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河的文化,關於黃河的文化資料

時間 2021-08-30 09:09:54

1樓:暮夏淺眠

黃河,在中國古代稱作河水、大河,簡稱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六長河流。中國的兩條母親河之一,

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噶達素齊老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千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黃河源頭位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的雅拉達澤峰,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瑪曲、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正源。黃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蜿蜒東流,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萊州灣)。

2樓:匿名使用者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

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23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裡。

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序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3樓:何潔舒夏

黃河的歷史文化資料: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

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2023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2023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

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4樓:ak47愛國

作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人類文化遺址有很多,其中最為人知道的就是半坡遺址(西安),屬仰韶文化的一種早期型別。藍田(陝西)猿人文化也是很有名的,其中公王嶺猿人距今100萬年~115萬年,陳家窩猿人距今50萬年~59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猿人文化。

除此外還有:西侯度猿人文化,距今150萬年~180萬年,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文化;大荔猿人文化,距近30萬年~50萬年,為晚期猿人文化;丁村古人文化,距今7萬年~9萬年,屬於舊石器中期文化,為早期智人;河套新人文化,距今3萬年左右,為晚期智人;細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銅器文化,鐵器文化。黃河流域有太多我們民族的歷史沉澱

5樓:匿名使用者

近年來,黃河源區徑流大幅度減少,與之相關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如水土流失加劇、凍土層埋深加大、土地荒漠化、湖泊與溼地萎縮、冰川消融、草場退化、鼠蟲害肆虐、生物種類和數量銳減等,使黃河的健康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為解決黃河源區存在的問題,2023年12月7~8日,黃河研究會在河南鄭州召開了“黃河源區徑流及生態變化研討會”。會上,來自全國水利、地質、工程、環境、草原等方面的100多位院士、專家與學者,就目前黃河源地區徑流與生態變化方面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及其解決方法了熱烈的研討。

黃委國科局賀秀正同志對黃榮輝等院士在會議上的發言進行了收集整理,現予以集中發表,以饗讀者。

6樓:木楊

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我們民族的屏障.

7樓:匿名使用者

?我我我我我我我問問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哇哇哇

黃河的歷史文化資料

8樓:遊子逸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

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2023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2023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

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9樓:朝華念雙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九省區,于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km,落差2280km。

黃河流域位於東經96°~119°,北緯32°~42°之間,東西長約1900km,南北寬約1100km,流域面積79.5萬km(包括內流區4.2萬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響的範圍共約91.

5萬km2。

地形地貌 黃河流域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北抵陰山,南達秦嶺。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等四個地貌單元。流域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分為三個階梯。

第一級階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於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東南向山脈,山頂常年積雪,冰川地貌發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顏喀拉山綿延起伏,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祁連山脈橫亙高原北緣,構成青海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分界。

黃河河源區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勢平坦,多為草原、湖泊及沼澤。

第二級階梯大致以太行山為東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區內白于山以北屬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黃河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為黃土高原、秦嶺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托克托,長達900km,寬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發達,是寧夏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農業生產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陰山山脈和西部的賀蘭、狼山猶如一道屏障,阻擋著阿拉善高原的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黃河流域腹地的侵襲。

鄂爾多斯高原位於黃河河套以南,北、東、西三面為黃河環繞,南界長城,面積約為13萬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塊近似方形的臺狀乾燥剝蝕高原。高原內風沙地貌發育,北緣為庫布齊沙漠,南部為毛烏素沙漠,河流稀少,鹽鹼湖眾多。高原邊緣地帶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區之一。

黃土高原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鄂爾多斯高原,海拔高程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佈地區。地貌類形有黃土塬、樑、峁、溝等。地表起伏變化劇烈,相對高差大,黃土層深厚,組織疏鬆,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地區。

黃土高原中的汾渭盆地,系地塹式構造盆地,經黃土堆積與河流沖積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歷史悠久,是晉陝兩省的富庶地區。

橫亙黃土高原南部的秦嶺山脈,是我國**帶和暖溫帶的南北分界線,也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對於夏季來自南方的暖溼氣流,冬季來自偏北方向的寒冷氣流,均有巨大的障礙作用。聳立在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太行山,是黃河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水嶺,也是華北地區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

本區流域周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脈,是來自東南海洋暖溼氣流深入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屏障,對黃河流域及我國西部的氣候都有影響。由於這一地區的地表對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強度大,產流匯流條件好,是黃河中游洪水主要**之一。

第**階梯自太行山以東至濱海,由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和魯中丘陵組成。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華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達25萬km2,海拔高程多在100m以下。本區以黃河河道為分水嶺,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以南屬淮河流域。

區內地面坡度平緩,排水不暢,洪、澇、旱、鹼災害嚴重。魯中丘陵由泰山、魯山和沂蒙山組成。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間,少數山地在1000m以上。

