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韻的律詩絕句為何要拗救

時間 2021-06-01 07:52:35

1樓:抗珈藍譽

律詩絕句自它形成之日起便有了它的自身系統的規則,它的一大特點便是它嚴格的格律。 但是因為如果按照正式的定型來寫詩,那麼詩的自由度便受到限制,同時也束縛了詩人的才情。因此在正型之外,在歷代詩人的探索下,又產生了當詩突破了正型後的一系列補救規則。

籠統說就是“拗救”。這些讓詩依然保持了一種格律美,然而又不失靈活。久而久之,這些補救規則也成了格律詩的正宗規則。

歷史上還有些詩人刻意為止。

2樓:鵬鵬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

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

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

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後,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後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 。 絕句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

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這裡我們就把兩種絕句分開來討論。 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絕句首句為什麼可以不押韻?

3樓:匿名使用者

絕句的原意是截句,就時說它是從律詩中截下來的一段。後來變成了單獨的一個體裁。所以五言絕句是從五言律詩變化而來,而七言絕句也是如此。這樣來看絕句的平仄和押韻就容易理解了。

律詩通常分4聯,即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而絕句實際就是頷聯和頸聯。其平仄和押韻都是從此而來。所以其實絕句本來第一句就是不押韻的,因為律詩中頷聯的第一句也是不壓韻的。

但因為其自成一體後,出於完整性和音律的需要,它也演變成第一句可押韻或不押韻皆可的格律。當然也有壓平韻和壓仄韻的區別。所以絕句首句本就不押韻,押韻是後來才有的。

而絕句必須對仗工整也是因為律詩中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工整而來。

4樓:白羽千千

絕句首句可以不押韻,也可以押韻.韻的放寬,是詩歌的解放,為詩歌語言的表達開拓出更靈活的空間,有利於自由表達思想情感.

5樓:燕郢

基本所有人都在不知所云,另外大部分人貼來的東西好象是一個詩盲寫的……

不論絕句還是律詩,都可能出現首句入韻與不入韻兩種情況。

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和對法,以及句式的變化、拗救不知道你清楚多少。首句末字落平聲者需入韻,落仄聲者不入韻(也不可能入韻),你如果對格律詩的基本知識有所瞭解,這個問題本不是一個問題。

1、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種基本格式中,其中1、3兩種就是首句末字落於仄聲而不入韻的情況。這樣淺顯地來看,你大概可以明白些吧?

燕郢補充一點:在格律詩中,押韻是不存在有平仄通押的情況的,所以你在問題補充中舉的這個範例我們只可以看作是作者為了順口而寫成這樣的,而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押韻。查閱《平水韻》表,只要不在同一聲同一部中,都不能算做押韻。

基本上所有的格律詩如首句以仄聲字首尾,這個字讀起來都不大可能會有韻腳的感覺。總之記住一點,平聲與仄聲之間,在格律詩與詞的創作中都沒有通押一說,大致從北曲流行起才逐漸打破了這一界限。

回lqlwlk:李白確有很多古風,但這一首無疑是絕句,是“仄起仄收式”。

回薄夕:《平水韻》確實出現於宋金時期,唐代作詩一般以《切韻》為標準,不過兩者並不衝突。《平水韻》比《切韻》的韻部要少近一半,實際是合併了舊韻書中的部分韻部,後來人作詩也就都以《平水韻》為標準了。

所以只要是一首格律詩,放在《平水韻》表中看,韻腳一定都是屬於同一韻部的,因為它算得上是最寬泛的一本韻書了。

詞的話,《白香詞譜》不是講韻的,講韻的書通用的是清代戈載所寫的《詞林正韻》,這個是以《平水韻》為基礎,再將韻部更大幅度地合併而成的一本韻書。

另外,關於詩歌創作,當然要支援各種詩體。但如果創作註明了是絕句或是律詩的話,就應該符合它們的規範。格律詩的平仄規律和用韻已經幾百年沒有任何變動了,詩歌(這裡說的是廣泛意義上的詩歌)在這幾百年間的發展更多地體現在了詞、曲、現代詩等形式的出現和演變上。

