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的來歷

時間 2021-08-13 11:15:40

1樓:守厚星燕燕

1、八仙的事蹟多散見於唐、宋時的書籍中,當時還沒有形成「八仙」這樣乙個群體。真正集八人合稱「八仙」的,是在元人創作的雜劇中。這些雜劇都並稱八位神仙,但人名有出入,各家不盡相同。

2、馬致遠的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呂洞賓的口吻,依次介紹八仙道:「漢鍾離權,現掌著群仙籙;鐵拐李,發亂梳;藍采和,板撤雲陽木;張果老,趙州橋騎倒驢;徐神翁。

3、身揹著葫蘆;韓湘子,韓愈的親侄;曹國舅,宋朝的眷屬;則我是呂純陽,愛打的簡子愚鼓。」上述八仙,均為男性,沒有後來所傳八仙中的何仙姑,卻多了個徐神翁。

4、自從明代吳元泰的演義**《東遊記》一書問世後,吳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順次:一、鐵拐李,二、鍾離權,三、藍采和,四、張果老,五、何仙姑,六、呂洞賓,七、韓湘子,八、曹國舅。

5、這八仙的組成及排名次序,已經與後來所傳八仙完全吻合,說明大多數人接受了吳氏的說法。八仙與道教許多神仙不同,均來自人間,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間故事,之後才得道,與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眾喜愛。

2樓:剛榮

我們這裡所要**的「八仙」這個詞的來歷,大概可追溯到東漢牟融的《理惑論》,泛指赤松、王喬等眾仙,數目並非以八為限。南朝陳時的沈炯著《林屋館記》提及的「八仙」是指淮南的八個老頭兒(八公)。此後直至唐宋,所謂「八仙」,或是與「八洞神仙」相似,泛指眾仙(不少時候稱作「九仙」),或是八個並不確定的人名。

「八仙」這個道家觀念非常空泛,隨時隨地就可湊出八個人放進去。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是指李白、賀知章等八人,譙秀《蜀紀》中列的「蜀之八仙」是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八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考為李阿、容成、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長壽仙、葛永瑰八人,等等。

像後世流傳的《八仙圖》畫的那樣,把漢鍾離、呂洞賓、李鐵拐、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湊在一起稱作「八仙」並最終固定下來,是金元時期全真道興起之後的事。唐朝以前的神仙異人,差不多都能從一本名叫《太平廣記》的書中找出來,而後世八仙中除了張果、藍采和外,其餘六人均不見於《太平廣記》,可知關於此六人的傳聞當出現於唐朝之後。其淵源還要從道教傳承發展中尋找。

其實,有關八仙這個問題,已有不少研究,且基本一致認定今人觀念中的「八仙」群體大致形成於金元時期。雖然與秦皇漢武尋仙訪藥的那些年頭兒已是相隔千年,但八仙跟發軔於先秦時期的神仙觀念和神話傳說,尤其是漢末以來逐漸形成並不斷衍變的道教文化卻是一脈相承的。因此,要弄明白「八仙」而不先了解早期神仙觀念及道教文化的發展演變,也許不大容易說明白。

嚴格說來,「神」和「仙」並非完全相同的概念。一般認為,神是高高在上,冥冥之中,與世隔絕卻能主宰萬物;仙則是人經過修煉而成,且沒有擺脫肉體,往來於仙界人間,形如常人而能長生不死,逍遙自在且神通廣大。「仙」是人經過修煉可以達到的境界,而「神」卻是人難以企及的,相對來說,「仙」更實際一些。

「神」起源要比「仙」早得多,《尚書》、《禮記》這些用以研究上古的史料當中所提及的基本都是「神」。「仙」大概從戰國時期才盛行起來,而且跟方士曲解渤海海市蜃樓而宣揚的「蓬萊」等神山仙藥大有關聯。戰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和方士方術成為道教的乙個重要淵源,眾所周知,道教主旨就是追求修煉成仙的。

但後世老百姓基本不能對「神」和「仙」這些概念做什麼嚴格的界定,通稱為「神仙」。

道教內丹煉養興起於唐末,入於兩宋自神宗朝開始空前興盛,形成了以內丹修煉為主旨的教派——主要流傳於南宋的金丹派南宗和興起於金朝的全真道。內丹術向來保秘,必賴師傳,丹法僅以口訣秘授而不完全角成文字,所以內丹術流傳的圈子是很狹窄的,傳承關係也不複雜,後世探尋其源流人脈就相對容易得多了。兩宋內丹修煉者,今天文獻中留名的有百餘人,其師派多數可溯源於鍾離權、呂洞賓。

