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讀後感,寫一篇哈姆雷特的讀後感

時間 2021-08-11 17:51:00

1樓:匿名使用者

大概內容:《哈姆雷特》寫於文藝復興時期,是威廉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很顯然的是,莎士比亞想通過他所描述的作品來向人們宣傳著理想。 哈姆雷特是一位丹麥的王子,他的父親在不久前去世,可是他的媽媽卻和他的叔叔結婚了,這種**的行為讓哈姆雷特覺得可恥!

在晚上他父親的靈魂出現,告訴他了他叔叔醜陋了嘴臉,使得哈姆雷特對他的叔叔更加深惡痛絕,裝瘋賣傻,通過一個話劇社來證實了陰謀。哈姆雷特被迫遠走他鄉,母親的**、朋友的背叛、父親的去世、奧菲利亞的死給他千瘡百孔的心又一重重的一擊。最後他是報了仇卻也永遠的倒在了血泊之中。

讀後感:哈姆雷特是一個偉大的人,他知道真相後所做的一切足已體現,他有智慧有勇氣,不畏權威不懼惡勢力,配得上個王子國王更合適,只是結局不那麼盡人意啊。

寫一篇哈姆雷特的讀後感

哈姆雷特讀後感 5

2樓:pp豬之哥

有人說,他是一位孤軍奮鬥,憂鬱跌宕,最後征服一切困難,具有萌芽和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精神面貌的王子。

有人說,他是一個代表先進人們為了把人類從壓迫中解放出來,熱烈的尋求人生的理想和精神枷鎖解脫方式,成為解放人類的光榮戰鬥中的一員傑出戰士。

有人說,他還是為了人類美好的理想,反抗社會罪惡的一個人文主義思想家。

也有人說,他更是處於精神危機中的理想與現實衝突中的人,甚至有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和封建意識。

…………

他是誰?

他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丹麥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經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讀者對於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對哈姆雷特的解讀,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別具一格的。我認為,我們不能靜態的去看待哈姆雷特這個形象,我們應該把他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過程。

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哈姆雷特從一個無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邁向成熟,最終成為一個英勇的戰士。當然在這個淨化過程中有許多的徘徊與後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為父報仇想法,就開始為此堅定不移,進行一系列報仇行為,那麼我們這個文學上的經典形象將會大打折扣,變得與那些三流**的人物沒有什麼區別了。

他的經典就是因為他面對復仇,道德,愛情的種種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個問題”,他在積極報仇過程中所表現的一些懦弱與退怯,才讓這個形象,更加的真實,更加貼近我們讀者的內心世界。並且在某些地方讓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與讀者產生共鳴。

哈姆雷特的經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學研究史上都是無人質疑的事實。

首先,在老國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溫室的花朵。他的社會地位是丹麥的王子,在物質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質生活上的擔憂;在精神方面,他就讀的是英國威登堡大學,接受的是人文主義等先進思想的薰陶。他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熱情,他高聲稱讚:

“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慧何等的廣大……行動是多麼像天使,悟性是多麼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萬物之靈!”在愛情領域也是有著無盡的憧憬。在給哦菲利亞的信中,他說:

“你可懷疑星是火,你可懷疑太陽會動,懷疑真理變成謊言,但永莫懷疑我的情。”可以說此時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為幸福而單純。社會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沒有出現的機會。

如果按照他這樣的生活軌跡,他應該可以保持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他之後的人生。

可是磨難還在等待著我們的王子。兩個月不到的時光裡,老國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繼承了王位,他的母親成了新王的妻子。這個突然來襲的噩耗,讓我們單純的王子——慌了。

他覺得事情的不對勁,卻沒有勇氣去調查真相。他有著自己的反抗,卻只能是默默的。“烏雲滿面,愁眉不展”。

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去做的表情。再多的言語都無法改變的事實,他的反抗沒有任何的效益,只有默默接受國王和王后的安排,留在丹麥。想要真相,想要反抗,想要掙扎,卻受到外在無形的,巨大的壓力,剩下只有忍受。

