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經都取了哪些佛教典籍啊?說詳細點

時間 2021-06-30 13:46:34

1樓:不知山人

唐僧為世俗對玄奘法師的稱呼。唐僧取經即指玄奘法師渡天竺求經而言,獨異志曰:『沙門玄奘,姓陳氏。

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經,行至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所為,鎖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莫知所由來。

奘禮拜勤求。僧口授心經一捲,令奘誦之。遂得道路開闢,虎豹潛形,魔鬼藏跡。

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其心經至今誦之。』雙樹幻抄曰:

『玄奘以貞觀三年冬,抗表辭帝,制不許,即私遁出玉關,抵高昌。高昌王奉奘行貲護送達於罽賓。隨歷大林國僕底國那伽羅國祿勒那國,至曲闍國。

曲闍王有勝兵十萬,雄冠西域。其俗以人祀天。奘至,被執,以風度特異,將戮以祭。

俄大風作,塵沙漲天,晝日晦冥。彼眾驚異,釋之。至中天竺,入王舍城。

彼已預聞奘至,具禮郊迎,安置那蘭陀寺,見上方戒賢論師。賢時春秋一百有六,道德為西土宗師,號正法藏。奘啟以求法意。

賢諮嗟曰:吾頃疾病且死,忽夢文殊謂曰:汝未應厭世,後三年,震旦有大沙門從汝受道。

自爾以來,今三稔矣。於是慰喜交集。奘從賢窮探大乘,曰益智證。

至貞觀十六年,乃發王舍城,入只羅國,國主迎問而國有聖人出世,作小秦王破陣樂,可為我言之。奘粗陳帝神武大略。其主大驚,即以青象名馬助奘,馱經而還。

以貞觀十九年至長安。文皇驚喜,手詔飛騎迎之。親為**作序,名聖教序雲。

』通俗編三十七曰:『唐藝文志,有王元策中天竺國行記,十卷。法苑珠林謂元策官金吾將軍,奉詔扈玄奘往西域取經,歸,撰此記。

今佚不傳。』

玄奘法師於西域所得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大眾部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

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

因論三十六部。聲論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夾。

六百五十七部。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共六百五十七部。 師歸後,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

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

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師於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

2樓:釋妙偉

唐僧法師於西域所得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大眾部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

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

因論三十六部。聲論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夾。

六百五十七部。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共六百五十七部。 師歸後,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

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

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師於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

究竟什麼叫大乘佛教、什麼叫小乘佛教?他們之間有些什麼區別呢?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乙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乙個教主、導師,是乙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乙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型)、「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型,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

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乙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

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3樓:惠能再世

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大眾部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

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

因論三十六部。聲論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夾。

六百五十七部。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共六百五十七部。

佛教中是如何劃分等級的?

4樓:愛了你五年

擴充套件資料

1.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雲南傣族等地區的上座部佛教)。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流傳於中國,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為主。

2.自藏傳佛教出現後,南傳、北傳佛教兩支的劃分漸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劃分法。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漢傳佛教還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參考資料:佛教

5樓:因緣法

佛教中的等級,與世俗社會的等級完全不同的。它是以修行所達到的層次來劃分的。它的標準是以內心的煩惱的清淨程度、菩提心的發心程度(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福報積累的多少程度、智慧型證悟的程度來劃分的。

又因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因此分類和標準也是不同的。

小乘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須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乙個果位。小乘佛教認為,乙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

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

第一果為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迴。

第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

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

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

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的聖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聖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但是大乘佛教卻不這樣認為,認為阿羅漢遠未達到佛教的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

6樓:心語無塵

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開悟之後有羅漢、菩薩、佛之分。

聖嚴法師開示:從本質上說,佛教是主張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權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層次上說,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由於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級,那就是:

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於寺院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沙彌及沙彌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彌尼至比丘尼之間的必經階段,為時兩年,目的是在察驗女子的曾否懷孕,以及能否習慣於出家的生活而設。

7樓:阿彌陀佛正法

阿彌陀佛不要把世俗的看法去看佛教。佛教沒有等級劃分,但根據修行的狀態和境界有不同。

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優婆塞、優婆夷

佛教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菩薩,佛。

法界:十法界(六道和四聖法界),一真法界,常寂光。

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

另外圓教把修行的境界詳細說了52個,如下圖

抽到唐僧取經的籤是什麼意思,抽到唐僧取經的籤是什麼意思 30

伏海之 觀音靈籤第35籤 唐僧取經中籤 原創 cyg命理運勢 慈元閣佛珠定製 3月8日 觀音靈籤 第三十五籤 唐僧取經 吉凶 中籤 宮位 申宮 籤詩版本一 衣冠重整就宿風 道是無功卻有功 掃卻當途荊棘礙 三人共議事相同 籤詩版本二 衣冠重整舊家風 道是無穹卻有功 掃卻當途荊棘刺 三人約議再和同 詩意...

西遊記歇後語唐僧取經,唐僧取經歇後語下一句

豬八戒照鏡子 裡外不是人。豬八戒的後脊梁 無能之輩 悟能之背 豬八戒戴花 自美。白骨精一計未成 又生一計。和尚打傘 無法無天。觀音菩薩進澡堂 左右為難!男身女像去哪邊好?豬八戒讀書 竟衝識字的。如來觀音 假夫婦。六小零童 孫行者。孫大聖拔猴毛 看我七十二變。牛魔王和小白龍拍大頭貼 正宗的牛頭馬面花果...

唐僧取經路線圖唐玄奘取經路線為何捨近求遠

學院派魚多多 一 唐玄奘取經路線圖為 經蘭州到涼州 姑藏 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 哈密 至高昌國 今新疆吐魯番縣境 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 今新疆庫車 凌山 耶木素爾嶺 碎葉城 迦畢試國 赤建國 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 颯秣建國 今撒馬爾罕城之東 ...