所以對於格律詩的格律規範,恐怕已不宜改動,而更應看作為文化遺產加以尊重。

補充:簡單理解的話,就是一首格律詩中,每一句話只要末字是平聲就必須押韻,末字是仄聲就不押韻。

6樓:李奉禮

首句壓不壓和是不是絕句無關,格律詩押韻只要求雙數句。

五言詩的首句常不入韻,七言詩的首句常入韻;也有例外的都很正常

7樓:薄夕

首先,古漢語跟現代漢語某些字的讀音是不同的,所以一些古詩讀起來可能不押韻,但創作的時候可能是押韻的,反之亦然。這個問題不止存在於押韻問題,也存在於平仄問題。

其次,按照我的學習和理解,絕句首句押韻與不押韻沒有定例,我看到的書上一般都是寫近體詩的偶數句按例需押韻,而絕句的首句是特例(正常來說是奇數句,不入韻),也可押韻。至於某些特定的格式(比如平起仄收)與押不押韻的對應關係,恕我才疏學淺,目前沒有很詳細的瞭解。但我的確看到過一些詞譜詩譜,對各種格式有詳盡的總結,樓主有興趣可以去自己查一下。

(但據我所知,這些往往也是後人根據前人寫詩的情況來總結的,比如 燕郢 所說的《平水韻》,是宋人總結唐人的,而《白香詞譜》是清人總結的歷代的,都只是統計規律。而統計規律是肯定存在特例的。至於唐代詩人是不是真的按照這些格式考慮了才寫的,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用宋人的平水韻去要求李白的詩押韻顯然是不符合因果律的……)

第三,自古就是有的詩人更注重音律和格式,而有的詩人就注重內容和立意。比如李白的對仗就常常是寬對,甚至根本不考慮格式,而杜甫的就更為工整。

另外,個人感覺,其實沒有必要這麼細摳絕句的格式。絕句一共只有四句,個人感覺古人對於絕句的格式也都相對寬鬆。倒是律詩的格式更為嚴格,應該好好推敲。

而且,古詩詞在當時常常是具有歌唱用途的,所以要與音律相和。而歷代演變發展到現在,已經完全成為一種文學體裁,與古代的用途已經不同,很多細節也就不斷的改變,不用那麼拘泥於形式。

(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李清照的《詞論》,雖然是講詞的,但可以看出很多有用的東西。比如,在李清照看來,蘇軾的詞就不是好詞,因為與音律不和,這就是詩人觀點不同的問題。)

既然有人提到,就補充一下關於切韻的問題:

切韻雖然是隋朝的東西,的確在唐之前,但據我看到的一些書上寫,正是因為唐時人們已經覺得切韻分的過細,礙手礙腳,所以逐漸放寬了對韻的要求。到宋時才合併了一些韻部,總結了平水韻。既然是逐漸放寬,就很難說每個人的放寬尺度了是不是?

再說歷來韻書應該說只能是詩人寫詩押韻的參考,是不是非要拿某種韻書來束縛創作,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就算李白寫的都不押韻,相信也沒有人會覺得他不是好詩人。形式總歸要服務於立意和內容,關於押韻平仄,也不必太過較真了。

唐人都不願意被隋人的韻書束縛,現代人又何必非要為古人的格式束縛呢?

至於我提到白香詞譜,不過是隨口舉了一個例字來說明很多關於詩歌格律的書,往往是後人總結的,此處與押韻的問題無關,希望沒有誤導你。也謝謝 燕郢 提醒^^

以下是引用樓上一位高人的另一篇回答中的一段,不代表我的個人意見,僅供你參考,望對你有啟發:

----即是討論,不求有分,我也來大放厥詞。----------

七律?討厭死格律,像往棺材裡填屍!詩到底是內容屈從於形式,還是形式服務於內容呢?