孩子沒有說不的權利。

當然,如果哈姆雷特就這樣的屈服了,我們的劇本也無法繼續。在這個事件中,他慢慢成長著,他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那些社會的黑暗在不斷顯現出來,之前的完美世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潰。但是這些還是不夠,他需要更大的動力來反抗壓在他身上的絕對權利。

老國王的靈魂出現了,把他死去的真相告訴了哈姆雷特。這是王子從一個孩子向一個戰士進化的重要契機。但是這時的哈姆雷特雖然穿上了戰衣,準備為自己的父親復仇,可是他的靈魂還是一個孩子,他的意志還不夠堅強。

道德,大局,宗教還是影響他的決定。知道自己父親的慘死,母親的失貞,叔叔的殘暴,他開始了對於一切都保持著懷疑的態度。當他的朋友想要幫忙時,他的回答“你們可以去照你們自己的意思**們自己的事情,各人都有各人的意思和各人的事情。

”他不相信友情;對於自己曾經心愛的女孩歐菲利亞,他也惡言相對“你去進尼姑庵吧”,這是哈姆雷特對歐菲利亞唯一的“要求”,不相信愛情;對於這個世界充滿著不滿,他對自己也是相當不滿。

他的裝瘋賣傻是一個智者深思熟慮的結果,還是一個孩子不知所以下的答案?他的那些瘋言瘋語中,“可是我,一個糊塗的傢伙,垂頭喪氣,一天到晚永在夢似的忘記了殺父的大仇……我卻始終不支一聲,我是懦夫嗎?誰罵我惡人?

誰敲破我的腦殼?……嚇!我應該忍受這樣的侮辱,因為我是一個沒有心肝,逆來順受的怯漢……報仇……空言,軟弱和憂鬱。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猶豫不決的,敢言不敢做的形象。他是一個被社會道德壓迫下——為父親報仇,想要找到解脫,卻又怕報仇的後果,對於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恥,對罪惡的世界卻也不敢太多的挑戰,另一方面,也在尋找合適的時機,合適的方式來進行報仇。他孩子般的靈魂在內心爭鬥著。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是軟弱的,不堅定的,那讓他變得堅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來自他身處的外在環境。在哈姆雷特猶豫,徘徊時,他身邊的人在無意識的幫助他做出最後的決定。他的好朋友羅森克蘭背叛了他們之間的友誼,他的愛慕的女子成了封建社會的工具,善良的藝術家被迫流浪,所有的不公正事件,社會的種種黑暗現象,這些都在影響哈姆雷特,督促他要去報仇,去改變整個世界,這是他一部分的精神力量。

像個孩子一樣,輕易接受來自別人的苦難。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哈姆雷特自己的成長,自己的報仇的信念的增強。

“生或是死,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最經典的獨白。在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哈路雷特的選擇是多麼的困難。

他如果選擇死亡,那麼可能是什麼責任,報仇都可以拋棄,因為不能要求一個死人去做什麼事情,但是哈姆雷特對於死亡充滿的恐懼,對於自己父親的死,還有種種責任,讓他連死都不安心。如果選擇活著,那他就是要殺死自己的叔叔,要重整國家,政治,親情,道德,責任把他壓迫沒有多餘的空間呼吸。所以他唯有不斷的批判才能讓自己振作,儘可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因為戲劇演出,哈姆雷特被迫去了英國,在途中瞭解了國王的陰謀,逃脫後他能不振作嗎?挪威王子為父報仇的事情也在激勵我們的王子。在墓地中,當看到掘墓者手中的骷髏,哈姆雷特終於看透了生死。

一個人不管生前是怎樣的有權有勢,死後依舊是白骨一推。一切的東西都是命運早就安排好的。那麼就讓命運掌控他的生命。

現實逼著他走向戰場,穿上了戰衣,靈魂終於成長。

最後一幕中,當國王下毒,王后因誤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也因中劍毒將不久於世,終於哈姆雷特爆發了,他用盡最後的力量,把國王刺死,自己也同歸於盡。