南宋末李簡易《玉溪子丹經指要》卷首載《混元仙派圖》列舉了鐘呂一系的傳承系譜,雖不可盡信,卻不失為最早、最系統的內丹傳承史料。按該圖所列,第一代鍾離權所傳有呂洞賓、王老真人、陳樸等,其中呂洞賓最為著名。據可靠史料,鐘、呂二人活動於唐末至北宋初,在五代末已頗有名。

鍾離權下第三代以呂洞賓所傳最多,計有曹國舅、陳七子、劉海蟾、景知常、姚道真、趙仙姑、**道者、郭上灶、何昌

一、老木仙翁、李鐵拐、施肩吾、張侍郎、徐神翁、劉高上、浪然子、沈東老、張和尚、王喆、浴室和尚、川張迪功、掛須、玉溪叟。 從這裡可以看出,鍾離權、呂洞賓、曹國舅、李鐵拐這四位道教人物都是後世「八仙」原型之一。而劉海蟾、張侍郎(張四郎)、徐神翁也曾一度在八仙的隊伍中出現過。

北宋初,內丹大家呂洞賓、陳摶、劉海蟾等活躍於**一帶,力倡內丹並享有高壽的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在北宋時期可說是大名鼎鼎。金人入主中原後,王喆(字知明,號重陽子)承繼北宋內丹道教傳統,順應時勢,創立了全真道。王重陽是陝西咸陽大魏村人,得訣修煉數年之後,東出潼關,雲遊至膠東半島,在寧海(即今天的牟平)樹起「全真」旗號,收了寧海、福山、棲霞、萊州等地的馬鈺(丹陽子)、邱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劉處玄(長生子)、孫不二(清靜散人)七大**,也就是我們因金庸武俠**所熟知的「全真七子」。

王重陽死後,全真七子在北方廣泛傳教,並各立支派,即:馬鈺「遇仙派」、丘處機「龍門派」、譚處端「南無派」、劉處玄「隨山派」、郝大道「華山派」、王處一「嵛山派」、孫不二「清靜派」。其中,又以長春真人邱處機及其龍門派影響最大。

全真道是宋元道教鼎革中形成的最大、最重要的道派,奉鍾離權、呂洞賓等為全真五祖。當全真道興盛並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之後,數字跟該教派有關係的人物名號也逐漸深入民間。加上民間傳聞以及筆記、**、戲曲、民俗畫等等的想象附會,移花接木,添枝加葉,逐漸衍生出了「八仙」群體。

「八仙」原型除了前述鍾離權、呂洞賓、曹國舅、李鐵拐幾位道教人物之外,還得看看張果老等另外四位的身份。追尋「八仙」個體淵源,現存最早關於張果老的記載是唐朝李德裕的《次柳氏舊聞》一書,記載了張果見唐玄宗的事,該書寫成於唐文宗大和八年左右。也就在這年,乙個名叫鄭處誨的人中了進士,隨後當了校書郎。

在當校書郎期間,他寫成了《明皇雜錄》一書,其中記載的張果故事帶有更多的傳奇色彩,後世八仙中張果的形象在這本書中基本定型了。韓湘子,歷史上實有其人。名韓湘,字北渚,又字清夫,韓老成之子,韓愈的侄子。

韓湘於唐穆宗長慶三年中了進士,後來韓愈流放潮州時韓湘隨行。韓湘一生無學道成仙事蹟,他之所以能成仙,完全是民間傳聞附會而成。何仙姑是乙個眾說紛紜的人物:

元代趙道一《歷代真仙佛道通鑑後集》說是唐朝武則天時廣州增城縣何泰的閨女;北宋魏泰的《東軒筆錄》、曾達臣《獨醒雜誌》、劉斧《青瑣高議》、張舜民《畫墁集》以及明代王世貞《四部續稿》和《題八仙像後》等都說是永州的民女;宋代《雲麓漫鈔》記述了北宋元祐年間揚州的何仙姑,且與鍾離權、呂洞賓有來往,但並非師徒關係……直到明清時期,何仙姑的傳聞仍有較大變化。藍采和事蹟最早出現在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沈汾《續仙傳》裡,這本書是沈汾據自己的見聞寫成的,可見在這之前民間已有藍采和的傳聞了,但沈汾對藍采和也是「不知何許人也」,後來人更是鬧不清楚,成了一筆糊塗帳。