音韻再好千年不變也是陳詞濫調,沒聽過譚盾的現代**或看過惠特曼的灑脫詩句嗎?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音韻難道不美嗎?古風和楚辭不好聽嗎?

不知為啥近來有人喜歡開倒車,專玩老古董的形式以顯學究腐氣,近體詩的泛濫之害是束縛人的創造力。文化復興不是要復興裹腳布的流行的,看來確有重提五四精神之必要了。真可謂:

才情不高律絕循,

讀書不廣故紙停。

外語不好譯著頂,

坐井觀天難創新!

削足適履,填嵌格律,實為視小腳為金蓮的**自虐美,就如駢麗過分的自矜自大一樣,不能再繼承下去了。自律詩成熟後的詩歌發展趨勢不也能說明這點嗎?散曲、筆記、**、自由體一線貫來,就是為擺脫束縛的。

8樓:匿名使用者

絕句只有四句。

五、七言的絕句,有首句押韻與不押韻之別:五言以首句不押韻為常,七言則以首句押韻為常。絕句全押韻,就是不論五言還是七言,一律起句用韻,而且第三句也用韻,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韻,平仄通押(且國、粵語統一通押),一韻到底。

分析人定是什麼詩?為什麼?律詩的用韻,對仗,平仄(包括有無拗救和失黏失對之處)

9樓:魯楊泰

《人定》白居易

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燭影,紅袖下簾聲。

坐久吟方罷,眠初夢未成。

誰家教鸚鵡,故故語相驚。

這是一首近體詩,因為其用韻、對仗和平仄都符合格律詩的基本要求。

其用韻、對仗、平仄(包括有無拗救和失粘失對之處)如下:

用韻:首句入韻,用庚韻。第

一、二、四、六、八句用韻,韻腳分別是“明、清、聲、成、驚”,這些字都是“平水韻”中的庚韻字。

對仗:首聯、頷聯和頸聯都對仗,只有尾聯不對仗。即首聯“人定月朧明”對“香消枕簟清”,頷聯“翠屏遮燭影”對“紅袖下簾聲”,頸聯“坐久吟方罷”對“眠初夢未成”。

平仄: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燭影,紅袖下簾聲。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坐久吟方罷,眠初夢未成。誰家教鸚鵡,故故語相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此詩符合格律詩的“對”和“粘”的規則,無失粘失對之處,其不合平仄的“人”、“翠”、“紅”等字,都處在可平可仄的位置上。有一處拗救,即“誰家教鸚鵡”一句,其中第三字本該用平聲字,這裡用了仄聲字“教(jiào)”拗,然後將本該用仄聲的第四字用了平聲字“鸚”救。

律詩第四句韻腳用其他韻部的字可以嗎

句子客棧 你好!律詩無論在押韻上,還是在平仄上,要求都比較嚴格。押韻要求一韻到底,中途不可以換韻。平仄要求上,要求只要用平聲字押韻,不可以用仄聲字。所以,律詩第四句韻腳用其他韻部的字是不可以的。望採納 律詩對韻的要求 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 第 二 四 六 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

律詩對唐詩發展的貢獻有哪些,律詩對唐詩發展的貢獻有哪些?

1 律詩的出現,使唐詩更加規範化。相比唐詩,律詩在字句 押韻 平仄 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極其講究對仗 對偶。規範化是律詩長期發展的一大特色,如果沒有做到對仗,那麼律詩也不能稱為律詩。一般律詩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2 律詩的粘對規律逐漸為一般詩人所遵守,影響甚大,為近體詩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貢獻齊...

關於律詩拗救的問題,律詩的平仄拗救的幾個問題中,請高人幫助

龐太師 第乙個是肯定不行的 因為互換後就變成了 仄仄平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 這是一定不符合拗救規律的,格律的規則是讓整個句子讀起來抑揚頓挫,四個平聲連在一起讀,連呼吸都夠不上氣,何談抑揚頓挫?這種句式的拗救只有一種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個句式完全符合格律,被唐宋詩人大量使用,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