不存在儒教,“儒”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中的一家,是一個學術派別。“儒”這個字,原本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它的字義是“優”及“和”的意思,說他們的思想學問,能夠安定別人,足以說服別人。

所以它只能稱為“儒家”。有的認為存在儒教,孔子教主,漢武帝利用政治權利把孔子學說宗教化,定儒教於一尊。隋唐時期“佛”、“道”、“儒”並稱為三教,此後,三教出現合一的趨勢。

在封建政權的支援下,儒教體系完成於宋代,它以中國封建倫理“三綱”、“五常”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養方法。信奉“ 天地君親師”,“君親”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權神授的神學依據;“師”相當於解釋經典、代天地君親之言的神職人員。《四書》、《五經》是儒教的經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規定的宗教儀式。

童蒙人塾(學)讀書,開始接受儒教的教育時,要對孔子的牌位行跪拜禮。從**到地方各州府縣建立孔廟(又稱文廟、夫子廟、學宮等)。作為教徒(儒生)定期聚會朝拜的場所。

雖然在認識上各有不同,但是無論稱為“儒教”或是“儒家”,其創始人均是一個孔子。

儒教(家)學說,很符合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到漢武帝時,就向全國宣佈,拋棄百家的學說,表彰儒家的思想,要大家閱讀“六經”。使用儒家思想來治國,把儒家思想提到唯一獨尊的地位,從此以後,各個朝代實行“科舉制度”,都以儒家作為考試做官的唯一課題,這就迫使人們非學習儒學不可,因此,儒學得以長期發揚光大。儒學統治中國達千年之久,它起了穩定封建秩序、延長封建社會壽命的重要作用。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本來就是直接繼承了殷周時期的天命神學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發展而來的,這種學說的核心就是強調尊尊、親親,維護君父的絕對統治地位,鞏固封建宗法的等級制度。所以這種學說稍加改造就可以適應封建統治者的需要,本身就具有再進一步發展成為宗教的可能。但是在先秦它還不是宗教,只是作為一種政治倫理學說與其他各家進行爭鳴。

由儒學發展為儒教是伴隨著封建統一大帝國的建立和鞏固逐漸進行的,曾經歷了千餘年的過程。孔子的學說共經歷了兩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改造在漢代,它是由漢武帝支援,由董仲舒推行的,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

漢代大一統的**集權宗法**國家需要一套在意識形態上和它緊密配合的宗教、哲學體系。孔子被推到了前臺,董仲舒、《白虎通》借孔子的口,宣傳適合漢代統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第二次改造在宋代,宋統治者集團利用機會從唐末五代分散割據的混亂局面中撈到了政權。

他們鑑於前朝覆亡的教訓,把政治、軍事、財政、用人的權力全部集中在**。宋朝對外寧可退讓,對內則強化**集權的封建宗法**制度;思想文化領域裡也要有與它相適應的意識形態相配合。漢唐與宋明都是**集權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國家,但**權力卻是越來越集中,思想文化方面的統治方法也越來越周密。

為了適應宋朝統治者的需要,產生了宋明理學,即儒教。儒家的第二次改造,雖說完成於宋代,追溯上去,可以上溯到唐代。韓愈推崇《大學》,用儒家的道統對抗佛教的法統。

李翱用《中庸》來對抗佛教的宗教神祕主義。到宋代朱熹則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定為“四書”,用一生精力為它作註解。朱熹的《四書集註》被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定為全國通用的教科書。

“四書”從十三經中突出出來,受到特殊的重視。

2樓:匿名使用者

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學對中國文化的塑造和影響是無與倫比的。

歷史上儒學就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和主體,儒學就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和象徵。這個問題的產生是由於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從太平天國運動、到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特別的大陸的*****,我們持續不斷地、變本加厲地對儒學進行批判和解構,使儒學由舞臺的中心退到了邊緣,後來甚至成為無所歸依的“遊魂”,而與此同時,中國文化在中西古今的衝突中至今找不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為了探尋中國文化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許許多多觀點,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爭論、大大小小的論戰,以至於連這樣一個並不算問題的問題仍然達不到共識。

誰能告訴我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3樓:

由儒學發展演變而來的“儒教”.從來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宗教.因為它始終孝著執著的人世精神和人本主義傳統。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儒家思想的影響刁僅久遠深刻而且也極為廣泛,它作用於社會的各個方面.滲透到中國人的生活乏俗和思想情感之中。儒家思想甚至可以被視為是使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得以維繫留思想文化基礎。

也許正因為儒學對於中國社會所起的這種作用。相當於**教福西方社會中的作用,再加上儒學本身就具有“神道設教”這種特殊的帶有宗教性屈的思想,同時又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響,因而儒學才被稱為“儒教”或者“孔教”。硇這種新神學在制度上,以《四書》、《五經》作為經典,有著祭天、祭孔、祭祖的禮儀而且在全國各地都有孔廟、文廟作為朝拜聖地。

對於中國社會的歷史程序和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民族文化發展和演進,儒學與“儒教”有著巨大而深邃的影響作用。儒學與儒教的倫理思想深入到中國人精神情感的內部,直到今天它還影響到現代人的道德和價值觀念。可以說,在儒學與“儒教”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中國的民族文化特徵,這種文化特徵與西方文化是截烈不同的。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4樓:匿名使用者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消除。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官方意識形態等種種原因,許多人仍無法糾正對儒家的偏見,以至儒教無法在中國大陸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

不少人仍然認為“儒家思想”是“四舊思想”而需要破除,這和韓國對儒教致力儲存過去文化的態度截然相反。形成儒教發源於中國卻昌盛於韓國的尷尬局面。不過由於道德敗壞等各種社會問題的日趨嚴重,少部分良知者已重拾起這份民族的寶貴遺產,中國大陸學者目前正努力編纂《儒藏》(藏,音zang4)以彌補歷史遺憾(三教中,道教有《道藏》,佛教有《大藏經》,惟儒教無自己的經藏),傳承和弘揚儒學。

儒教對中國人的正面影響要多於其負面影響。

5樓:匿名使用者

也許應該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從孔子開始,一直都在變,早變得面目全非了。

不過儒家主張仁愛,正義,提倡中庸,也就是和諧,適當,最完美,提倡理想主義和理性,對中國人的性格影響很大。儒家這面旗子也對中國文化長盛不衰,民族綿延不絕起了重要作用。中國積極進取的來自儒家,退縮逃避的一面來自道家,**殘酷的一面來自法家。

保守的一面來自儒家,求變的一面來自法家,超越脫俗的一面來自道家。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什麼

6樓:一槓青年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積極方面:(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這一方面比上歐洲西方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 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提倡"以農為本",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

(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麼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

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

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視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以至產生理論和學說.

(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準壓制了人的創造性,這也和歷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

(4)倫理關係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

(5)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歷代帝王也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7樓:百度使用者

儒家思想是我們中華文華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當今我國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西化很嚴重,但傳統思想在國民意識形態中仍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同樓上的說得一樣,是烙印在我們骨子中的,我們的行為會不知不覺的以儒家規範為準則,受到儒家規範的約束。

下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你認真讀一讀理解理解吧。想想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為,最好與西方文化對比一下能更易理解它的作用。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

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儒學的國際影響

你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漢字與漢語的關係,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威海博銳化機 對於大多數民族來說,她們的獨特的語言與文字是她們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數最多,延續傳統最久,語音語詞語法文字最為獨特的漢語漢字更是我們的命脈,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根基。漢語屬於詞根語,漢藏語系。我的 夜的眼 譯成了英 德 俄等印歐語系許多文字。中華傳統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

中國文化南北差異是什麼,中國文化為什麼是南北差異而不是東西差異?

飲食文化差異南甜北鹹 中國文化為什麼是南北差異而不是東西差異? 中國文化差異主要是指中國中東部地區南北方的文化差異。這與中國的地理環境 氣候和交通條件有關。中國自古為農業社會。從地理上說,中國中東部地區位於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海拔差距不大,在北方和南方地區,分別形成了基本相同的農業種植結構,從而形成...

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樣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

南無觀音菩薩 個人認為在家最高境界的就是孔夫子,修道最高境界的就是老夫子。當然這是侷限於中國的。然後加上一條本人自己要說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是大覺著,不侷限哪國哪界的。可以包容儒家 道教的。 釋迦毘楞伽摩尼 樓主提的這個問題,很有水準,這的確是一個亟須解答的疑惑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深究其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