此外,關於八仙個體的傳聞,在唐宋以來的筆記、戲曲、**等眾多文字資料中的記述很多。但筆記**等多是根據民間傳聞得來,記一些奇聞軼事,絕對不是什麼可靠史料。如果對八仙群體追根溯源,應該說上述南宋末李簡易《玉溪子丹經指要》裡的《混元仙派圖》意義更大,畢竟這道教典籍對於他們圈兒內「不足為外人道」的史事記載會真實可信的多。

實際上,今天熟知的「八仙」七男一女群體最終是被明代吳元泰的**《東遊記》(一名《上洞八仙傳》,又名《八仙出處東遊記》)確定下來的。在這之前,還曾出現多種說法。如,元代馬致遠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的八仙有徐神翁而無何仙姑,嶽百川雜劇《呂洞賓度鐵拐李》無何仙姑有張四郎,范子安《陳季卿誤上竹葉舟》有徐神翁無曹國舅,明代**《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有風僧壽、玄虛子無張果老、何仙姑,《列仙全傳》有劉海蟾無張果老。

另外,山西永樂宮純陽殿《八仙過海》壁畫中有徐神翁無何仙姑,山東長清五峰山廟中一方刻有八仙名字的石碑上,也是無何仙姑有徐神翁……但不管怎麼說,像道教的《混元仙派圖》里列的那樣,似乎原本實有其人的呂洞賓以及他的**鍾離權、他的徒弟曹國舅和李鐵拐這四位老道是沒有變化的了,其餘那幾位模稜兩可的,無非是與道教鐘呂一系關係不大的張果老、何仙姑等等常會被高道呂洞賓的另外幾個徒弟徐神翁、張侍郎(張四郎)、劉海蟾等擠出八仙隊伍而已。究其原委始末,似乎還能隱約看出全真教的宣傳在起作用。

然而,道教的宣傳歸宣傳,始終沒能把八仙的名號確定下來。真正擔當了這一重任的卻是明代的那部膾炙人口的**《東遊記》。看來民間通俗文學的力量還真不能低估了,自從明代吳元泰的**《東遊記》面世之後,對民間關於「八仙」傳聞的影響實在不小,後來的八仙群體就是因為這麼一本書的流傳而基本上固定下來了。

可以說,《東遊記》算是集了八仙傳聞的大成。但元劇中的八仙故事多不見收於《東遊記》,估計八成是吳元泰沒有翻閱元雜劇的原因。

綜上所述,「八仙」到底是怎樣湊在一塊兒了呢?

其一、道教的傳承關係

八仙原型大多是些道教人物,不管怎麼說都不能擺脫道教的關係。如果更直接一點說,那就是金元以來修煉內丹的全真教的原因。在全真教形成之前,鍾離權、呂洞賓等修煉內丹得道成仙的高人在民間的傳聞已是不少,而後來全真教的成員正是鐘、呂的徒子徒孫,全真教因得天獨厚的師承關係而尊奉鍾離權、呂洞賓等為祖師爺,又加上元朝當政者的支援,使得全真教對當時社會影響極大,以至於後世「八仙」基本都是這個道派圈兒內道行高深的道士。

可以說,唐末以來道教修煉內丹的鐘呂一系的幾個道士——鍾離權、呂洞賓、曹國舅、李鐵拐、劉海蟾、張侍郎、徐神翁等,構造起了後世八仙群體大致的原型框架。

另外,還有人注意到「八仙」與王重陽及全真七子之數相對應。如,王重陽先習文後習武,與鍾離權的經歷相同,而其裝扮也都與鍾離權相仿;八仙中何仙姑為女性,而全真七子中孫不二就是個女的;七子中的譚處端「風眩癱瘓」 ,與鐵拐李的形象正相吻合;全真「七祖之跡皆在東海勞山」 ,而八仙仙跡也多在嶗山,且傳說八仙過海去蓬萊也是從嶗山起步的……如此種種 。除此之外,按照道教的認定,呂洞賓眾多徒弟當中最著名的是施肩吾和劉海蟾 ,且劉海蟾與鐘、呂一樣都是全真教尊奉的五祖之一,為什麼八仙中沒有施、劉這兩位卻偏偏選了鐵拐李,這是否真的是為了對應譚處端,也不好說。

其二、民間的流傳附會

如果說八仙群體的形成,起初是由於全真教的倡導和抬舉,那麼,關於八仙個體的種種傳說以及八仙群體最終定型,則要歸結為民間傳聞的推波助瀾。八仙最終是在民間百姓當中而不是在道教中形成的。顯然,當這一群體的幾個原型人物名號隨著得到當政者支援的全真道的宣傳而大範圍流傳民間、深入人心之後,就已經不再是完全意義上的道教人物,而逐漸成為民俗的一部分。