氣候 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東臨海洋,西居內陸高原,東西高差顯著,流域內氣候變化極為明顯。從季風角度看,黃河上游蘭州以上地區屬**高原季風區,其餘地區為溫帶和副熱帶季風區。從氣候對農業生產影響角度看,流域東南部基本屬溼潤氣候,中部屬半乾旱氣候,西北部屬乾旱氣候。

本流域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燥嚴寒,降水稀少。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曖溼的海洋氣團進入流域境內,蒙古高壓漸往北移,冷曖氣團相遇,多集中降水。

黃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現,降雪所佔的比重不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為3701億m3,只佔全國年平均降水總量的6%,摺合降水深為465mm(包括內流區)。年降水量地區分佈總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降水最多的地區為秦嶺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00mm左右,區域性地區可達900mm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區為寧蒙河套地區,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別是內蒙古杭錦後旗至臨河一帶,年降水量不足150mm。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400~600mm。

降水年內分配得不均勻,以夏季(6~8月)降水最多,佔全年的54.1%,最大月份為7月,佔全年的22.1%;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佔全年3.

1%,最小月份為12月,佔全年的0.6%。年降水量的變差係數(cμ值),全流域在0.

15~0.40之間。

黃河流域氣溫,東南部高於西北部,高山低於平原。多年平均溫,上游為1~8℃,中游為8~14℃,下游為12~14℃,月平均氣溫,以7月為最高,大部分地區在20~29℃之間,洛陽市極端最高氣溫達44.3℃。

1月份為最低,絕大部分地區都在0℃以下,青海瑪多極端最低氣溫達―48.1℃。氣溫日較差大部分地區為10~15℃。

水資源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為580億m3, 僅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1%,居全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mm,只相當於全國平均徑流深276mm的28%,在全國七大江河在僅略高於遼河。

流域人均水量593m3,約為全國人均水量23%。耕地畝均水量324m3,相當於全國畝均水量18%。

黃河天然徑流量的地區分佈很不均勻。蘭州以上地區域面積佔全國的29.6%,年徑流量達323億m3,佔全河的55.

6%,是黃河來水最為豐富的地區。蘭州至河口鎮區間流域面積雖然增加16.3萬km2,佔全河的12.

5%,但由於這一地區氣候乾燥,河道蒸發滲漏損失較大,河川徑流量不但沒有增大,反而減少了10億m3。河口鎮至龍門區間流域面積佔全河的14.8%,來水72.

5億m3,佔全河的12.5%。龍門至三門峽區間流域面積佔全河的25.

4%,來水113.3億m3,佔全河的19.5%。

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面積僅佔全河面積的5.5%,但來水60.8% 億m3,佔全國河水量的10.

5%,是又一產流較多的地區。花園路至河口區間面積佔全河面積的3%,來水量為21億m3,佔全河水量的3.6%。

黃河干流各站汛期(7~10月)天然徑流量約佔全年的60%,非汛期約佔40%。汛期洪水暴漲暴落,冬季流量很小,上游蘭州站,2023年汛期實測最大洪峰流量達5900m3/s,非汛期最小流量僅335m3/s,相差近17倍。中游陝縣站2023年實測最大洪峰流量22000m3/s,最小流量240m3/s,相差近91倍。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及黃河流域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修建,80年代黃河河川徑流年耗用量已達280~290億m3,其中城市工業及農村人畜耗水約為11億m3,其餘都為農業灌溉耗水。黃河徑流的作用率約為50%,與國內外大江大河比較,黃河水資源利用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同時由於黃河上游龍羊峽水庫的調節作用,黃河徑流的年內、年際分配也有較大變化。

關於黃河的文化都城?什麼是黃河文化

朝歌,鎬京,洛陽,長安,開封。還有 許昌 三國 魏 鄴 北朝 東魏 臨淄 春秋戰國 齊 大樑 戰國 魏 興慶府 西夏 因為黃河流域的範圍很大,而且建立都城的有大大小小的國家,時間跨度很長,即使補充了幾個,肯定還是不全。不過主要的還是 長安 秦 西漢 隋唐 洛陽 東漢 汴梁 今開封,北宋 好的稍等。提...

關於黃河的,關於黃河的資料

餘戶回家後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 四川 甘肅 寧夏 內蒙古 陝西 山西 河南 山東9個省區,最後于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 4800 m 平均...

誰知道黃河的文化注意是文化,你知道在黃河流域產生的中國 文化嗎?

黃河流域文化源遠流長,連綿不斷。黃河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經過亙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 最燦爛的文明。根據山西省芮城縣境內黃河東岸西侯度遺址發現的180萬年前遠古人類用過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已有人類在活動了。西侯度出土了30餘件石製品,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上發現的人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