這是他成長的結局,是他報仇的終點,是他鬥爭的成果。

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場悲劇,卻也是對他最好的結果。當將命運的枷鎖揭開了,他的責任也應該是放下了。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對於哈姆雷特,失去了任何的意義。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他的形象經典,不僅在於塑造了一個為父報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因為他的英雄行為下的懦弱,他是一個傳統意義下的一個大的突破。在一個痛苦的轉變過程中,哈姆雷特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英勇的戰士,這個過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過的,所以每個人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影子,他的形象也就更加引起我們的關注。

3樓:辛旻劉子蕙

《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覺得撲朔迷離的,或者說是最富於哲學意味的。其中如父王為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后與****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賣傻等情節,均可見於古老的北歐傳說,特別是丹麥歷史學家所著的《丹麥史》中。這些塵封已久的原始資料,本來只記載著一些粗略的情節和蒼白的姓名,毫無性格於動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亞的筆下,讀者卻發現自己生活在一群鮮活的人群中間,幾乎和他們休憩相關,禍福與共。

特別不可思議的是,其中出現了一個幾百年來令世人歎為觀止而有莫測高深的光輝典型。圍繞這個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問題。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瘋還是假瘋?

這個性格的典型意義在**?這些問題都不是單憑劇情就可以解決的。

要充分認識和正確評析本劇的中心人物,必須全面照顧他的性格和環境相矛盾的複雜性,認識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裡背景。實際上,哈姆雷特的尷尬在於以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著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用歌德的說法:

“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裡。”哈姆雷特,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

一旦“橡樹”的根鬚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緻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是這樣,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哲學的基本命題。因為剛剛發生在他身上的這些事引發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諸事順逆的時候,他是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那時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時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而現在,突如其來的這場悲劇迫使他正視生活陰暗的一面和人性醜陋的一面。

可以說,哈姆雷特對人生中陰暗的那一面還是有比較深刻的瞭解的。過去他對這一切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如今殘酷的現實迫使他面對這一切。

他預感到,自己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的命運中。如果他父親真是被害死的,那麼為父報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敵人又是當今的國王,要想殺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無論多麼困難,殺父之仇是不能不報的,而他當前的任務是要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來核實他的叔父是否殺害了他的父親。

陰謀,暗算與殘殺,這些是違背哈姆雷特善良純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復仇的使命所必須的。處在人生中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復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滿仇恨,使他內心陰暗而沉重,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淵。

哈姆萊特讀後感,《哈姆雷特》讀後感

魯迅先生說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 就是一幕極具震撼力的悲劇。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 但是,他由於敏感而猶豫不定,由於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哈姆雷特理想崇高 思想深刻,他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於沉思 自責 自我懷疑上,加之憂鬱與孤獨,他...

求篇讀後感,求讀後感一篇。

但我還是乙個少年的時候,那時我還是乙個花季雨季,我喜歡。求讀後感四篇 求一篇讀後感。愛在山野 讀後感。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 愛在山野 這本書主要講了乙個野生動物考察隊員,被上級要求到重陽嶺裡去觀察和捕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麂時所看到和所經歷的事情,書裡還有對各種動植物的生動描寫,知識豐富,故事栩...

寫描寫《火印》的讀後感,寫一篇描寫《火印》的讀後感550字

小川大蕭 雪兒是坡娃從狼群力就回的一匹小馬駒,它和坡娃一家,在野狐峪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戰爭爆發了,雪兒被搶徵走,留下了一枚日本軍營的火印。日本軍官看中了雪兒,想馴服它。但雪兒不肯,它心中唯一的主人是坡娃。由於它的抗拒,它淪為了拉戰炮的戰馬,不得不忍受母子分離,遭受種種 同時遭遇不幸的,還有處在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