關於張果老、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幾位奇人異士的最初傳聞,就得歸因於民間的流傳附會,而這四位最終成為「八仙」成員,仍然要歸因於民俗的力量。民間老百姓顯然對傳聞缺乏辨別,也無力辨別,對於道教教旨、教義等缺乏深入了解,以想象附會來零碎地理解道教修煉的神秘,衍成了眾多的神話故事傳說,並反映到戲劇、**、筆記等等歷史資料當中,也成為民間繪畫、瓷器、雕塑、剪紙、刺繡等等的題材。雖然荒誕不經,卻不失其永久的魅力,對於民俗影響頗深。

應該說,八仙群體不完全比附道教人物而引入張果老、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等等民間流傳的神異人士,當是民間老百姓的意願。在「民間選擇」中最終勝出的「八仙」形象具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代表意義。

明代王世貞《題八仙像後》裡提及:「以是八公者,老則張,少則藍、韓,將則鍾離,書生則呂,貴則曹,病則李,婦女則何,為各據一端作滑稽觀耶!」這裡所說的「作滑稽觀」,正可解釋八仙會合的一部分原因,與傳統文化中的「和合」觀念相合也是一部分原因。

曹國舅是皇親國戚,漢鍾離原是將軍,呂洞賓儒生出身,藍采和是優伶,鐵拐李貌為乞丐本是官吏,韓湘子是富家子,何仙姑則是民女,這八仙群體大致是社會眾生的種種形象和身份的代表,貼近民俗生活,誰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比附的物件。有普適性,自然有生命力,再加上八仙濟貧救弱、懲惡勸善、除暴安良、不畏權勢等等的傳說流行,最終深入了民間老百姓的人心。

另外,浦江清《八仙考》中認為之所以最終選此八仙,不但與繪畫有關,與慶壽戲的角色分配也大有關係。元明戲劇中的神仙戲很多,其中不少是用來慶壽的,現存明代八仙慶壽劇目就有十二種,如《瑤池會八仙慶壽》等等。「戲班角色分生、旦、淨、醜四種,而生分為生、小生、外;旦可分為旦、貼、老旦。

如此其數適得八。鐘呂八人,個性各別,用之於繪畫,則如元美所言,相映成趣;用之於戲劇,則可盡班中腳色,納於同場,而分配平勻矣。」 但也說不准是因為八仙容易分配角色才被戲班選中的。

看來,其中原委還真是撲朔迷離,巧合之處也多,足見這八仙群體果然是涵蓋面很廣,適應性很強。時至當今,又有說「八仙」精神是與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相合,原因是八仙群體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貴有賤,有美有醜……而他們湊在一起卻從沒有矛盾衝突,能和諧共處。這樣看來,這「八仙」還真是能與時俱進、繼往開來,時刻保持神仙隊員先進性的。

“八仙過海”中的八仙是哪幾個

水瓶 八仙 指漢鍾離 或鍾離權 張果老 韓湘子 鐵柺李 呂洞賓 何仙姑 藍采和及曹國舅。最早的八仙出現在漢代,是號稱 淮南八仙 的八個文學家,當時稱作 八公 小學紺珠 記載 淮南八公 左吳 李尚 蘇飛 田由 毛披 雷被 晉昌 伍被。由此可見,淮南八仙只是八個文人,並非神仙。但後來因為有淮南王成仙的傳...

有關八仙歇後語,有關八仙的歇後語

別人答過了 簡單!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泥菩薩過河 自身不保 有關八仙的歇後語 八仙聚會 神聊 張果老騎驢看唱本 走著瞧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傳說中的八仙 各有千秋 八仙過海不用船 自有法度 渡 八仙過海 能行風的行風,能下雨的下雨 八仙醉酒,神魂顛倒 呂洞...

八仙的正確排位順序是怎樣的,八仙排位的順序

玉樹臨風橋哥哥 明代吳元泰 東遊記 始定為 鐵拐李 李玄 漢鍾離 鍾離權 張果老 藍采和 何仙姑 呂洞賓 呂岩 韓湘子 曹國舅 曹景休 東遊記 東遊記 又名 上洞八仙傳 東遊八仙全出身傳 八仙出處東遊記傳 明刻本。二卷五十六回。敘述八仙得道原由,並八仙蟠桃會後渡海與龍王大戰故事。題 蘭江吳元泰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